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電腦遊戲的年代,公園是孩子最重要的遊玩地點,那時的公園真是豐富,除了有猴子籠、鞦韆、水泥的大象溜滑梯,還常有各式各樣有趣的攤販。其中最讓人期待的莫過於叭噗冰了。每次只要聽到遠方「叭噗叭噗」的喇叭聲,就可以看到廣場四周的小孩開始躁動,從各個遊樂設施跳下,像奔向砂糖的螞蟻大軍,往載著叭噗冰的單車快速聚集。
單車後座通常會載著長筒狀的保冷桶,冰的口味大致是芋頭、花生、花豆這類在現在看來相當樸實的原料,可以單選一種,或是各口味一次擁有。老闆用特殊的黃銅色冰淇淋勺挖出一球球的冰放到甜筒上,再依序遞給引頸期盼的孩子。
對我來說,去公園玩耍的那天,最後若能吃到一球叭噗冰,真的是畫下了最完美的句點。而「叭噗」這個聲音記憶實在太過鮮明,久而久之成為臺灣人的共同記憶,也成為古早味冰品的代名詞。
炭烤豌豆
這個炭烤豌豆的攤子已經營了五十年,目前主要由老闆的孫女主掌,是許多基隆人的童年記憶,在地人又戲稱為「放屁豆」。
攤子上稱得上是「招牌」的東西,只有一張A5大小不到的瓦楞板,歪斜的手寫字寫著「古早味烤豌豆,一包50元」,但顧客也不需招牌,因為遠遠就會先被攤子上堆積如山的豌豆、充滿年代感的老舊火爐,以及方形鐵籠所吸引,這都是在別處從未看過的風景。
泡過鹽水的碗豆放進特製的方形鐵籠,在火爐上炭烤,鐵籠要不時翻轉與傾斜,才能讓豌豆均勻受熱,炭烤完的豌豆會先放在一旁的保麗龍盒裡保溫。經過炭火烘烤的豌豆表皮有點脆,豆子本身是軟的,吃起來帶有點鹹味,一顆接著一顆相當順口,很適合追劇的時候吃。
為什麼叫「放屁豆」?許多人認為是因為豆類食物吃了容易放屁而名之,但我問過老闆,老闆笑說是因咀嚼時的口感相當彈牙,咬下時會有「啵」的感覺。但不論是哪個原因造就了這個詼諧的名稱,都吸引到許多朝聖嘗鮮的民眾,使得這個飲食記憶更深刻的留在顧客心中。

【說說書】臺灣攤販元素
文•攝影:鄭開翔
透過繪製攤販圖像,我留意到一些臺灣攤販常見的元素,它們可能是構建攤販的主體,例如攤車、招牌,也有許多出於擺攤者的需求,例如遮陽道具、照明系統,更有不起眼卻能發揮關鍵作用的神奇好物,且往往充滿「臺味」特色,幾乎成為臺灣路邊攤的經典符碼了。
攤車本體
可移動的攤車主要會有一個可以作為營業平臺的桌面,攤車內部可以裝載商品,下方會裝設輪子便於移動,其中一側則設置手把。
隨著不同業態及規模,攤車也有不同的變化,有些攤車桌面會加裝烹煮的油鍋,或是在上方加裝遮陽的棚子。多數攤車以耐操好用的不鏽鋼材質為主,但近年的創意市集也漸漸出現木製攤車,外表美觀,但經不起長距離的移動與碰撞。可見不同類型的攤販,對於攤車的需求大不相同。

招牌
招牌往往是顧客第一眼看到的物件,通常色彩鮮豔、辨識度高,讓人一看就可以知道店家所販賣的物品,霜淇淋攤販就是一個好例子,醒目的霜淇淋造型燈箱吸住遠方孩子的目光,便會拉著父母前往。
攤販的招牌又與店面招牌特性略有不同,店面的招牌通常大又醒目,但攤販的招牌體積相對較小,有些老闆會運用自己的美術天分製作手工招牌,也有講究的攤販特地訂做精緻的燈箱,從招牌上便可以觀察到許多獨樹一幟的創意。

棚架
多數的攤販都會設置棚架,除了遮陽避雨,也保護商品的衛生與清潔。即便是沒有加裝棚架的攤車,攤販往往也會彈性的搭配大型遮陽傘來使用。
撐起棚子的支架,可以懸掛各式各樣的物品,例如包裝袋、告示標語、照明用具等,彷彿成為攤車的「骨架」,許多道具就像藤蔓與果實,沿著骨架「生長」出來,使每部攤車都充滿獨特的美感。
照明用具
照明用具對攤販來說,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除了讓遠處的顧客能夠注意到,也可以讓販賣的商品更為亮眼,懂得配色的攤販更會依商品搭配適合的光線,使商品更加吸引人,例如食物攤販會搭配黃光,賣手機周邊商品的小攤會搭配白光,花俏的調酒攤則會搭配五彩的LED燈光。
燈光本身就有創造氛圍與傳遞情感的功用,不同光線所營造出來的氛圍,往往會成為顧客心中對於攤販的第一印象,可謂是攤上最容易被忽略的大功臣。
攤販穿著
攤販的穿著也是我的觀察重點之一,其服飾會適時適所,隨著營業需求而改變,往往可以從服飾猜測攤販的業別。例如需要長時間晒太陽的攤販,往往會搭配斗笠與面紗,手臂再套上袖套;從事餐飲業的攤販,口罩、手套與圍裙則是標準配備;夜市的攤販同時要應付四面八方的客人,腰間的霹靂腰包是不可少的配備;若是較新潮的文青攤販,穿搭往往更講求質感與流行,色彩更為一致。

包裝袋
攤販最常見的包裝用品大概是「紅白塑膠袋」了,紅白相間的條紋,深深烙印在我們的腦中,宛如標誌性的存在。若在國外機場看到有人提在手上,幾乎可以斷定他是從臺灣來的。
包裝袋通常會固定在攤子一旁的支架上,便於抽取,也有人是使用捲筒式的透明塑膠袋。近年環保意識抬頭,許多攤販也開始改用成本較高的紙袋,或是以折扣方式鼓勵顧客自備袋子。

瓦楞紙箱
瓦楞紙箱具有重量輕、防撞的優點,通常會用來裝運較為嬌嫩且需避免碰撞的蔬果。外觀通常會印上產地來源,旁邊用鮮明的色彩寫著「品質保證」之類的大字,再搭配土黃色的箱體,這樣的顏色搭配,成為了市場裡常見的臺灣符號。

塑膠菜籃
塑膠菜籃的特點在於設計,除了兩旁有個凹槽作為把手,更將開口設計成能夠相互堆疊收納的樣式。因為堅固耐撞,許多攤販拿出裡頭的貨品後,將籃子倒過來相疊,就成了現成的陳列桌,省去攜帶桌子的麻煩。這些特性都大大增加攤販裝載的便利性,可說是一舉多得的好物。

展示容器
為了展示商品與維護產品的乾淨,攤販上往往會有展示的容器,有些是以瓶瓶罐罐的方式呈現,有些則是以櫃子的方式來收納。
例如小櫃子滷味的木質櫃子除了收納食物,也傳遞了舊日的情懷,而常見的玻璃櫃更是展示商品的好選擇,賣包子的攤販則直接擺出蒸籠,依販賣的品項不同,各異其趣。
紅塑膠椅
輕量的四腳塑膠椅有著便於堆疊收納的好處,也是許多攤販常使用的物件,中間有個小圓洞方便拿取,也分散坐在上頭的壓力。這種椅子的顏色有許多種,但紅色仍是主流,在色調普遍灰暗的市集裡,也成為一種跳色的存在,使市集的色彩更加豐富。

(本文轉載自《百攤台灣:100個攤販,100種台味生活的方式!》主標業已經過本刊調整。)

書名:百攤台灣:100個攤販,100種台味生活的方式!
作者:鄭開翔
出版: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23/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