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留一口溫飽」——阿母的嘴食物仔

靠海的水田稻穀每年兩季收割,另一季收穫黃豆、紅豆;「後背園」靠山區的旱地,長年種甘藷、花生。

每每收成時總吸引好些貧困老少婦孺,跟在收割者與牛犁的背後撿「漏微仔」——採收時遺留在田頭田尾,或堆上牛車裝載時掉下來的果實、稻穀、大豆等農作物。穫取甘藷過程,我們用大畚箕拾盛肥碩甘藷,剩下瘦癟甘藷和甘藷藤,這些鄰里毫不客氣地拿袋子拚命裝。

水底寮,並非實際地政區域,而是由屏東縣枋寮鄉的天時村、地利村、人和村構築之老地名。村莊依山傍水,鄰近海可以討海,倚靠山可以做山;又有廣闊平原可以務農。我的童年都在田園、山地、海邊度過,小一到小四都是上二部制(一週早上上課,一週下午的課)。早上上課,下午就去放牛;下午上課則反之。若時屆農忙,則要去田裡充當臨時工補足人力。

家族至阿爸這輩始為自耕農,有兩甲多的水田,和七八分的果菜園,算是當時較有餘裕的家庭。親戚和鄰里有好多沒自己田地的佃農、幫農。家裡和園子種十多棵芒果樹、二十多棵龍眼樹、還有其他的果樹。好些窮苦小孩常去偷採,阿母都不會趕他們,只是輕聲說:「爬樹要小心,不要跌下來;要從熟的先採,夠吃就好。」,看到小孩在採龍眼,阿母會說:「不要看龍眼的大小,那棵還是白核、那棵是紅核,要採黑核的龍眼才甜。」年少當時沒什麼零嘴吃,只能「要吃蒼蠅自己撲」。往往採龍眼「白核吃到紅核,紅核吃到黑核,黑核吃到孤窟」(龍眼未成熟、其核/籽是白的,稍熟變紅的,全熟才是黑的;柳眼很小顆、福眼很大顆,成熟期不同)。因家中兄弟姊妹眾多,為了搶食物得狼吞虎嚥拚速度,稱為「撕食落腹」。所以有童謠說:「食龍眼,放木耳(拉出未嚼碎的龍眼肉);食柚仔,放蝦米。食芭樂,放鎗子」。

(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阿母的腹腸闊,一採收水果,就一簍一簍往親友、鄰里送;姨婆腹腸隘,看不慣,一直在旁嘮叨說:「十個大路,九個狼狽;十個凍霜,九個員外。」阿母就說:「嘴食物仔,有時有陣,大家歡喜就好,分郎的更贏跟人乞討。」

靠海的水田稻穀每年兩季收割,另一季收穫黃豆、紅豆;「後背園」靠山區的旱地,長年種甘藷、花生。每每收成時總吸引好些貧困老少婦孺,跟在收割者與牛犁的背後撿「漏微仔」——採收時遺留在田頭田尾,或堆上牛車裝載時掉下來的果實、稻穀、大豆等農作物。穫取甘藷過程,我們用大畚箕拾盛肥碩甘藷,剩下瘦癟甘藷和甘藷藤,這些鄰里毫不客氣地拿袋子拚命裝。果實豐收後往往還遺留零星的在枝條上,家主通常不會叫工人收拾乾淨,反倒「恩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留給窮苦的鄰里去撿,成為他門的口糧,其實餘品撿回去還得經過沖洗、曝曬、梳理等程序,再累積起來才足夠溫飽一頓。小甘藷帶回家去,去洗乾淨抽成甘藷籤——連皮的叫黑籤、去皮的叫白籤;曬乾之後,配白米煮成甘藷飯。通常小孩子大多吃黑籤配些白米,白米飯多給老人家吃。

(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小時候被阿爸叫去田邊看牛,防止牛隻偷吃稻穀,只能餵牠吃稻稈。當我看到撿漏微仔的人,就拿著雞毛當令箭急聲呼喊,叫不要他們偷撿我家的農產,豈能讓他人平白無故拿走我們辛苦栽種產物?結果被父母和長輩責備:「細漢時要有量,他們不可以偷竊,但可以撿漏微仔。」這是他們卑微的尊嚴,不可以吼叫彷彿遭竊;甚至他們偷竊時,只要不明目張膽、太過分,就睜一眼閉一眼算了。撿漏微仔其實又膽小又退縮,在黃昏時,撿太少的人,就給一大把。阿爸阿母也是苦過來的一輩,「務農且耕心」原來體恤人的心念也是代代相傳。

「拚甘藷」甘藷收成時,我們都期待最後的餘興節目——「炕甘藷」。將犁出來的土塊砌成土窯,先揚土取風向(採逆風)用三塊石頭蓋門框,阿爸蓋的巨大土窯可以容一畚箕的甘藷,剝旁邊甘蔗園枯掉的葉子為燃料,半晌片刻便將土塊燒得透紅,然後拆窯搗碎土塊,一層層鋪滿燒紅土塊和甘藷;最後再用鋤頭蓋上冷土以防熱氣漏掉。約一炷香時間,挖出又香又酥烤甘藷,趁燙燒去號召那些撿甘藷的鄰里厝邊一起享用,沒多久整窯掃空吃得乾乾淨淨。

台灣人吃甘藷,甘藷餵養世代,阿爸阿母也用甘藷傳授我道理:「甘薯不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認為甘薯很「臭賤」,好似台灣人韌性耐勞的命格。

(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甘藷在我們日常生活如影隨形,尤其成天吃甘藷伴隨著胃脹氣滾,我在班上的可有「屁仙」封號,另一位同學是「屁王」。有一次我們兩個比賽,我放出連環炮十二響堪比「皇家禮炮」;屁王不讓我專美於前,大力一憋一放,果然不同凡響,又臭又大聲,原來他把大條撇出來了。至於我如何得封「屁仙」之雅號?因為有一次唱國歌時,正唱出「三民……」,我放了一聲「噗!」大家還能忍住不笑;「主義……」,我放了二聲「噗!噗!」大家憋住不敢笑,隨後唱到「吾黨……」之際,我放了三聲「噗!噗!噗!」,直到「所宗……」,大家期待會是四聲鳴槍,哪知竟是一大巨響炮「叭!」全班頓時哄堂大笑。

每年穀價最賤的時候,就是家裡孩子註冊時。雖然政府用保證價格收稻穀(稱為台米—預備戰備糧、軍公教配給量),但農家還得用稻穀繳納田租、又以稻穀換肥料,最終農民殘剩餘糧幾乎見底。阿母覺得這樣不公平,她就養豬配合豬仔賣出繳學費,再把家中剩餘稻穀加工成米,然後自己糶米直接便宜賣給親友。為了有效經營,阿母將村子親友中有糴米需求者依時間表編造成冊,逐家拜訪建立通路,而我則負責騎腳踏車按時送米,倒入人家的米缸。

有時人客到家裡買米,阿母要我量一斗(11.5台斤)賣;要用水桶裝米大力沖進斗中,再以圓棍蓋平。我發現好些人實在貧窮,就裝入斗後,不蓋平呈上尖狀再用手連搖帶按,這樣一斗達13.5台斤。

(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長大後接觸基督信仰,讀到《聖經》記載以色列傳統律法,如:「在收割莊稼時,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拾取或摘採。」又或「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其中對弱勢者的照顧,除強調不能虧待、欺負弱勢者之外,要積極提供協助,如此道理竟與阿母口中一顆龍眼「嘴食物仔」到使人溫飽「撿漏微」不謀而合,敬天畏地人自然謙卑為懷。

阿母前年安息在天,阿爸年邁家中休養,水底寮家中那片靠山靠海之田畝如今已由他人承租耕種。每逢秋收時我總是望著同樣土壤與果樹,他們未曾改變——果實落地,滋養萬物。大地之母總有餘裕存息給生態,而阿母悲天憫人永遠留一口嘴食物仔給人的精神也永懷我心。(本文為2022建蓁環境文學獎入圍作品)

(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