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許震唐
攝影/許震唐

女農阿娟

越南女孩變台灣農婦,收成年年增,村裡一些老男人開始防她,「第一年種花椰菜時,怎麼樣都種不好,一度想放棄了,後來乾脆跑去別人田裡問,對方如果不肯教我,我就在旁邊一直盯著看,研究人家到底怎麼把菜給種好。」

[dropcap]村[/dropcap]子裡的人說起阿娟,就像在描述嫘祖或是伏羲之類的神話人物。

「我們村裡現在最會種東西的人就是她了。」

「聽說她一期稻作賣了一百多萬。」

「她種菜本領很厲害,上一季地瓜收了足足有一百箱。」

「我怎麼聽說是九十四箱?」

「反正很厲害就是了。」

「她不只會種菜,還會縫衣服,有夠多才多藝。」

「豈止如此,聽說她還會自己駕駛農機。」

「搞不好她連飛機都會開!」

攝影/許震唐
攝影/許震唐

不過根據阿娟的說法,是這些人自己不會種菜,至於那些懂得種菜的老人家,現在都躲她躲得遠遠的,生怕跟她搭上話。

「老人家比較龜毛,擔心我把他們的本領全學走了。」阿娟說,鄉下有些個性古怪的地主,一見到她收成豐厚、多賺了點錢,不知怎地,寧可放任田裡長草,也不願再將土地續租給她了。

曾經荳蔻年華的越南少女 如今寫下鄉野傳奇

好在眼前這片花椰菜田的地主,對阿娟還不錯,願意讓她一直種下去,而阿娟也著實本事了得,栽出的花椰菜,硬是比左鄰右舍更加鮮脆挺拔。她說,種田這回事,說穿了也沒什麼門檻,把握兩個要點就行了:要用心、要習慣吃苦。

這天清晨兩點,阿娟就開始採收另一處的花椰菜,回家稍事休息後,下午三點再轉來這片田土,幫剛結球的小花椰菜套袋。最近這段時間,阿娟的作息都是如此沒日沒夜,畢竟一大清早,就有盤商等在阿娟家門口準備收貨,讓她非得在凌晨摸黑出門作業,才能應付都市人的生鮮需求。

摘下包得嚴實的頭巾後,阿娟其實是名面貌清秀的女子。如果不是她自己招認,旁人不容易料到阿娟已經三十多歲,還是四個孩子的媽,最大的女兒都升上高中了。

其實阿娟也曾經是名荳蔻少女,只是還沒來得及揮霍青春,十來歲就從越南嫁來台灣。少女起初一定也有個越文名字,不過村裡現在都用台語喚她阿娟。阿娟說,來台頭十年,是她過得最痛苦的一段日子。除了要拉拔子女、看顧雜貨店外,還得照顧夫家病痛纏身、脾氣陰晴不定的長輩,後者之於她的壓力尤其龐大。

阿娟一直無法獲得老人家肯定,遺憾的是,她也沒有一處能夠隨時負氣奔回、停泊倚靠的娘家。阿娟來自越南最南邊的地方,雖然說不上天涯海角,但是受限於經濟和環境因素,每趟返回娘家的間隔,至少都得五年起跳,心理距離之遠,故鄉無異於千里之外的非洲之心,竟是如此遙不可及。

三十歲前的阿娟,據說身形比現在胖了一圈,眉頭也鎮日深鎖。村子裡的人都說,阿娟可厲害了,這幾年不但變瘦,還變漂亮了。在鎮日勞心勞力、外貌衰老速率比城市還快的農村裡,能夠如此逆齡生長,儼然又是阿娟寫下的另一則鄉野傳奇。聽到這些外在評語,阿娟笑了一笑,推斷可能是因為肩上壓力小了許多,臉色自然健康紅潤起來。「話說回來,我女兒可是比我漂亮多了。」阿娟說,大女兒有時週末會想陪她下田,卻總是被她阻撓,「像她那麼漂亮的女孩子,不該走進田裡頭工作。」

如此機靈的後輩,帶來了競爭壓力

一直難以討好的長輩,幾年前過世了,壓力源卸下後,阿娟收起雜貨店,全心全意投入農事。「第一年種花椰菜時,怎麼樣都種不好,一度想放棄了,後來乾脆跑去別人田裡問,對方如果不肯教我,我就在旁邊一直盯著看,研究人家到底怎麼把菜給種好。」

阿娟確實觀察出一些老農本想藏私的竅門,過去三年,她的收成上了軌道,日子過得一年比一年好。但也因為如此機靈的後輩,帶來了競爭壓力,村裡一些老農,現在總是避她唯恐不及。

被我們誇了幾次花椰菜種得真好後,阿娟臉上的表情,從微微害臊變得自信滿滿,一再強調把菜種好的不二心法,「就是要用心、要習慣吃苦。」說話當下的她,是如此神采奕奕,簡直像剛拿下全國十大傑出農友正在接受媒體聯訪似的。儘管假以時日,這還真的不是不可能的事。

攝影/許震唐
攝影/許震唐

由於不放心別人會像她一樣「用心」對待花椰菜,阿娟不肯聘用幫手,親力親為幫每一株花椰菜套袋、收割。不管颳風或是下雨,女農天天如常巡視田水。

突然間,午後陽光衝出雲隙,金黃色的斜暉在田埂、在花椰菜葉、在女農的臉上暖暖灑落。走回田裡的阿娟猛一回頭,叮囑道,「你回台北後要記得,我的菜為什麼看起來漂亮?因為它們就像我現在一樣開心。」

後記:凋零農村裡的曙光?

倘若我是五年或十年前,碰見當年鬱鬱寡歡的阿娟,大概也會把她當成外配在台灣愁苦遭遇的寫照,但是命運總是不斷改變,此刻的阿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甚至成為家庭經濟的重要支柱。

在勞動力不斷凋零的農村裡,因為有像阿娟這樣的新移民女性,適時遞補了生產缺口,才為衰敗的農村保住一線生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農事工作需要放下身段、揮汗耕耘,影響青壯世代跨入的意願,於是讓抓住機會的新移民女性,獲得了經濟自主的機會,甚且打破刻板印象加諸的歧視。

社會的慣性要改變,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阿娟或許是個幸運的例子,能夠靠自己的努力贏得尊敬,而在台灣的其他角落,也一定還有鬱鬱寡歡的外配正為著生活耗盡氣力。我們毋需粉飾太平,但也不妨試著相信曙光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