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油澆上打碎的備料,滋滋作響,香辣銃鼻。攝影/Maya

嗜辣者的在日求生術

無辣不歡的外來客在日本找不到帶勁的辣,索性以自己帶來的辣椒粉,混入五香粉、白芝麻、薑蒜末和蔥;將植物油燒熱起煙後,放五到十分鐘,再分次加入調過的辣粉中,就成了自製的正宗油潑辣籽醬料。

在日本生活的臺灣人談起「食辣」這件事,個個怨聲連連。

就不辣呀。他們這樣說。

熱油澆上打碎的備料,滋滋作響,香辣銃鼻。攝影/Maya

一般餐廳裡會出現的七味粉,稱不上辣;中華料理店裡的辣油,也讓人嗤之以鼻。「騙人的吧,辣油只有油,看不到辣椒籽。」他們這樣說。

就連買個生辣椒,還要一番尋尋覓覓。超市市面上不常見,若是看到矮矮胖胖的品種,也是不辣;有的人特地到中東超市尋貨,有的人則說小農市集曾經出現過一、兩次華人熟悉的細長品種,那種真辣可遇不可求。

總之,在不嗜辣的日本,「辣」這種味覺,似乎是一種「異文化」般的存在。

日本的辣椒不可信任,油潑辣籽自己動手做

與在日臺灣人探究起「如何食辣」這個話題,最終必然連結為「異文化餐廳」的討論,因為只有到中華料理店和東南亞料理店才吃得到辣味料理,可是味道道不道地?辣的層次對不對?又不免掀起一番品評。以「中華料理」廣富盛名的橫濱中華街,被公認是賣給日本人的轉型風味;反之,池袋的中華料理街,才是生活於他鄉的華人們心中比較趨於道地的版本。

是說,臺灣人對「辣」的依附程度倒還不致太過於執著,偶爾吃中華料理的時候抱怨一下走味沒勁,也就罷了。但是西安人就不同了,辣是生活必需品啊!

一位要好的西安朋友跟我們暢談起自己家庭裡的辣椒備品。日本的辣椒不可信任,他們每年返鄉過年,一定帶上一整年份屬於家鄉的乾辣椒和辣椒粉。在日本他們自己日常炒菜少不了辣椒爆香,吃餃子、拌乾麵更是少不了「油潑辣籽」這一味。異地找不到?那就自己動手做囉。

油潑辣籽,一種類似於紅油抄手裡面的醬汁。西安妹子說自己家鄉的味道相當講究,許多人家裡都備有大型石磨,用來研磨乾辣椒與十八種辛香料,製成基底的粉末,家家自有配方比例。來到日本,他們就採取簡便製作的方式,以自己帶來的辣椒粉,混入五香粉、白芝麻、薑蒜末和蔥;將植物油燒熱起煙後,放五到十分鐘,再分次加入調過的辣粉中,就成了自製醬料。

聽起來並不難,我和老公聽了躍躍欲試,臺灣的我和日本的他連線來了場料理實作。

香料炒出香味丟入果汁機打碎,那個香氣啊!

我倆把冰箱裡庫存的辣椒通通找出來,又煎又烤,毫無耐心的我看見乾辣椒的皺紋浮現就收手了,他則腳踏實地把辣椒處理到一捏就碎的程度。我們各自拿出手上有的花椒和小茴香、肉桂葉,下鍋炒出香味後,與乾辣椒、蒜末、薑末一起丟入果汁機打碎,那個香氣啊!加入白芝麻,備料完成。

油潑辣籽備料:辣椒乾、花椒、辣椒粉,混入五香粉、白芝麻、薑蒜末和蔥,攝影/Maya

接著起鍋熱油,看見油紋於表面浮現就表示熱度可以了。稍等幾分鐘,分三次將熱油倒入備好的辣粉備料當中,兩相觸碰時,那滾燙泡沫與煙氣竄冒而上,川香好帶勁!

立馬下了麵條,拌入新鮮自製的油潑辣籽,手機裡傳出他大快朵頤、直呼過癮的聲音,我也躍躍欲試,可沒想到我手上這一碗,卻是嗆麻得我舌頭撐不住了!推估是花椒比例過頭了吧?

我狂灌了好大瓶水,而他則是頻頻感謝這道食譜:「我得到一罐好吃的辣椒油拌醬啦!」看來他的在日生活,滋味又更豐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