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許哲齊)
(攝影/許哲齊)

山行領悟

山,於我是一種很親近但又威嚴存在的領域;不論郊山或高山,我都是無比尊重且心存畏懼的。山,是公平對待所有人,你毫無準備而來就必定會受到某些磨難……

對於「山」,我是不太夠格來談的,並非登山經驗十足豐富的專家,也非得了山癌的狂熱山友,充其量只能說是一個喜歡親近山、會三不五時上山去走走的自然愛好者。很多朋友想說我是國家公園的解說志工,也爬過一些百岳高山,就以為我是樂山者,其實登山一事我並沒有特別偏愛,我愛大自然,山海皆宜,相較我好像喜歡山又勝過海,因而對山野的了解稍微多些。

山,於我是一種感覺很親近但又威嚴存在的一個領域;不論郊山或高山,我都是無比尊重且心存畏懼的。我也曾很托大無知地面對過山。

曾有一次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跟著友人單攻大霸尖山未果,那是段年輕不知天高地厚的難忘記憶。

那回,幾位朋友臨時起意約了想去觀霧走走,其中有人找了位熟稔當地的原住民朋友作陪,算是那趟的嚮導。他開車帶著我們長驅直入大鹿林道,還夜宿馬達拉溪口,我們本以為就是在那邊烤火聊天過個夜就要返家,豈料隔日清早他領著我們上山,說是山路簡單散步晃晃。

同行者中四位是朋友的朋友,有男有女,初次見面彼此並不相熟,他們趿著休閒平底鞋、牛仔褲,上山時每人手中只拎著一小瓶600CC礦泉水,其他什麼也沒帶,全然是連郊山健行都無經驗的門外漢;相較下我與當時猶是女友的內人走過一些山林步道,稍多些山野經驗,也穿了合宜的衣著與登山鞋,我們背包裡還帶著有一條吐司、營養口糧、少許零食及各有2000CC的水,但除了毛巾外也沒特別準備。

(攝影/許哲齊)
(攝影/許哲齊)

都市飼料雞無法與原住民相比

隨著朋友帶領,我們傻傻地上山去了,不到一個多小時,那幾人已喝光了水,本有意折返,由於我們輕裝的關係,速度還算快,原住民朋友說走到九九山莊就有水了,鼓勵大家又繼續往前;近午時抵達九九山莊,補充飲水大休息,我也將吐司、口糧分食給眾人。原住民朋友又說,再往上走不遠就看得到大霸尖山,心想既然都已到此,就去拜見大霸的尊容吧!還有體力的幾個人跟著往前,另一半人則留在山莊休息。

(攝影/許哲齊)
(攝影/許哲齊)

視野較佳處即可瞧見大霸尖山遠遠矗立在連綿稜線彼端,實在誘人,上來的幾人想說既然來了就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奔殺到底吧!遂以大霸霸基底為目標努力趕路,忘卻我們連頭燈在內的什麼基本裝備都沒帶,本來可以順便繞去撿個加利山、伊澤山這兩座百岳,也因趕路之故而放棄,那時有點捨近求遠昏了頭。

眼見大霸酒桶形的山頭愈來愈接近,心情頗興奮,大概距離霸基底還有1.7K,時間約下午兩點的時候,原住民朋友提醒我們:「等下還要下山哦!依你們的速度,花了那麼久時間上來,下山就算再快也少不了需要上山時的一半時間,所以再往前走的話,下山就要摸黑了!」彼時離我們從登山口出發已過了八小時左右,這才驚覺往下走,即使順利到了霸基底,回程下山時是有風險的,畢竟我們這群都市飼料雞,絕無法跟夜裡也是可以滿山遍野去追捕獵物的視力跟體力的原住民朋友相比擬。討論之後,算算時間,當下決定立即折返,不捨地與遠方大霸尖山山頭揮手道別,趕回九九山莊,會合眾人後速速下山。

(攝影/許哲齊)
(攝影/許哲齊)

愈常入山,愈發敬畏山林

「上山容易,下山難」,那趟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深刻體會。留在九九山莊的幾位朋友本就體力欠佳,上山時已問題重重,下山時更是狀況連連;成天長途距離上下走來,就連同伴間還算勇腳的我都已有些過度負荷,膝蓋不適,其他人更難熬,速度比上山快不了多少;走著走著,天色漸暗,森林中暗黑得更快,那日又無月色,最後山路幾乎漆黑一片,又累又渴下,儘管急著趕路,缺乏照明裝備,有一人帶著打火機,卻也不敢在樹林中燒點樹枝,偶爾瞬息打亮照映,於事無補;最終不到兩公里的路程,只能提高警覺摸黑前進,步步為營,走走停停,前後超過兩小時才辛苦顛簸地回到登山口,已是晚間近九點之時。

日後回想,那趟實在太過靠勢,誤判有熟悉山野的原住民朋友相陪,上山若遇到問題一切都能搞定,殊不知,山,是公平對待所有人,你毫無準備而來就必定會受到某些磨難,所幸當日天氣狀況尚佳,無霧無雨,除了身軀疲憊僥倖無意外發生,儼然大幸,往後我也不再如此貿然上山。

後來的光景,在我攀登百岳不多的幾次過程中,得到同行資深前輩灌輸登山觀念,自身反覆咀嚼體驗,逐漸地,愈常入山,愈發敬畏山林,深知在大自然面前千萬要謙卑,莫造次,不勉強。

(攝影/許哲齊)
(攝影/許哲齊)

山一直都在那裡

有回上北大武山,召集人係一位百岳經驗豐富的大姊頭,輕鬆逸樂的三天兩夜行程,不若一般山友採緊湊的兩天一夜。翌日,自檜谷山莊輕裝攻頂,都已上到大武祠,大姊頭因身體不適,未陪眾人再翻個山頭,走最後1K抵北大武山的三角點,先行下山返檜谷山莊,為同伴們張羅晚餐。夜晚休息閒聊時,我以為她是因為已登過北大武山多次才放棄登頂,豈知,那次是她第三次來登北大武山,卻從未成功登頂,前兩次都是天氣不佳而撤退,這回本以為可一償宿願,奈何又因身體因素放棄,我問她覺得可惜嗎?她告訴我:「不會啊!山一直都在那裡,有機會下次再來就好。若真的始終無法完成,那就是無緣,也不用強求!」

「山一直都在那裡!」這句話,讓我對爬山登頂不再汲汲營營地使命必達。由於每回登山所遇狀況各異,安全優先,不躁進不勉強,量力而為,能順利登頂心懷感恩,若無法完成則期待下次。

登爬大山有一定危險成分,途中可能遇上懸崖、峭壁、路基不穩的碎石坡,甚或有路徑不明的迷路可能以及天候難測天候等狀況,且過程中背負沉重裝備,能吃好睡好殊為幸運;至於如廁的不便,每每在尚未出發前想起這種種,總會擔心游移,心中有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自虐感覺,但當成行後,只能堅強意志,催眠自己把吃苦當吃補,而且不斷自我提醒:要小心,要注意,莫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倚著山上所見美景,來補償一切!

山的面容多樣,或溫柔平和、親切可人,或威武壯闊、風華無雙,或處處絕巗、猙獰險惡……山,很迷人,讓人既想親近又卻步。做足準備再上山,上山之後保持謹慎與樂觀態度,山給我們的收穫無可計數,可能是身可能是心。

(攝影/許哲齊)
(攝影/許哲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