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茶山 02》茶區萎縮,參賽「凍頂茶」卻超過五千樣,茶從哪裡來?

(續前文)產業蓬勃,但茶區萎縮,是鹿谷凍頂茶區的一大怪象。

這幾年來凍頂比賽茶參賽的茶樣仍然在五千樣以上,居全國之冠,那麼這些「凍頂茶」都是從哪裡來的?

其實大家心知肚明,凍頂比賽茶樣有來自嘉義阿里山,也有來自南投竹山、杉林溪等地,更有許多是茶商到各地蒐購高山茶菁,買回來自行精製焙火參賽。

只要地方特色茶受市場歡迎,產地茶區就有往外部擴展的趨勢,就像阿里山高山茶,其實現在也泛指大阿里山鄉茶區生產的茶。

外茶混充擴張賽事,鹿谷茶鄉靠比賽撐住茶業門面?

比賽茶的初衷,其實是為了要提升台灣製茶技藝、推廣地方特色茶銷售。如今透過參加比賽,只要入等,價錢馬上翻了好幾倍,也因此吸引各方英雄,以及投機分子。2017年曾經查獲得獎的比賽茶,來源竟然遠自越南。

這樣的問題不獨發生在凍頂,文山區一位廖姓茶農告訴我,當地以低成本的境外茶掺配台灣茶,欺矇參賽的大有人在,但利之所趨,讓人防不勝防。按規定,參賽的茶樣一定要做農藥檢驗,但是產地成分的分析,卻是必須透過有人舉報才可能進行。

自1976年第一次舉辦迄今,凍頂烏龍茶比賽的規模與售價屢創新高,2018年冬茶比賽茶樣6777個點數,又創歷史紀錄。淘汰率高達46.3%,競爭激烈,是台灣茶業最令人興奮的競技嘉年華。

「這個賽事已經超越本身產業的規模,鹿谷茶鄉目前是靠著比賽在撐著,如果這個全台灣規模最大的比賽茶崩盤,台灣的茶業可能會倒市!」相關人士提出這樣的警告。

鹿谷比賽茶現場(照片提供/李明城)

如何hold住傳統技藝?

時常聽聞不少人對凍頂茶有這樣的形容:「我在鳳凰喝一口凍頂烏龍茶,開車到了竹山,喉頭還有這一杯茶的回甘喉韻。」傳統凍頂茶很耐泡,滋味秀香,喉韻回甘度佳。「凍頂茶強調「發甲」(台語的發酵度)足夠,而且茶是愈焙愈好,炭火味像一層薄膜包裹住舌尖,但卻是一種化得開的澀味。」茶改場魚池分場長黃正宗說。

陳煥堂認為傳統凍頂屬於中低海拔茶區,茶菁中的茶多酚含量較高,因此需要較重發酵及焙火,來處理苦澀成分,把優點發揮到極致,這才是獨一無二的地方特色茶。

他指出,今日凍頂茶最大的問題在於,想要向高山茶靠攏看齊,因此嫩採、硬焙。「因為比賽茶競技重視外型,使得茶農嫩採,為的是做出外觀緊結的漂亮球型,其實前段做菁的功夫才是最重要的,而如果為求清香、發酵不足,勢必也將影響茶湯的表現。」

從小在鹿谷茶區長大的梁煌義,回憶起過去農村勞動人力充沛,每一季的採茶可以先從葉(樹)冠,再從葉面下,到茶欉邊,分成兩、三次採摘。「茶菁品質成熟均勻,對後段的日光萎凋、走水、攪拌、發酵等製程能做出較好的掌握。」但如今缺工問題卻是茶農的燙手山芋。

一心二葉(攝影/蔡佳珊)

面臨轉型路口,產地茶如何堅持?

凍頂茶的工序繁複、技術性高,如今面臨市場口味改變,品質想要做得跟高山茶一樣,但是耕種及製作成本提高之後,市場賣價又無法攀及,形成品質與價格不上不下的窘境。

回顧凍頂茶興衰的同時,一邊試喝一泡林憲政三十一年前存放下來的老茶,這是當年凍頂茶面臨滯銷困境時,盤商想以三分之一的價格收購,但林憲政祖母堅持不願賤價求售,因而保存了下來。

細品這一款茶,微微散發梅香與日頭味,香型內斂,雖然外表並不特別出色,但卻有一股引人沉吟的韻味。「如果不是當初做足發酵焙火,茶質夠,恐怕也無法轉化得這麼好。」林憲政說道。只要「照起工」做茶,時間就是你最有力的保人!

凍頂茶曾是台灣的驕傲,如果茶區持續萎縮,如果留不住傳統製法,會不會有一天,我們就喝不到真正的凍頂烏龍茶了?(全文完)

延伸閱讀:

消失的茶山 01》不敵高山茶受市場青睞,被打入冷宮的凍頂烏龍茶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