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王禾如

暖食在冬日旅途

濕冷驟來,食物道出想出走的心緒;從日本東北的以炭火燒烤新鮮魚貝的「爐端燒」,以熱炙熱的韓國人蔘雞湯,到故鄉那一鍋老少皆宜,有著由蓮子、茯苓、山藥、芡實組成的甜四神湯,應著「立冬有食補,春來猛如虎」的俗諺,在秋收後,犒賞自己、也為抵禦將到來的寒冬,以進食補品來健體補氣。

攝影/王禾如

[dropcap]這[/dropcap]兩三年,冬寒在台灣成了稀客。小雪已過,29℃的豔陽天仍不時在北台灣撒歡。真冬的滋味,只能在一趟趟的出發與歸來間尋得。

在日本東北,和爐端燒有個約會。

今年的11月4日早上,北海道多個地區降下了初雪,皚皚雪景,令好多旅人紛紛叨唸著:「好想念日本」是啊!戀念日本的楓紅杏黃、想望北地大雪如席的冬日,更貪念以炭火燒烤新鮮魚貝的「爐端燒」,猶似聽到那烤爐中的炭火低鳴:「旅人啊!我們何時再見?」

曾經在那大雪飄落的岩手冬日,雪深、路滑、好風景,雖身披旅客印記十足的羽絨衣,仍是腿僵、手抖、好飢寒。走進一家有著炭火烤爐的「爐端燒」,那大和紅泥小火爐瞬時暖身、暖胃又暖心。

攝影/王禾如

「炉ばた—爐端燒」,一說源自日本東北宮城仙台市、也有著是發源於北海道釧路之說,是一種以偌大方形敞口式火爐上燒烤海鮮、飯菜的烹調方式。最元祖的爐端燒是客人圍坐在烤爐四周,廚師蹲坐於烤爐前,四周被滿滿不同的食材包圍著,客人指定要哪些食材後,廚師才放在爐端燒烤。烤熟後會先高聲喊著菜式名稱,再用一隻大木槳做為勺子送到顧客前享用。客人們或文人雅士,則多喜歡在炭火圍爐前,吃著正熟熱的燒烤魚介類食物,喝酒、暢談閒聊時事藝文。

攝影/王禾如

後來也發展成每一桌面安置一圍爐,架著鐵網,紅通通的爐火燃燒著,客人可用一旁放置的鐵夾、剪刀、搖扇等燒烤工具,自己燒烤食物。相較於傳統爐端燒居酒屋大木槳遞來的熱情,這種自己烤的爐端燒,雖少了大廚吆呵的熱鬧,紅爐卻就身前,可暖暖手,在三五友人閒聊中,圍爐交心,幾分熟、幾分熱自決定,自慢的炭火中咀嚼溫熱焦香的食物,大雪漫漫?冷?大丈夫。

迎接冬日,韓國盛夏來鍋人蔘雞吧。

那年七月,想避開台灣的高溫暑熱,選定緯度較高的韓國釜山為旅地,卻遇上釜山36℃的高溫,比當日台灣還赤熱!

爬完梵魚寺,沒有找到自己本來面目的「真我」,只現氣喘吁吁、汗流浹背的狼狽樣。下山後,韓國朋友歐妮特帶我去家餐廳,不懂韓文,任她點菜,隨即一鍋熱氣蒸騰的人蔘雞與一杯人蔘酒端放桌上。頓時,分不清是熱汗或虛汗又猛冒,忍不住向歐妮抱怨,這麼酷熱濕溽的天氣,給我吃什麼人蔘雞呢?不是該來個朝鮮冷麵才對嗎?

攝影/王禾如

妍麗的歐妮卻化身大長今般說道:「我們韓國人,是在夏天吃蔘雞湯的,不但可以以熱治熱,將夏天因大量汗水而流失的營養補回來,也是趁夏天先養補好身子,就不畏冬季的寒冷了。」所以,在全年最熱的農曆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韓國人總是擠爆蔘雞湯店。一隻約一個月大的小春雞,腹中塞入糯米、人蔘、紅棗、黃耆、栗子、大蒜等,燉煮成滾燙的蔘雞湯,就成了韓國人夏日最佳食補,一碗下肚,不僅不燥熱,溫補、流汗後反覺清爽,頓覺冬日時有勇氣可冒著大雪再來趟韓國,也許冬季戀歌,譜曲中。

客鄉是家鄉,想念甜甜的四神湯、最愛菜頭粄。

在那經濟物質不甚豐厚的年代,一般家庭,四時溫飽已屬幸福,何言補身,唯有坐月子時能有個「雞酒」補補吧!老媽媽到現在還會笑說起,三、四歲時的我偷喝姑姑坐月子補身的雞酒,喝得「面紅紅」,根本瞞不了大人。莫怪嘴饞,那雞酒有著以整隻土雞與米酒、麻油燉煮的濃香,何止產婦補身,囝仔翻牆偷吃幾口,挨打也願意。

攝影/王禾如

唯有立冬這天吧,不是大魚大肉、也不是薑母鴨、麻油雞,客家人會在平常的菜餚中多添上一鍋有著由蓮子、茯苓、山藥、芡實組成的甜四神湯,是難得全家老小可吃的「補品」。這或是應著「立冬有食補,春來猛如虎」的俗諺,在秋收後,犒賞自己、也為抵禦將到來的寒冬,以進食補品來維護身體強健、補充元氣。這種平補顧胃的四神湯,不過度進補,全家大小都適宜,又不花大錢,可真是神的很。

至於,為何是甜的?而不是現今攤間店家多煮成鹹的、加酒的四神湯?自小吃到大不覺甜的奇怪,長大後才知原來多是客家人,甚至多為新竹鄉間客家人才會煮甜甜的四神湯。一說甜得較不油膩,老人小孩都容易接受,所以客家媽媽們多以冰糖入湯;也或有說,在貧困的年代,沒錢購買豐足的四神材料,只能參雜些地瓜,以飽眾口,就都煮成甜的吧。至於,四神甜湯還是鹹湯好喝?如同南粽、北粽,各有所好吧,有補到就好。

冬天日常,客家人最平常、實在又當令的食補或為「菜頭」吧。北部客家村鄉,二期稻作收成後,多在田裡空地種植菜頭(白蘿蔔),盛冬時節即可採收。一顆顆白白胖胖的菜頭,是早年勤儉客家人最好糧食,宴客菜中必有排骨炆菜頭,菜頭曬成菜脯乾,煎蛋、炒豆乾又香又下飯,菜頭粄、包著菜頭絲的菜包,更是年節才出現的客家美食。

客家人冬日餐桌與節慶食物充滿了菜頭,不僅因它是當季蔬菜,也或有著「好彩頭」吉祥象徵,更重要的是老人家流傳著一句老話「冬吃蘿蔔夏吃薑,不請醫生開處方」。這個富含豐富水分、各種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維生素C含量為梨10倍的菜頭,可不就是冬日降火順氣、養生最好的食補。

近年,四季都可在菜市場買到菜頭、菜頭粄、菜包等,卻總感少了好幾味。是蘿蔔沒有當季的鮮甜?亦或是少了節慶感。曾經是冬天才有蘿蔔,曾經是要到尾牙、過年,才會打粄,也只有年節才有用大灶大鍋燙煮雞隻的雞湯,用那雞高湯所做的菜頭粄,有著蘿蔔清甜、雞湯油香,煎得赤赤沾點蒜頭米醬油,從除夕吃到出年假,都不嫌膩。阿嬤親手捏包的菜包,挺挺又飽滿、薄皮中滿滿炒過的菜頭絲、肉絲與香菇、蝦米,哪像現今賣店菜包扁扁塌塌的不成樣。

年華漸長,越鄉土的東西,越難忘。家鄉的味道,是濃濃的鄉愁,冬日的菜頭,一塊菜頭粄、一個菜包、一盤菜脯蛋,是補身、也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