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顧客大排長龍的日本拉麵店,絕對是「師傅親手作羹湯」,不假外求。自家製湯頭,費工費時又花錢。精挑細選高品質的豚骨、雞骨、生鮮魚介用來熬湯,代價已經夠高了。另外還有一筆龐大開銷──水費。
某晚與朋友去號稱達人的拉麵店用餐,好吃是好吃,但一碗要價近三百元,朋友笑嘆,CP值算打平。
閒聊跟朋友解釋,眼前這碗拉麵,珍貴的並非麵條或配料。日本拉麵店,最耗費商家精力和成本的食材,要屬湯頭的熬煮準備了。拉麵達人的口碑,全得靠完美的湯頭維繫。那些顧客大排長龍的日本拉麵店,絕對是「師傅親手作羹湯」,不假外求。至於三四流的拉麵店,大都向外面的食材供貨業者購買濃縮湯汁,回來再稀釋賣給客人。
痟想吃一碗俗又精緻的拉麵代價幾多
但自家製湯頭,費工費時又花錢。精挑細選高品質的豚骨、雞骨、生鮮魚介用來熬湯,代價已經夠高了。另外還有一筆龐大開銷──水費。

豚骨、雞骨和生鮮魚介上頭的血漬臟腑殘渣,如果沒有徹底清除,湯頭便會混濁,產生腥臭味。所以拉麵店的資淺年輕員工,每天要花數小時在廚房清洗豚雞魚介骨頭,自來水管嘩啦啦流個不停,水費帳單高到嚇死人。
耗盡工夫,犧牲休息睡眠時間,湯頭熬製完成後,剩下的骨頭怎麼辦?按照日本的環保法令,禽畜骨頭非一般垃圾,必須特別處理,由生產者付費,每月數萬日圓。再加上廢水與空氣淨化設備的投資、維修,每月又須數十萬日圓支出。自家製的拉麵湯頭,真的是滴滴皆辛苦啊。
難怪常有拉麵店「熬」不下去,自貶格調等級,轉而向外購買濃縮高湯,減低營運成本。而自家製湯頭的拉麵店,只得持續把訂價提高。痟想吃一碗俗又精緻的拉麵嗎?沒有辦法,回不去囉。
話起從頭。二次大戰之前,日本其實沒有「拉麵」這一名詞,先是叫「南京麵」、「支那麵」,戰後初期改稱「中華麵」(現今仍見不少堅持懸掛「中華麵」看板的業者)。
拉麵原屬美國統治之下的「窮變則通」的產物
剛初,「中華麵」慢說難登大雅之堂,即連普通家庭的三餐正食都談不上,僅只是城市暗巷攤販提供給車夫、苦力、風塵女郎,深夜充飢的廉價小吃罷了。
日本二次戰後農業產銷失調,米糧歉收,反倒美援麵粉源源而至,充足供應。美軍佔領當局全力推廣麵食。但日本不作興漢堡包那一套,結合美援麵粉與中華麵,鑽研製法,精揉細搓,改造變身,現代拉麵於焉問世。再加上,配料煮法在地化,以及拉麵廚師特意綁頭巾,穿作「作務衣」,店家門口掛起暖簾,裡裡外外一副老派日本風味模樣,教人完全忘記拉麵原屬美國統治之下的「窮變則通」的產物,歷史還不過百年。
信不信由你,速食麵發明者台裔日人安藤百福,一九四八年,寒冬冷夜,漫步大阪黑市角落,瞥見饑民排隊簡陋路邊攤屋台,等候吞吮中華麵的熱絡景象,頓時發想利用工廠生產線,大量製作便宜速食麵的念頭。在這之前──他三十八歲之前,壓根從沒吃過「拉麵」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