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文)「雲林縣境內105支陸域風機,26支插在四湖鄉、其中5支包圍我的村莊,這種綠能開發跟掠奪並沒有兩樣。」四湖鄉反風機自救會會長吳連進痛斥這種開發方式,「形同國家犧牲農村,踐踏這裡生活的人,成就少數人的利益。」
四湖鄉所組織的反風機自救會,到全台四處走訪交流反風機運動,看到台中大安五甲庄因為風機設置而導致村莊加速凋敝、人口外流加劇。相反地,成功擋下風機的苑裡則持續人口回流,讓自救會更堅信,反對風機這條路是正確的選擇,否則原本人口外流嚴重的四湖鄉,恐將面臨滅鄉危機。
影片拍攝/林吉洋
鄉親:人口數較少的地方就活該倒楣嗎?
達德能源雲林辦公室主任潘正綱曾於雲林台西鄉反風機抗爭時公開表示,陸域風機選址位置都不是在人口密集區,距離最近的村落,也都在300米以上超過法定範圍。而噪音部分,達德公司的風機經過測試,符合噪音管制標準第二類鄉村地區標準,在(背景值)正負三分貝以內。
看似合乎法規的風機設置,為何引起居民巨大反彈?在溪尾村種植大蒜的農婦對話,是當地村民的普遍心聲:
甲:廠商說這裡人比較少,所以可以來做風機。我們哪裡沒有人?
乙:我們不是人嗎?
甲:草地所在(鄉下地區)就該死嗎?這款話實在有夠糟蹋人,不講還好,聽了就火大。
乙:對啊!這裡到處都有人怎麼會沒人。
甲:那個財團那麼有錢,跑去跟地主簽約,那個地主又不住在這裡,但是我們還要在這裡生活ㄟ !
乙:廠商實在不應該,應該做到海邊去,怎麼會做到我們村莊裡面來。
甲:所以我們要盯緊那個廠商,如果有人要跑進來動工,我們一定要趕緊通報,大家去把它擋下來。
乙:對!
同樣的心情,也反映在留鄉務農的丁其祥身上,丁其祥也是自救會成員,說到廠商公開發言內容,他就一肚子火。「什麼叫做我們這裡人比較少,講這個話真的是得了便宜還賣乖,根本就是欺負鄉下人。」
「政府跟財團推這個綠能政策本來是件好事,但是現在開發卻變成在欺負農漁村,讓我們很失望。我們不求回饋,也不要什麼補償,要賺錢我們可以自食其力,反正你就是不要來。」丁其祥表示。
返鄉青農:回鄉腳踏實地,以農創業,不希望風機又來攪局
蔡慧云是七年級生,厭倦了庸庸碌碌的台北生活,又常想念故鄉濃厚人情,於是與家人商議決定在故鄉搭建溫室農場,走上返鄉從農之路。「離開生活20年的台北,是因為家鄉在這裡,根在這塊土地上。」她說,在台北從事管理工作非常疲累,「但是農作不同,做多少就會回報你多少。」透過親友推薦,穩定的銷售讓她對農場非常有信心。
面對風機的大舉入侵,她認為,「電業商來賣這種傷害村莊賺來的電,讓消費者花錢買這種電不合理。」對於政府的政策放任企業將風場與居民生活區重疊,她感到不可思議,「風機巨大的壓迫感,不該離村莊這麼近。」
同樣持反對立場的青農,還有今年46歲的黃三寶。黃三寶以往在五股賣水果,「在城市租屋做生意,賺到的錢不是付房租就是花掉,還是一樣雙手空空,不如趁早回來。」他回鄉接手父母親的大蒜田,雖然務農辛苦,卻讓他第一次覺得腳踏實地,加上去年大蒜價錢還不錯,慢慢存了一點積蓄,「畢竟是自己的故鄉,踩在自己的土地上。」
蔡慧云說,「四湖鄉絕對無法同意變成風場,漸漸有越來越多人回來,不像過去資訊不發達,任由少數人主宰的過去模式。」黃三寶也指出,村民大部分都很關注這件事情,不希望整個鄉壟罩在風機威脅之下。
「綠能為財團開方便大門,政府完全站在廠商那一方」
回鄉的青壯年對家鄉注入新的動能,卻遭風機威脅,吳連進帶頭所組織的自救會,一路走來並不輕鬆。
「綠能為財團開了一個方便大門,政府完全站在廠商那一方,對村莊卻完全沒有法律跟程序保障。」他認為,真正的矛盾是國家對農村的態度,「風不是你的、土地也不是你的,村民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依靠這片土地維生,風機侵門踏戶一待就是20年甚至更久,卻毫無尊重,對村民並不公平。」
從中央到地方民代,這群大叔們嘗盡各種滋味,「某位中央級民意代表說『這個是中央既定政策,我也沒辦法。』另一個更是直接酸自救會『如果要反對,你們就好好努力抗爭吧!』」提到這些經驗,吳連進也是忍不住無奈嘆息「民意代表竟然無法代表民意」,民眾還是得靠自己力量,一步一步走下去。
他打算從鄉內這一波自救、串聯運動開始累積能量,陸續拜會不同單位,尋找更多專家與社會NGO組織的力量奧援。「不管能夠走到哪裡,擋得下來,當然是最好,至少風機應該退後到足夠的安全距離外,還給村莊一個寧靜的生活。如果擋不下來,那麼至少我們這一代也無愧於後人。」吳連進坦率地說。
自救會長:風機正在掠奪村莊,反風機是為了奪回村莊的未來
自救會會長吳連進不諱言自己的民進黨黨員身分,也以無給職身分參與政治活動,他強調自己並不反對綠能政策,反對的是風機設置地點威脅到村莊。「可以心中有黨派,但是不能沒有是非,我必須站出來守護我的家鄉。」他說。
吳連進坦言,回鄉反風車一開始遭遇不少質疑眼光,有人認為他是為了跟廠商要好處,有人質疑他是為了選舉,但是他自問無愧於心,「有的錢不能賺。」他少小離鄉,回鄉是他的理想,也是大多數他那一代離鄉背井、出外打拚子弟的期盼。
「我們不能讓村莊的未來掌握在別人手上,也不能用健康來交換。所以我們絕對不談補償金,只要求它還給我們一個安居樂業的生活。」吳連進坦蕩表示,如果風機設置下去,不僅阻斷回鄉路,也會衝擊到四湖鄉的未來更年輕一代返鄉青年與他們的創業路。
環境學者:風機、光電接踵而來,綠能開發正在形成一種環境不正義
環球科大副教授陳泰安,專長於環境規劃政策與生態旅遊規劃,長期關注沿海地區生態與環境議題。他表示,「海線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地方,背後有好幾股勢力,(廠商)以為找幾個地方勢力就可以處理完,實際上還是忽略了地方上的聲音。」
「德國公司當然也會納悶,為何依照法令已經取得施工許可,為何還是受阻?」陳泰安認為,德國地理環境跟台灣不同,德國土地遼闊,台灣地狹人稠,地理條件及社會環境差異,開發單位欠缺考量這些條件差異,才會屢屢碰壁。
陳泰安感慨,沿海地區整個光電及風電開發現象,欠缺整體規劃,反而是化整為零、鋪天蓋地的設置開發。不論對鄉村、景觀與生態的影響,都沒有嚴謹的評估。「所以單一個點看,問題其實並不大,但是整塊海岸線這樣看,對生態環境的未來影響就很可怕!」
陳泰安觀察,四湖、口湖沿海地區,不是風機就是光電板,農田、濕地、水圳、魚塭無一倖免,他擔憂無限制擴張的綠能,會持續干擾農漁村的未來。「這一做下去至少20年,但這不是一個永續性的規劃,只會讓原本的農業、養殖業的良田魚塭受到干擾。」
至於廠商宣稱風機帶來的「觀光效益」,陳泰安斬釘截鐵地表示:「絕無可能。年輕人不會在這些遍佈西海岸的光電板或風機上得到認同感,它們存在只會加速地方人口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