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甲的尾巴卻攸關⽣存,甚⾄,攸關下⼀代的⽣存。沒有尾巴的穿 ⼭甲媽媽,即便活了下來,也永遠無能背負孩⼦。繪圖/林家蔚

尋找希望的臉

我們把目光放回地上那隻獼猴:牠的左⼿和左腿不成比例地縮⼩、變形,猜測毛皮裡的骨頭可能已多處粉碎了吧。牠的腰和背還有不⼩的撕裂傷,同時腹部和胸腔仍隨著呼吸起伏——代表牠依然有意識在承受這些痛楚。

就是這時候,我記住了這張染血的臉,和牠的眼神相接,牠的嘴唇破裂,令我感到疼痛、難以直視。

我記住了這張染⾎的臉,和牠的眼神相接,牠的嘴唇破裂,令我感到疼痛、難以直視。攝影/鄭育慧

那日離開中橫後,不斷浮上我眼前的,是柏油路上⼀張神情渙散的臉,搬移到路旁時,⼀雙因恐懼或劇痛而瞠開的⼤眼。當我仔細回望這張臉,發現這雙眼睛後面還有其他眼 睛,好多好多的眼睛堆疊,眼神像是在質問:「為什麼我們都不被看見?」

一群狗 嘴裡叼著灰色大絨球

首次發現那張臉的那天,我和幾位朋友為了賞雪,開車進入太魯閣國家公園,車子穿行在峽谷內,兩旁的山壁近乎垂直下墜。過西寶不久,窗外⼀隻戴著紅色項圈的狗走過,牠有著亮麗的棕紅色長毛,嘴裡叼著⼀團灰色⼤絨球,開車的朋友H很快將車停到路旁,棕狗也和牠的夥伴⼀起停在馬路中央,牠翻開毛球的腹部啃咬,瞬間我看見⼀張像是⼈類的臉,認出那是⼀隻台灣獼猴。

後座的學姊M立刻下車,筆直衝向狗群查看狀況,我希望那隻獼猴已經死透了,不必感受每⼀次的拖拉和撕咬。然而,M卻對車子裡的我們喊:「還活著!」我猜牠⼀定曾經試圖逃命、全⼒掙扎反擊,直到喪失所有⼒氣。

M嘗試驅離狗群,但棕狗也不願退縮,挺身守護牠的戰利品,我們趕緊下車增添⼈類的數量。M撿起路邊粗長的木板,狗群見狀立刻退到車後,遠遠盯著我們,而我們把目光放回地上那隻獼猴:牠的左⼿和左腿不成比例地縮⼩、變形,猜測毛皮裡的骨頭可能已多處粉碎了吧。牠的腰和背還有不⼩的撕裂傷,同時腹部和胸腔仍隨著呼吸起伏——代表牠依然有意識在承受這些痛楚。

穿山甲的尾巴卻攸關⽣存,甚至,攸關下⼀代的⽣存。沒有尾巴的穿山甲媽媽,即便活了下來,也永遠無能背負孩子。繪圖/林家蔚

就是這時候,我記住了這張染血的臉,和牠的眼神相接,牠的嘴唇破裂,令我感到疼 痛、難以直視。車子來了,我們必須把獼猴移到路旁,M伸⼿要抓起牠時,牠也虛弱地舉起右⼿,像是仍在嘗試掙脫、要抵抗。

媽媽,祢的孩子回家了,快來接牠吧

M把獼猴放在路邊草地上,牠的身體混雜了血、糞便和狗的口水,發出複雜的氣味。 我們包圍在牠身邊,牠暫時脫離了狗群的撕咬威脅,我們討論著該怎麼辦?不能把牠活活丟在這裡吧?但若要送醫,山上因積雪⽽封路,很可能無法送到南投的野⽣動物急救站;下山的話,最近的野灣野⽣動物醫院在台東池上,車程遙遠,牠捱得過這段路嗎?牠左側的⼿腳都斷了,撕裂傷那麼⼤,我們就坦白承認吧——送醫只能滿足⾃己盲目的良⼼、塑造⼀個沒有見死不救的愛⼼形象,卻沒有正視到讓傷者死在路途,只是徒增牠更多痛苦。

於是,我們決議出最⼈道的⽅式,就是儘快了斷牠,儘可能減少牠死前經驗的所有痛苦,然而說到這裡,卻彼此面面相覷。 牠還在呼吸,像是⼀場屠殺過後,⼀個即將離世的孩童,我們沉默蹲著,圍繞在牠⾝旁。四周異常安靜,彷彿有個巨⼤的黑色塑膠袋籠罩了我們,套住了每⼀個⼈,讓每⼀次呼吸都變得艱難、漫長⋯⋯終於,牠的⾝體不再起伏,我聽見身邊⼈們刻意壓低的、抽咽的聲音,然後發覺了即將降雪的溫度,那溫度是從⿐腔和眼睛漫出來的。

我蹲在牠身旁,⼿摸⼤地,在⼼裡喊:「媽媽,祢的孩子回家了,快來接牠吧。」

對狗群來說,穿山甲就像顆有嚼勁的玩具球

那天回程,另⼀位也在國家公園裡的朋友說他看見山羊了,被狗追著,滿山狂奔,幸好山羊是善於逃上峭壁的,若換作穿⼭甲這種短腿、溫吞的動物,很可能就難以逃命了。穿山甲沒有山羊或猴子的靈活,只能⽤短短的腿,⼀⼩步接著⼀⼩步,緩緩⾏於林間。若遇上危險,牠們只會待在原地、捲起身體防衛,於是對狗群來說,穿山甲就像顆有嚼勁的玩具球,不斷被翻攪、啃咬,導致身上的鱗片剝落、露在球體外層的尾巴斷掉。 掉落的鱗片、被啃爛的斷尾都不會再長,但穿山甲的尾巴卻攸關⽣存,甚至,攸關下⼀代的⽣存。穿山甲需要尾巴在走路時維持平穩、爬樹時提供身體支撐,並且,穿山甲媽媽會⽤尾巴「背⼩孩」—媽媽的尾巴是穿山甲寶寶的搖籃、成長過程的依靠,沒有尾巴的穿山甲媽媽,即便活了下來,也永遠無能背負孩⼦。

對狗群來說,穿山甲就像顆有嚼勁的玩具球,不斷被翻攪、啃咬,導致身上的鱗片剝落、露在球體外層的尾巴斷掉。(繪圖/林家蔚)

有逐年增加的穿山甲受狗攻擊,2019年野⽣動物急救站收到56隻穿山甲,其中被狗咬傷的就佔31隻,比例超越獸鋏斷肢的威脅,平均⼀個月就有2到3隻穿山甲遭狗咬傷,而這數量僅僅是有被⼈發現、能夠即時送到南投就醫的個體;更令⼈灰⼼的是,2020年8月,急救站收到⼀隻遍體鱗傷的穿山甲,尾巴斷得很徹底,⼤面積的傷口經過獸醫積極搶救、整個救傷團隊悉⼼呵護,照養了3個月,直到11月初,終於帶著發報器野放,卻在重回野地 即將滿月之際,再度被狗咬傷,和遭咬爛的發報器⼀起被送回急救站。急救⼈員雙⼿捧著牠,看著好不容易傷癒的斷尾處,再度⼀片血肉模糊。

要如何抱持足夠信念,相信有⼈在乎每⼀滴眼淚?

在無⼈的山間角落,只有研究⽤的⾃動攝影機,無語見證了許多流浪狗追擊野兔、山羌、滾玩並啃咬穿山甲的影像,林務局發現穿山甲和流浪狗的數量呈明顯的負相關趨勢:狗越多的地⽅,穿山甲能活命的空間就越少。

但也不能全把罪責都歸咎於那些遊蕩的狗,因為牠們可能是誰家忠誠的夥伴、遭家⼈背叛的浪犬,抑或⽣來就被迫流浪的無助⼩孩,這些狗群原本都該有個溫暖的家,都該有能為牠們遮風擋雨的家⼈,然而⼈類卻把牠們遺棄在荒蠻野地,讓牠們在錯誤的地⽅繁衍和⽣病,放任牠們依循本能,造成其他⽣命的⽣靈塗炭。

我想起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旁觀他⼈之痛苦》中賦予看⾒真相的意義, 以及警醒:「點出⼀個地獄,當然不能完全告訴我們如何去拯救地獄中眾⽣,或如何減緩地獄中的烈焰。然⽽,承認並擴⼤了解我們共有的寰宇之內,⼈禍招來的幾許苦難,仍是件好事。⼀個動不動就對⼈的庸闇腐敗⼤驚⼩怪,面對陰森猙獰的暴⾏證據就感到幻滅(或不願置信)的⼈,於道德及⼼智上仍未成熟。」 戰地記者瑪莉柯⽂(Marie Colvin)⼀⽣奔波過無數殺戮現場,最後⼀次在敘利亞霍姆斯的通話連線,她向世界揭露⼀個無辜孩⼦的傷亡,並指出那孩⼦只是眾多孩子的其中⼀位,無論他們的親⼈哭喊得多撕⼼裂肺,同樣的悲劇每天都在發⽣,無時無刻上演。要如何抱持足夠的信念,相信⼀定有⼈在乎每⼀滴眼淚?要如何才能避免同樣的傷害再次重演?

⽣命都是無辜的,但⼈不能因此無所作為,所以我記下那隻獼猴如何逝去、回望眾多的眼,在這裡安放那張尋找希望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