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江菜一年四季皆有,顏色油綠得討喜,它的湯匙部分豐厚飽滿,略燙過拌點醬油辣椒,咬下去還有點多汁多水的感覺。
冰箱裡隨時都有一把青江菜,平添一種富足感,對自己說:今天也有吃到青菜了呢!
若逢天氣炎熱,尤其不喜歡開火,盡量用電鍋蒸、用烤箱烤,能夠涼拌就涼拌,就是不想站在爐火前。除了天氣的原因,其實我也很不喜歡炒菜,尤其炒青菜。常常拿捏不了火候,有時拌炒太久,份量大縮水還萎靡不振,油不夠又澀味重,調味也拿不準。總之,我的廚藝養成之路上,從來沒有炒青菜這一項。
未曾染上台灣學生家鄉味相思症
當年出國念書時並無烹飪技能,頂多煮泡麵打顆蛋,留學生必備的大同電鍋我完全沒有準備,一心想著,住在學校宿舍裡,吃著學生食堂裡的美式食物:義大利麵、披薩、鹹派、三明治、漢堡、薯條、炸雞、歐姆蛋、沙拉……而且是all you can eat!這該有多快活!
所有台灣學生想念家鄉味的情形完全沒有發生在我身上,確實過了一段天堂般的日子,直到有一天,步入食堂的腳步沉重,落座時覺得腹肚互相推擠,終於覺得吃太多了。除了調整作息,固定去學校運動中心游泳,原本每天午晚兩餐的餐券換成一天一餐,讓脾胃休養生息。
另外就是改變餐點內容,多吃蔬菜。沙拉吧除了常見的美式生菜之外,還有刨成絲的紅蘿蔔、切好的青椒、花椰菜和洋蔥,沙拉醬汁竟然還有提供醬油和芝麻油。學生食堂附設微波爐,本是方便加熱湯或是牛奶,此時我有一點點想念熱呼呼的菜了,便突發奇想,將醬油和麻油淋在紅蘿蔔絲、青椒、花椰菜和洋蔥上,放進微波爐加熱一兩分鐘,一盤鹹香的偽炒青菜就完成了。這一招甚好,奔相走告,於是用餐時刻在微波爐前排隊加熱的都是亞洲學生。
原來我才是真正的「菜盲」
第二年搬進帶有廚房的小公寓,開始練習做菜,大部分以西式料理為主,自己愛吃之外,主要是食材取得容易,葉菜類就是拌沙拉,根莖類就燉煮。有一回在超市裡發現大白菜,有如他鄉遇故知,冷藏櫃前的標牌標示 Bok Choy,想來是白菜的廣東話發音,旁邊躺著幾束青江菜,竟然標示 Baby Bok Choy。這可是我少數認得的家鄉青菜,心裡嘲笑著老外搞不懂,這明明一個白色,一個綠色,長得也不像,怎麼青江菜變成白菜的寶寶?哎呀呀,真是亂來。
每過一段時間想吃點家鄉青菜的時候,就去買一顆碩大的白菜和幾把青江菜回家,用學長姊去亞洲超市幫我帶回來的一小包乾蝦米做成開陽白菜,剩下一半的大白菜可以煮湯,青江菜則是過沸水燙個十幾秒,撈起切碎,趁微熱拌進柴魚精和少許鹽,最後淋一點麻油,就是一道綠油油的涼拌。這是我烹煮青菜的最高技能了。
在我的認知裡,偏白色的葉菜一律都稱作白菜,只要是綠色的都是青菜,一直到最近我才知道,歸類起來青江菜還真的算是白菜家族,都是屬於蕓薹屬,大白菜和包心白菜屬於結球的白菜,青江菜和小白菜屬於不結球的白菜。多年前我站在超市冷藏櫃前嘲笑老外,真是慚愧,原來我才是真正的「菜盲」。
因為是「菜盲」,我認得的青菜種類有限,只會用顏色區分,從來記不住菜名,上菜市場買青菜,看來看去也只會買綠色的青江菜,除了涼拌,就是放進湯麵裡增色,從來也沒有炒過它。
野菜火鍋大獲德國客戶好評
很多年前,東區巷子裡有間火鍋店叫做「食草植物鍋」,主打台灣東部的鮮採野菜,用籃子盛裝擺好排列在吧台上,盡是我沒看過的蔬菜,雖然有標牌說明菜名,以及它的營養價值,我自然是一個也沒記得,只知道這些野菜燙過之後的草味芬芳,口感特別,有些還帶點酸味,最棒的是燙完野菜的湯再涮幾片肉片,味道真是鮮美爽口,可以抱著鍋喝個乾淨。有一次德國客戶來訪,我請她吃這個野菜火鍋,大獲好評。
在家裡不會料理青菜,外食的時候就特別喜歡熱炒店裡大火快炒的各種青菜。台灣本地產的高麗菜只要新鮮,怎麼炒都青脆好吃;菜單上看起來很特別的炒山蘇、炒過貓,我也很喜歡,但是下了桌回頭到了菜市場我應該也是認不出本尊來。可惜快炒店要一群人去吃才有意思,兩口人點來點去最多三個菜,還吃不完,後來就不太常去。下班後疲累地回到家,煮碗湯麵料理簡單的晚餐,欸,又是青江菜。
青江菜一年四季皆有,顏色油綠得討喜,它的湯匙部分豐厚飽滿,略燙過拌點醬油辣椒,咬下去還有點多汁多水的感覺。冰箱裡隨時都有一把青江菜,平添一種富足感,對自己說:今天也有吃到青菜了呢!
想來,青江菜與我相依為命了好些異鄉歲月,如今我只認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