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一地書,檢視著混亂中的面目,有卡爾維諾有波赫士,有古騰堡的故事,有刺殺有革命,有惡魔有吸血鬼,有歷史有哲學混雜著,而這一地書就是興奮,簡直是個熱鬧沙龍。
我想著慢慢收慢慢收,好感受這些書本的凌亂面目。
今年的世界閱讀日,在地震中度過。
一頓腳,持續著抖動再慢慢緩下來
忙了好幾天的工作,四月三日地震那天我睡晚了,想著預留兩天的時間做市集出攤的準備工作,而這一天要迎接遠到來花蓮的朋友住宿幾天客房,正是一個展開忙碌工作前奏的休息。
早上起床,跟以往一樣走進衛浴間梳洗,然後下樓煮開一壺水,取一點茶葉準備泡茶。早晨是珍貴的寧靜時光,我用來好好閱讀,用一壺茶的時間閱讀,就足以讓整天的思緒清朗、精神震醒。
當泡好了茶,準備要端上書房時,遠方震波到來,四周到處都是落地的聲音,破碎的、崩落的、摩擦的,意識到這各地震不小,持續的時間我開門跑到馬路上,又突來一震搖晃就跌在地上了,兩腳膝蓋擦傷、撞了顴骨烏青,而此時手上還握著茶壺,一滴水都沒有濺出來。
回到屋裡,呼喊伴侶確認他沒事。
檢視廚房,抽屜櫃因為滑動拉出來的抽屜重量把櫃子傾斜了,我們一起把抽屜推回去拉起櫃子,這傾斜也破了幾個盤子,損傷陶鍋還有一個大理石蛋糕轉盤。
前面空間四個書櫃倒下來,全是因為沒有固定在牆面,兩座小書櫃倒了,地上散落一些書。
我們一起上樓檢視狀況時,一座書架倒在書桌前崩了一堆書,兩座三角書櫃也倒在地上,櫃門的玻璃破了,還好其餘四座書架穩穩鎮住。
而這一地的混亂,伴隨在餘震中。
主震後的餘震,有時候就是那麼一頓腳,後面持續著抖動再慢慢緩下來。
家的重要領地
看著一地書,檢視著混亂中的面目,有卡爾維諾有波赫士,有古騰堡的故事,有刺殺有革命,有惡魔有吸血鬼,有歷史有哲學混雜著,而這一地書就是興奮,簡直是個熱鬧沙龍。
我想著慢慢收慢慢收,好感受這些書本的凌亂面目。
先把書本撿起來堆著確認沒有損傷,再重新架起書架固定住牆面,想著這面書架就是思想與大架構,我們家書房總是從這個書架開始落定輪廓的。
回想這落書架是從八年前架起來的, 那時候因為閱讀藏書增加,重新整頓了書本,自己設計的書架,就從設計圖稿落實的做出來。當書架整個立起來時,感受到整群書目的榮耀光輝。
隨著搬遷,再次挪移調整,大思想架構不變,但是跟隨閱讀添加的索引的就再次疏展開來。
搬家後書房整頓起來,心寧歸位時就是一個家的重要領地。而這些閱讀的歷程,新舊並陳隨著書本增添羅列並序,正是我們一起攜手的人生。
想起很多年前有位朋友來家裡,看著書櫃說:「何必買書回家擺起來給人家看。」我一時搞不懂這句話的意思,後來多加對照思考才理解,他的圖書都來自圖書館借閱,不花錢買書,眼前這幾座書櫃對他而言是「擺給人家看的」。理解的同時,我也略為感到悲哀。
閱讀本身大多時候是獨自走過的路程,每一本書與自己交會的時光只有自己理解。一個家庭的藏書自然是兩個人的心靈構成,無關比較也無關給誰看。
圖書館是一個拓展世界觸碰思想的場所,在與書交會的精密過程中,我仍然喜歡這些書緊密伴隨在生活裡,書目排開時對照的也是人生經歷的時間,隨時清楚映照那本書與那個年紀的我交會過。
這無關物質無關花費金錢購買書,是一個豐足的精神書架。

既脆弱又有韌性
當八天後四月二十二日第二波連續地震來襲時,我的口袋裡放著一個小硬碟,儲存這麼多年來的生活照片跟文章,還有健保卡、證件。想著書架上的群書倘若有一天都沒有了,是否會可惜呢?
地震持續了一個晚上又一個上午,四月二十三日的世界閱讀日,一個叮鈴腦袋冒出一句「書是人類共同保存的財產」不是嗎!我手上這本書或許遺失損壞了,但是國家圖書館一定有兩本,許多人的書房裡也一定有。
書是一種可以複製出版,又可以保有與每個人交流的物質載體。
我想到每個人都可以共同保存這個資產,讓人類文化一直延續累積下去。這種脆弱的紙質製品,雖然說很容易損傷,但也很有韌性。
我慢慢地整理書,再把這個書架排好的時候,整個面目又有了新氣息。收整的過程,也再次編列了近期新閱讀的,與舊書並陳的時候,覺得自己又更飽滿了更平和了。
我感謝,一路陪伴經歷人生的書們,書房慢慢恢復,心無比快樂滿足。
這些書也會存在於圖書館,羅列出另一種情境,可以隨取用隨時歸還。
每一本書出現在每個場所時,也是在每個地方每個人共同守護了每個思想。
~「書是人類共同保存的財產」,寫給每個愛書人的世界閱讀日。
~Mi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