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颱」過後,馬路積水未退,總算有機會穿著黃澄澄的雨鞋去上課,我都會把握這難得的機會,每次踏步都會把腳高高抬起,像撈起千萬斤的水一樣,這也是算是難得的拔山涉水之旅吧?
今年難得在臺北體驗傳說暴風等級的颱風。想想上班後,在臺北放過不少的颱風假,近期颱風假,總放兩天,看著無風無雨颱風假,早忘記颱風有多可怕,畢竟前幾年臺灣鮮少有颱風,直到今年10月的狂風暴雨,才喚起颱風的記憶。
印象最深的颱風應該辦暑期營隊的時候,那次颱風警報已發佈,為維護學子的安全,需下達即可返回宿舍的指示,正在趕作業的學子們在電腦教室遲遲不肯離開,只為在成果發表前做出作品,那時苦口婆心勸說學子回宿舍休息,到現在還印象鮮明。隔日颱風假,作為守護學子的第一線,首次迎來沒有放假的權利的颱風上班日,我與同事們在辦公室裡接著家長電話,以及確保學子每餐都有東西吃,還要巡邏宿舍。當時我們都能苦的作樂,半玩鬧的在辦公區裡唱起「Singing in the rain」。好在那次颱風日上班,風勢以及威脅性並不不大,學子也在加緊腳步下完成的暑期作品以及難忘的營隊體驗。經歷過颱風天上班,總會生出臺北的颱風似乎沒有中南部的嚴峻的想法?
雲林生活的颱風印象
颱風,用臺語說叫「風颱」,小時候,只要「風颱」來,我家附近的馬路必定會淹水,透天厝的二樓也會漏水,這時候的臉盆跟水桶,總會四散在屋簷下,臉盆與水桶正忙著收集滴滴答答的雨水,漏水處太多了,還會拿上鍋碗。有時候雨下得太大了,二樓的陽臺也會淹水,我與哥哥、弟弟打著清理陽臺積水旗幟,實則玩起互濺水花的遊戲。還有颱風天停電停水是常有的事,在廚房、浴室準備足夠一日生活的用水,家人聚在客廳以及臥室裡講話聊天,好像這樣說說笑笑,似乎也沒這麼可怕。
「風颱」過後,馬路積水未退,總算有機會穿著黃澄澄的雨鞋去上課,我都會把握這難得的機會,每次踏步都會把腳高高抬起,像撈起千萬斤的水一樣,這也是算是難得的拔山涉水之旅吧?可不知從何時開始,馬路再也不淹水,透天厝也因加蓋到三樓並增加了防水設施,家裡也不再漏水。記憶中的「風颱」已不像兒時那般好玩,每次颱風來襲,不是聽到即將結果的西瓜成為泡水瓜、青蔥浸水,即將收成的花生也被強風吹到葉子乾枯。成年後的颱風,反倒像是付諸東流的記憶,有點枯黃有點焦,還有點欲哭無淚。
長大後臺北颱風
大學畢業後北上工作,第一次遇到颱風,看著還能到去KTV唱歌、逛百貨公司以及看電影的城市居民,真的難以想像那次颱風對中南部造成嚴重災情,豪大雨的連日侵襲,家鄉的農作物成為了泡水蔬菜以及歪腰的稻米田,或許在臺北生活久了,對於「風颱」的印象也沒有這麼顯明,最鮮明的印象就是颱風假以及食物搶購。
颱風來襲到超市,有五件必看商品,蔬菜、雞蛋、泡麵、餅乾、飲品,為什麼說是必看呢?因為有些已經買不到。首先來到人潮絡繹的蔬菜區,有些生怕搶不到蔬菜的人總會躲在店員後方,只要蔬菜一上架,顧客就會立刻搶下。雖然不知大家是否真的都遵守一日五蔬果的教條,看搶購食物的盛況,我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走到蛋區,早已看不到雞蛋,甚至皮蛋、鹹蛋,也不在架上,就連袋裝茶葉蛋也看不到,有時候甚至要等上一星期才能在住家附近的超市再次買到雞蛋。泡麵區,我總能在這個小區域駐足許久,颱風一來,想吃泡麵的念頭從來沒斷過,好在泡麵區瘋搶的程度完全不輸蔬菜跟雞蛋,有時候想吃品項沒有了,心裡又不願意吃其他的;在多次擺盪後,有時候拿起最清淡的,有時候也會狠下心放棄吃泡麵念頭,畢竟颱風天沒吃泡麵也沒什麼不可以。其他的餅乾以及飲品就看心情而定,隨意挑選。
颱風鮮少從臺北登陸 ?
在經歷過多次颱風後,整理出颱風登陸的路徑,颱風最常登陸的地點,最多東部,其次是南部。從東部登陸的颱風,花東地區首當其衝,颱風登陸後也會因爲受到中央山脈影響,颱風也從強烈颱風、中度颱風,轉為輕度,甚至是變成熱帶低氣壓。而從南部登陸的颱風,對臺灣西半部居民的生活影響最大,因為臺灣西半部以平原為主,在沒有山脈的阻擋的空曠處,容易造成不容小覷的災害,這也是今年山陀兒颱風從南部登陸大家這麼嚴守以待的原因。此外,即便颱風離境,颱風有可能引進西南氣流或者因東北季風產生的共伴效應,也會讓我們在颱風過後,感受滿滿風雨,有時還更勝颱風入境。
不過經此觀察,我得了一個不知對錯的結論,從北部直撲的颱風著實不多。但在經歷康芮颱風後,發現臺北在遇大颱風,損害程度絕對不輸臺灣其他地區,光看到傾倒的行道樹、折斷的樹枝、如小山般的落葉,四散的招牌還有到處可見的鐵皮、碎玻璃,就可知道大風雨對臺北的威脅有多大,或許我能做的就是在期待放颱風假之餘,還是得提高對敬畏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