公民寫手

第七隻白鯨死亡之後

9/30海生館白鯨blue因“亞急性敗血症”死亡,是海生館自民國91年引進白鯨之來,第七隻死亡的白鯨。如今,池子內剩下兩公一母三隻白鯨,館方在動保團體發緊急聲明稿、立委林淑芬在教育委員會中對教育部長吳思華質詢並提出五項改善工作之後,才緊急召開這次的「白鯨圈養現況檢討會議」。

荒謬的是發文邀請出席會議的團體名單,仿佛只是為了應付立委提出的五大訴求中“立即要求海生館、海景公司、動保團體、專家學者、獸醫及相關單位召開「白鯨圈養環境豐富化評估檢討改善」會議”的字面解釋,公文受邀參與會議的單位為: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立法院(林淑芬委員)、財團法人台北市福智佛教基金會、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陳昭倫研究員)、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生物鯨豚研究中心、屏東科技大學、遠雄海洋公園、海景世界股份有限公司。

在這份受邀名單當中,林務局農委會是海洋哺乳類動物主管機關、立法院林淑芬委員是提出質詢的人,屏東科技大學是海生館長期合作的生物解剖醫檢單位,中研院和成大鯨豚研究中心扮演學界角色,而受邀代表出席這個議題的兩個“動保團體”竟然是福智佛教基金會、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而從小白鯨第二次引進開始,不斷關注、追蹤白鯨動向、開記者會公開表態的“動保團體”: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跟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在這個公文上則完全被避開;若不是通過立委的告知,黑潮和動社不請自來,海生館難道真的就只是虛應故事、敷衍了事的草草報告完就想了事,這樣的態度說要有誠意解決問題,著實令人質疑。

若不是開誠布公,會議無法進行。雖然最後館方還是展現該有的風度,準備了兩會出席人員的位置,但一到現場,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還是劈頭直問館方,公文邀請名單發送的依據為何?館方閃爍其詞,以「事出突然需邀請人眾多所以遺漏」為由,避重就輕地迴避這個問題。不久,這場「閉門會議」就在一個”禁止錄影“的告示之下展開了。

一開始,由海景公司的資深白鯨飼養人員柳維崇報告白鯨飼養的水池及水體大小、醫療檢驗項目和水質、水溫等檢驗項目,在十五分鐘的簡報之後,接著讓與會人士參觀後場白鯨的飼養池,除了要求與會的人穿上隔離衣之外,也嚴禁任何記錄的行為,海景公司的說法是內有商業機密,所以自開館以來都禁止拍攝。

館內目前蓄養白鯨的池子分為四小池(醫療池2個,直徑5m x水深2m、直徑8m x 水深3.5m;預備池2個,直徑8m x水深3.5m)、一大池(展示池1個,43m x13m x7m)也是以前白鯨表演的地方,下埋透明的海底隧道供遊客參觀。這樣的池子大小,依照館方的說法是符合美國農業部動物福利規範標準,但與會的王建平教授看過之後則表示:圈養白鯨用這樣的池子,和其身長幾乎不成比例,比四草鯨豚救援中心的恢復池還小!

事實上,就目前圈養數目僅存三隻都感到侷促了,要怎麼想像當初是有八隻白鯨圈養在其中?(最早運送進來的白鯨有兩隻在運來館沒多久後即死亡,死亡報告是運輸過程中受到緊迫。)而最早園方設置這個池子的規模原是要養瓶鼻海豚,後來因為國內團體一再被阻擋,才從俄羅斯引進白鯨,但當時館方也只針對白鯨飼養的水溫去要求,飼養空間大小是否符合白鯨的體型,則未被進一步檢視。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直指,在這一場的動物死亡檢討會議中,只給出動物的維生數值,但長期影響導致動物死亡的數據分析並沒有出來。除了水質、病原菌之外的檢測,噪音部分研究還需要加強,也請館方公佈水質監測的詳細資訊,並提出全世界水族館在豐富化方面的檢討報告,用以加強館內的豐富化措施,更進一步要求館方需要提出周全的豐富化計劃。

而於9/30死亡的白鯨blue,目前解剖報告尚未出來,屏東科技大學廖教授簡單說明目前初步判斷的情況,提到水質中本來就有的綠膿桿菌、腸炎弧菌等常在菌指數並沒有增加,但因為動物免疫系統失調而肺部遭到感染,急性敗血致死;曾任遠雄海洋公園海豚醫檢師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解說員甘秋素提問:白鯨blue在死亡前是否有徵兆?若依照報告每個月的血液抽檢數據都有做,那怎麼會沒有發現動物不對勁呢?後續海景公司如何規劃動物的防疫計劃?現場海景公司的獸醫李宗賢回答,動物在死亡前並沒有異樣,是突然死亡,對於日後如何強化剩下三隻白鯨的防疫措施和減少感染的進一步規劃,則一直沒有明確的回應。

根據檯面上的答案,都巧妙地排除了人為疏忽、飼養場域水質或水溫等檢討,把死因歸咎於動物的免疫系統出了問題。現場中央研究院陳昭倫研究員亦提問,化驗解剖時,是否有針對陸源菌作分析?進一步釐清細菌來源,但屏科大化驗單位則解釋說是否陸源細菌很難說,所以一直沒有做這部分的分析。

一輪聽下來,這樣的說法令人搖頭,因為館方只出示看似一切“合乎標準“的程序,但卻看不出館方想要“改善“和”檢討“的空間。根據館方和海景公司的說明可以知道,關於白鯨的醫療方式、生命品質狀態、如何避免感染、動物受到緊迫的處理方式、環境豐富化的方式及動物行為觀察…等,都是從這一年才開始做的改變,而讓白鯨和人類“隔離”,也是在九月三十日blue死亡之後,為了「加強檢疫」才進行的措施。白鯨進口至今已經12年,這麼多年來,這些基礎健康指標的數據都沒有完整建立,動物的行為觀察也都沒有建立長期的資料,無法分析,也難怪動物的致死率這麼高。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針對海生館當年以研究為名引進白鯨,到目前所產出的「研究報告」卻蓼蓼可數,館方在編制內的研究員也並未產出白鯨相關的論文,十二年來竟然僅有幾篇關於血液、病理的分析報告,關於噪音、音頻對白鯨產生的影響、白鯨對於環境豐富化的各種反應等報告則完全沒有,實在是難達「研究」之標準。對此,代理館長陳啟祥則回應自己也是研究員,對於動物基礎資料的建立和分析著實重要,但可惜館方沒有專業人才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日後會往這方向努力。

同時,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也質疑館方對於白鯨資訊的透明度。原本在海生館網頁上曾經有白鯨影像及時動態直播,並有關於白鯨引進的相關資料,但目前卻完全沒有,讓關心白鯨議題的民眾難以跟進。海生館孟培傑研究員則說明器材設置和系統已老舊失修,沒有經費再做架設。

此外,針對海生館目前仍持續在展示活動中安排觸摸池,讓動社和黑潮兩個團體厲聲質疑這樣的安排究竟具有什麼教育意義?究竟何時才願意停止?面對質疑,海景公司經理邱新漢誠實地回答他認為觸摸體驗具有存在的必要,並不考慮取消。但動保團體認為觸摸池的安排並沒有達到海景公司所宣稱的教育性,而是商業模式的操作手法,未來仍會持續監督館方是否有改善。

最後,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和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強烈爭取館方在動物飼養資訊的透明化,除了要求應該公佈動物進出口的資料之外,繁殖計劃和動物死亡解剖報告也應該一併公告;此外,也希望館方可以讓NGO、動保團體共同參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陳玉敏主任進一步提供在實驗動物議題中,公部門與動保團體合作的案例;林務局農委會技正也建議館方釋出最初步的善意,可以擴充合作的對象,除了屏科大在醫檢分面的合作,也可以和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甚至學校部門成立平台,針對動物的行為作觀察研究的合作。

整個檢討會議時間約莫三個小時,除了針對海生館生物現況的報告之外,此會議最重要的應該是促成動保團體和海生館館方之間的對話。事實上,動保團體並非只為了反對而反對,更重要的是希望能督促館方就目前剩下的白鯨加強妥善的照顧,過去沒有做的觀察與研究,期待可以在動物的有生之年進行,不再只是掛羊頭賣狗肉,以研究之名綁架動物之後,吸引遊客前來消費,卻沒有照顧和研究的能力,終使牠們一隻一隻在池中死去。

在這次的會議中,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也提供了手邊針對圈養動物環境豐富化的案例資料和建議,最終的目的是希望館方能夠願意採納動保團體的建議,讓動物資訊公開、透明,讓相關專業的研究者可以真正在動物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參與研究,不再以「商業機密」為由,從中進行不見天日的黑箱作業。

期待國立海生館能展現一個國家研究機構的視野和初衷,從死了第七隻白鯨開始,至少要展現亡羊補牢的誠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