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華版的黑糖粉圓冰,攝影/吳比娜
豪華版的黑糖粉圓冰,攝影/吳比娜

黑糖粉圓冰,濱海鹽工消暑土方

以番薯粉、黑糖加水沖泡飲料起源於何處已不可考,卻是當地非常普及治療中暑的土方法。「小時候生病沒有東西,在黑糖水裡加一點番薯粉,攪一攪以後喝下去,胃口不好媽媽就給這樣吃。」,有時甚至會加上鹽巴,當地耆老回憶。

炎熱盛夏,陽光灼燒著路面,白花花的讓人睜不開眼,四周地景平坦遼闊,距離下一棵可躲避的樹木遮蔭處還遠得很,只有海上吹來的風,拂過魚塭水面時,帶來一絲清涼。

我埋頭躲在帽簷下,催動著機車油門的把手,渴望著尋找一方綠洲。忘記是怎麼發現這間濱海的餐飲店,它躲在樹籬裡,座落在魚塭畔,九重葛開得豔麗,室內稍微阻隔了南國的陽光。我點了一碗粉圓冰,上面有著圓仔、情人果、鳳梨,最吸引人的是份量十足的粉圓,一顆顆晶瑩、Q彈,配著黑糖冰吃起來,嘩,暑氣全消!全身燥熱,頓時降溫下來。

豪華版的黑糖粉圓冰,攝影/吳比娜
豪華版的黑糖粉圓冰,攝影/吳比娜

鹽工茶,水中倒入一大杯番薯粉和黑糖粉再加鹽

這麼澎湃的冰品,卻有一個樸素平凡的出身。

此地是台南西部沿海地帶,古稱台江,內海淤積後形成海埔新生地,因陽光強烈、冬季少雨,東北季風旺盛,利於海水結晶成鹽,是台灣重要的鹽場。從北門、七股到安南區,自清朝、日治到民國,遍佈著鹽田,居民靠海為生,鹽工、漁民形成了一個個聚落,「鹽田兒女」、鹽分地帶文學,皆出於此處。

身處海角邊陲之下,人們練就一身在炎熱氣候生存的本事。以蕃薯粉、黑糖加水沖泡飲料起源於何處已不可考,卻是當地非常普及治療中暑的土方法。「小時候生病沒有東西,在黑糖水裡加一點番薯粉,攪一攪以後喝下去,胃口不好媽媽就給這樣吃。」有時甚至會加上鹽巴,當地耆老回憶。

手作粉圓,攝影/吳比娜
手作粉圓,攝影/吳比娜

對於整日曝曬在太陽底下勞動的鹽工,喝番薯粉黑糖水能降火,也能迅速補充熱量,提振精神,是日常必備的飲料,做法是在水中倒入一大杯番薯粉和黑糖粉,不停攪拌使其均勻,有時甚至會加上鹽巴,有「鹽工茶」之稱,為居民因應濱海地區熾熱天氣所衍生的消暑秘訣。

老一輩的人認為,番薯粉能幫助體內暑氣排出,黑糖有清肺、清肝、促進新陳代謝、補充微量元素的效果,是貧乏生活中僅有的物資享受。朋友是鹽工之子,說他小時候的任務,是在熱天到村子的冰廠運一塊冰塊,提到鹽田旁邊,等待爸爸、親戚午後歇息,作為重度勞動後的體力補充。

一碗黑糖粉圓三分錢,拉拔大了七個小孩

濱海生活條件較好後,開始也有小販們會將蕃薯粉製成粉條、粉圓,到鹽田旁叫賣。就像這家餐飲店的老闆,說起四十年前,他的父親為了貼補家計,會在從事漁農的空檔,以手工製作粉圓,他用竹扁擔挑著簍子,一邊挑著黑糖水,一邊挑著粉圓、碗等物事,從靠海的四草聚落出發,挑到安順鹽場賣給鹽工,再經過媽祖宮村莊回來也覺得這是好長一段路程!特別是在酷熱的天氣裡。一碗黑糖粉圓賣三分錢,如此十幾年,拉拔大了家中七個小孩。如今店裡還留有當初所使用的竹扁擔,兩端已見彎曲,可想見為父者挑起家庭擔子之沉重。

婆婆媽媽們享用冰品,攝影/吳比娜
婆婆媽媽們享用冰品,攝影/吳比娜

數十年以後,周邊一代的老居民,仍會懷念手工黑糖粉圓的味道,年輕後輩也回到老家,重新整理魚塭旁的老厝,種上花木,仍以古早方法製作粉圓,將番薯粉加水搓揉後,以竹簍過篩,耐心慢慢搓揉,到顆粒大小分明後,再晃動過篩,搓出來煮後,是透明無色的古早冰品色的濱海了一個個聚落。口感嚼起來有彈性,淡淡的香氣配上黑糖冰,的確是絕配。

我曾經帶許多朋友來吃冰,這現代豪華版的黑糖粉圓冰,讓許多被陽光曬得直叫的婆婆媽媽露出了笑容,我也把這冰品帶到研討會、演講等討論台江傳統飲食文化的場合,參加者吃得讚不絕口。

目的不是在推廣哪個店家,而是透過一碗冰品,追溯它的緣起,憶起它形成的風土。先民以簡單的食材去因應酷熱的沿海環境,黑糖粉圓冰是古早預防中暑的食療秘方、鹽工嚴苛工作中的小確幸,一顆顆晶瑩的粉圓,只是蕃薯粉以手工、耐心製成,滋味還是那麼自然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