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前石階鋪排自然,掛在洗手亭上讓香客擦手的毛巾,隨風搖曳,做成花朵模樣的水盆,下邊是養的厚厚的濃綠青苔,拿起木勺,先淨左手,再以左手持柄杓盛水,沾唇,淨口,再淨右手,身口意皆洗滌過,進到本堂,連一位僧人也沒有的燒山寺,像電影裡的場景,任我們在寺裡寺外徘徊停駐。
九月下旬的日本四國,空氣帶點潮濕,聽說颱風將近,我負重五公斤,腳上綁著護膝,準備從第十一番藤井寺的後方小徑上山,前往第十二番燒山寺。
從第一番開走到現在是四國遍路的第四天,基本上,環境天候都適應得差不多了,每家民宿都是日本料理,份量也足以餵飽我們這些遍路人,走燒山寺這天,遍路人們六點起床,簡單的吃過民宿準備的早餐,帶上民宿主人給的午餐,整裝上路。
人生即遍路
2017年的我沒有信仰,只是喜歡在廟裡坐著,看著香煙冉冉,撫摸經過時間雕鑿的木雕,走上遍路,只是因為跟海外老友約在京都短暫相會的一頓晚餐,問我們有無意願,整天走路,看著鄉野的風景,品嚐在地的食物,不必說話,感受身體跟自然的關係,甚至,就只是陽光空氣水,像一棵行走的樹,一隻移動在大地上的水鹿,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類,背著幾樣必須的物品,在地表上移動生活。
上燒山寺,心情有點緊張,有八十八間廟的遍路上,它是第一險峻難所,12多公里的山路,得翻過三個山頭,上升後往下降,再進入另一個山頭,重複之後,進入第三個山頭。剛開始一切如常,走在柳杉林裡,山裡飄起白霧,心情愉快地到達柳水庵,可讓遍路人稍事休息,路旁有山泉流出,喝下甘甜冰涼,裝滿水壺。
任誰都希望有個快速平穩的旅途,只是恰如俳句詩人種田山頭火所說:「人生即遍路」,縱有再多計劃也趕不上變化,離開柳水庵不久,因為颱風環流影響,開始下起大雨,我穿起雨衣,將防水鞋套套上,開始在無止境的山路裡上上下下的走,雨水模糊了四周景象,眼鏡上都是水珠,眼前只有腳下的路,沒多久,全身濕透,我開始第一百零八次的問自己,為什麼要來走遍路?
不覺得自己幫誰消業障
看到淨蓮庵的大師像,我開心地以為到了燒山寺,只要進入表參道,就可以蓋朱印,休息一會兒,結果大失所望,只是另一個休息點而已,找了遮雨的屋簷,坐在椅子上,將民宿主人給的飯糰拿出來,確實是大,供遍路人住宿的民宿,特別禮遇遍路人,唐朝時從長安取回佛法的空海大師,在故鄉四國建立這麼多的靈場,遍路人發願為了眾生消除業障,不顧生命危險而走,讓人尊敬。
主人知道山裡沒吃的,準備了包得紮實的飯糰,上頭還有一封手寫給我們的信,信的內容都不同,我想因為前一晚晚餐時,來自各地的遍路人,都會聊聊自己的背景跟想法,主人送餐時在旁靜靜聽著,細心地寫下這些信。
信封信紙點綴著簡單柔美的花朵,透過翻譯,約略是走遍路已經是非常大的功德,而夫妻兩人能結伴同行,更是無上的緣分,希望我們平安順利。打開捏得紮實的飯糰,上面一顆橘紅色的酸梅乾,就著溫暖的人情,任是雨天鞋都濕透了,一口一口吃下飯糰,實在不覺得自己幫誰消業障,但一路上感受四國鄉親們的溫暖,他們免費接送我們到車站或山徑入口,送橘子飲料餅乾,餐廳非營業時間炒飯給我們吃,他們才是最有功德的人吧!
跟別人以一日七小時左右直攻燒山寺不同,我們計畫去車道邊的民宿住一晚,第二天再上燒山寺,在遍路人眼裡,這是浪費時間的計畫,後來證明這是最好的方式。
第二天早上在上山的途中,碰到昨天在柳水庵聊天的遍路人,一位來自佛羅倫斯且長年戶外活動的大姐,一位來自加拿大北方法語區的二十歲男生,他們說我們的決定是對的。他們說最後一段山路是傾斜的石板路,非常地滑,雨中視線不佳,又得一路爬升,到了廟裡,已經四點多了,天色微暗,在大雨中摸黑下山太危險,寺廟讓他們借宿一宿,吃了點乾糧,非常地辛苦。
昨天那男生在迷霧嬝繞的森林裡,淋著小雨脫掉上衣,在山徑上跑跳,還唱著法語的民謠,民謠韻律悠揚乾淨,飄在山裡搭著他如羚羊的腳步,他的腳程可日行四十公里,我讚他的歌聲清亮,他說:「這裏讓我想起家鄉的山。」
他說只是想來走走看,沒想到要走到哪間廟,義大利大姐則表示,聽說有這條路,剛好人在亞洲,買了機票就來了,試走看看,走個幾天就要回家了,我們互相祝福繼續前行。
慶幸自己不是目標型人格
未進燒山寺,先爬上一段石階,上到山門,看見一群幾百年以上的巨大杉木,身在巨木群裡,自然產生的氣場,讓人渾身輕盈起來。進入燒山寺,空無一人,乾淨廣大的寺廟,襯著蔚藍的天,還有晨間驕陽,昨日暴雨滂沱山中傳奇,仿若一夢。
廟前石階鋪排自然,掛在洗手亭上讓香客擦手的毛巾,隨風搖曳,做成花朵模樣的水盆,下邊是養的厚厚的濃綠青苔,拿起木勺,先淨左手,再以左手持柄杓盛水,沾唇,淨口,再淨右手,身口意皆洗滌過,進到本堂,連一位僧人也沒有的燒山寺,像電影裡的場景,任我們在寺裡寺外徘徊停駐。
人生如果是遍路,我慶幸自己不是目標型人格,今日來燒山寺的遍路人還在山中,任你再早出發,腳程再快,也得過午才能到達,「浪費」了昨天的時間,現在卻能獨擁燒山寺,我們晃蕩了兩個多鐘頭,繼續走向下一個寺廟。
日行二十公里,這趟旅程到第三十五番暫停,準備回家。原來嫌重的行囊,脆弱的雙腿,竟也在每天七點起床,下午五點泡澡,六點吃晚飯,九點準時睡覺的規律生活中,腦袋雜音變少,身體變壯,一天說不上幾句話,只在每個寺廟的靜謐中,稍事停留,洗去一身塵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