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海洋的想像與嚮往,攝影 / 曾詩琴
一座海洋的想像與嚮往,攝影 / 曾詩琴

海洋的相遇

一次颱風過後,即在潮池裡發現了難得一見的飛魚,胸鰭如翅膀般,但已無力在海面上飛翔。身體亦失去平衡,翻覆身體,最終嚥下最後一口氣;由姐妹倆將飛魚送回浪濤澎湃的大海裡。

海洋生物總是讓人目眩神馳:玫瑰泡螺,攝影 / 曾詩琴
海洋生物總是讓人目眩神馳:玫瑰泡螺,攝影 / 曾詩琴

[dropcap]海[/dropcap]岸線是童年永恆的熱帶風景。層層疊疊,疊在兒時的記憶。先是高低起伏的沙灘,雙腳脫掉拖鞋,踩踏在溫暖鬆軟的沙,沙陷下去,溫暖的沙包覆著腳板。一步一腳印,我們來到椰林區,婆娑的椰葉隨著風搖曳,沙沙的風輕撫,如雨嘩啦嘩啦灑下來,一陣涼意。鋪上草蓆,放置行囊。母親忙著張羅美味的食物,父親引領著我們,幾個蘿蔔頭歡呼快步朝大海衝去,沙灘仍然淺淺烙印著海浪曾經來過的痕跡。我們像是剛破卵的小魚,雀躍的逐海流而游。最歡喜就是遇到低潮的時候,大海好幾公里都是水淺及膝的高度。大海敞開胸膛,讓我們毫無畏懼悠游其中。即便只是在海裡走來走去,與兄弟們在海裡玩遊戲,快樂無比。

離家千里,海洋遂成想念的風景

自小爸爸就帶我們全家到海邊野餐玩耍,盛大的野餐,有媽媽的綠咖喱、椰糖透抽,搭配粒粒分明的白米飯,永遠叫人回味無窮的美味。常常也有機動性的出遊,說走就走,爸爸開車,帶著我們到海裡來回游泳一會兒,既開車回家。海洋之於我,是逐浪的樂趣。而後離家千里,海洋遂成想念的風景。

自己是礁岩或海藻的腫瘤毒鮋,攝影 / 曾詩琴
自己是礁岩或海藻的腫瘤毒鮋,攝影 / 曾詩琴

後來,飄洋過海到臺灣唸書,而後在臺灣成家。帶著幼兒,我們全家開始在島嶼東北角探索海洋。海岸線,均是高低起伏的礁岩海岸。浪擊的礁岩底下到底隱藏了什麼樣的景象,總叫人期待。初次下海,我們到了一處付費圍攏起來的海水浴場。在一礁岩裂縫處,馬尾藻叢生,海螺攀附其上。我們歪頭觀看,覺得像是處身海底深處的大峽谷,我們均在海底進行一場想像的探險,儘管泡在海水浴場的人潮洶湧,儘管救生員喝止我們穿越圍起來的浮標。

漸漸,我們越來越渴望探索任何一處容易抵達的海岸。一次,特別繞過收費的海洋公園,以探險的心情,走入朝向海洋的小徑,經過叢林小徑,進入原始的礁岩海岸。層層疊疊的礁岩,如古老的生物,把我們托起來,與海對看。

礁岩外即是白浪翻覆的外海。而大片礁岩平台的低窪處,海水注成小水潭,形成天然的潮池。孩子套在浮圈裡,也許是首次能夠藉著浮圈的浮力,自己在潮池裡悠遊自在。

伸展一根根纖纖指頭般的觸角 紅海葵如一朵豔花

潮池的岩壁上貼附一顆深紅色海葵,飽滿濕潤像一顆小花苞。海葵為了抵禦艷陽的照射,把自己包覆在自己的觸手裡,沒有任何動靜。紅海葵許是隨著潮水飄入潮池,利用如吸盤的底座貼附著岩壁。觸手黏附海水漂來的浮游生物,觸手再將生物傳遞到體內消化。如果環境適合生存,紅海葵則會生殖分裂,一分為二。擴大自己的族群。

在大海徜徉的時光,攝影 / 曾詩琴
在大海徜徉的時光,攝影 / 曾詩琴

午後,漲潮了,外海的浪潮不斷沖入潮池裡,水位上升,潮池此刻深且廣,面積膨脹。浪潮由外海衝擊進來,帶入豐富的浮游生物。不知何時,紅海葵早已感知潮水高漲,海平面已淹過海葵,悄悄如花般綻放。一根根纖纖指頭般的觸角自海葵中央伸展開來,準備捕抓海水帶來的微小生物。

我們第一次目睹海洋生命因潮汐而有所變化。紅海葵如一朵美豔的花,久久讚嘆不已,像是得到海洋的祝福,耐於等待,必有所回饋。

自此我們在臺灣東北角的海岸線四處尋覓適合的浮潛地點。一如海葵,如果找到適合的地點,則停止漂泊,固著,伸出觸角,攝取大海餽贈的食物。我們亦常常得到大海賜予的禮物。一次颱風過後,即在潮池裡發現了難得一見的飛魚,胸鰭如翅膀般,但已無力在海面上飛翔。身體亦失去平衡,翻覆身體,最終嚥下最後一口氣;由姐妹倆將飛魚送回浪濤澎湃的大海裡。亦曾在開放海域裡與海龜相遇,孩子隨手取得指枝藻,如清潔魚般,幫海龜刷洗甲殼上日積月累的淤泥。海龜平和的眼神,映照孩子憐愛的動作。大海賦予我們謙卑與包容。

繼續在島嶼的邊緣潛泳,延續童年時光

與許多海洋生物的相遇,讓我們的生活裡恆常有一座海洋的想像。海洋串連了童年時期在大海徜徉的時光,更是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風景,連結島嶼,延續對生命的嚮往。女兒待在水泥叢林久了,會自動要求是否要到海邊。

一座海洋的想像與嚮往,攝影 / 曾詩琴
一座海洋的想像與嚮往,攝影 / 曾詩琴

夏天來臨,我們總愛探訪開放海域,跟隨魚群悠游,看石蓴如翠綠緞帶般隨海浪飄曳,俯首專心拍攝假裝自己是礁岩或海藻的腫瘤毒鮋,看偽角扁蟲在海中翩翩起舞,尋找在綠藻間中擬態的海天牛。
未來,我們仍然繼續在島嶼的邊緣潛泳,延續童年時光,俯首探索藏匿在礁岩珊瑚間的生命奧秘。聆聽生命的吟唱,持續迴響在海四周,在珊瑚叢間,在礁岩縫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