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古碧玲)
(攝影/古碧玲)

明日家園之烏托邦

我明白一件最重要的事:英雄式的「農民」形象,與男性氣概的神話多少有關。農場工作要許多人齊心戮力才能做好,而且其中不少還是由女性完成的。我的妻子、母親和祖母都支持這座農場,並以它為中心規劃自己的生活,只是,依戀農場的人免不了要吃苦頭。

但光靠自家成員的付出遠遠不夠。很多人知道如何以傳統的技術維持這種景觀,例如他們會用傳統工具來管理樹籬、萌生林地或是種植健康的樹木,我們都要仰賴這些人。我們向熟知牛羊的優秀畜牧業者尋求建議,比方何時以及如何移徙牠們、如何培育出適應當地條件的強健牲口。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這些熟練且深思熟慮的務農人士。

土層受到侵蝕的山谷 逐漸成為一個復振重生的地方

我也體認到,在重建鄉村景觀的過程中,還需要一個小小的專家團隊來協助我們好好發揮自己的功用。一般農民對於農場生態系統的了解並不足夠。坦白說,我本人一開始也因所知有限而害怕。我擔心自己可能無法滿足別人對於農民的想像(農民應該堅強、睿智)。但是,分享和接受幫助的次數越多,我家的農場就越能成為一個社區平台。

現在,已有幾位生態學家對我們的農務產生了影響,其中有些人是政府機構派來的,有些是願意幫忙的朋友,還有些是付費請來協助我們了解自己究竟具備什麼條件以及這些條件的重要性。

知識的不斷匯集正在改變我們對土地和山谷的了解。我家土地上新舊知識的融合,已使農事成為迄今為止最激奮人心、最有意義的事情。我們正在學習的所有新事物已使生活變得更加豐富。而且,我們分享農場經驗的次數越多,就感覺自己越重要。我們不再遺世獨立。

一九八○和一九九○年代,我家田地常是孤立而安靜的,和如今熱鬧的情況不同。當年這裡的土層受到侵蝕,工作機會和人員不斷流失。如今,山谷逐漸成為一個復振重生的地方,因為這裡又有人在忙著工作,而且是專業的工作。一直有外人來我家田地工作、學習或者幫助我們。復振農村並非破壞舊社區或傳統的生活方式,至少其宗旨不該如此。它的目的在建立新舊並容的強大農村新社區。

(攝影/古碧玲)
(攝影/古碧玲)

曾孤立而安靜的土地 充滿熱烈的幸福和自由

某天,有個學校來我們的農場上戶外教學課,讓學生學習有關農業、食品與自然的知識。學童專注看著羔羊誕生,體驗羊毛觸感,了解食品從原料變成熟食的過程,這種場面真教人開心。

他們觀察培養皿中石蠶蛾的幼蟲,又在朽爛的木頭上尋覓木蝨。學童在我們土地上較荒僻角落的下層植物中翻找青蛙和蟾蜍。他們在草地上奔跑來去,忙著計算野花的種類。他們也幫助我們在河岸種植樹籬或是插下柳條。課間休息之際,他們陶醉在田野的悠閒之中,四處隨興喊叫,使我們的土地充滿熱烈的幸福和自由。

還有一天,某個來自遙遠小鎮的班級也來我家農場,而且據說該班有個小男孩曾在家裡遭人虐待。他幾乎沒辦法說話,膚色像混凝土一樣灰白,每次大人一靠近,他就畏縮。午餐時間,他的老師和我帶他到穀倉旁草叢中那個高度及腰的活動小雞舍裡撿雞蛋。我們語帶溫柔地提起母雞在院子裡亂竄的情景,以及牠們如何回到棲位上產卵的事。

他把手伸進去,然後拿出溫暖的蛋,臉上閃耀的唯有最單純的喜悅。當天稍後,他的雙頰似乎恢復了人色,且敢開口說話,也找回了些許自信。他喜歡看牧羊犬領導羊群的場面。道別之際,他向我們微笑,看起來是發自心底。根據老師的說法,他度過了十分美好的一天,長久以來最美好的一天。而他離去之後,我流下了挫折和悲傷的淚水。

(攝影/古碧玲)
(攝影/古碧玲)

女兒們對自己在家畜方面的知識感到驕傲

午飯過後,女兒陪我外出,因為我需要她們到小路上將家裡幾群羊當中的一群趕入圍欄。有些羔羊的背部不乾淨,需要除蟲。羊群穿過村莊較高處的「分配地」(allotment),這是很早以前從一片公用地圈出來的粗放草場。莫莉待在小路盡頭,坐在長滿青草的岸上曬太陽,而我和蓓雅則朝路上的羊群走去。

我們把羊群趕出田野時,蓓雅會幫我擋下路上的來車。我們沿著小路將羊群趕下去(五隻牧羊犬則緊隨其後),然後穿過柳樹林回家。女兒手中揮動著已摘除葉子的樹枝。

  我問:「這是哪種樹枝?」

  她們回答:「還不簡單,花楸樹的。」

  「這片田誰種的?」

  「彼得.萊特富特(Peter Lightfoot)。」

  「你們覺得那頭賀德威克(Herdwick)公羊怎麼樣?」

  「還可以,爸爸。但我知道你會覺得牠毛色過白。」她們對自己在家畜方面的知識感到驕傲,打從小小年紀,她們就已經有展示和出售綿羊的經驗。

對大多數人而言,羊兒看起來應該都是一個樣

我試著把自己過去所學到的東西教給孩子,比方如何在幾秒鐘內評估一頭羊的素質,或是辨認出那是誰家的羊。他們了解自家羊群以及附近地區其他羊群的種類和特徵,並且擁有自己的羊。

兩年前的冬天,莫莉年紀最大的那頭母羊死了。由於她在產羔期間充當我的助手,所以有一次趁著有百來隻羊聚集在穀倉中的機會,我讓她挑一隻年輕的母羊當作補償。對大多數人而言,羊兒看起來應該都是一個樣。

幾分鐘後,她選出了最好的那一隻,並在離開的路上對我報以青少年特有的酷酷的微笑。她知道哪一隻是最好的,也是我最不想割捨的那隻,不過損失也沒那麼嚴重,因為我見識到她的慧眼獨具,這點令我倍感自豪。沒有幾個牧羊人能挑得比她好。

湯姆出生時,我在拍賣會上花了五百英鎊從鄰居兼競爭對手珍.威爾遜(Jean Wilson)那裡買來一隻母羊羔,開始為湯姆創建一個羊群。她給湯姆寫了一張卡片,表示希望將來他長大後會在展覽會上用這頭母羊繁衍出來的羔羊來擊敗我。珍還退還二十英鎊,算是祝福他健康的「小紅包」。

毫無疑問,未來他將與足以和大多數牧羊人一較長短的姊姊們一樣,在展覽會上帶著自己的羊兒亮相。 (本文摘自《明日家園:自然生態與進步價值的衝突與共存,一個農民作家對世代及家族之愛的沉思錄》,小標為本刊編輯所加。)

【說說書】整座農場都要圍著土地舞蹈

文/古碧玲

如果有機會佇立在英國西北部坎布里亞湖區的田園間,放眼望去廣邈林野,山谷如綠絨毯鋪開,翠染湖光,羊群牛群在百衲布拼花床單的牧地低吟悠走,沒有亞熱帶氣候下的蟲虫蚊蚋叮咬讓人毛躁,立時心凝神釋,若能自在翻滾於草原,宛然烏托邦。可惜這都只是表象。

是輓歌抑或頌歌

當農業被設定為「古老的傳統產業」,人類只要有選擇權,莫不急於想從農業現場逃跑,台灣農村有句俗諺:「農村的電火條那有咖,嘛ㄟ偷走。」從農從來不是浪漫的行業,即使在有「青翠怡人之地」的英國亦復如此。

翻開我們的農業數據,2019年的農業就業人口數55.9萬,占總就業人口比率為4.9%;瑞班克斯(James Rebanks)開篇就說:「隨著時間流逝,農民越來越少,在人口中的比例正逐漸降低,且越來越無能為力。」英國作為第一個工業國家,曾經歷農村人口以每月五百萬人流向都市的遷徙潮,再美的森川溪湖也挽不回從農人口的失血。

當從農人口銳減,傳統農耕何以為繼?克紹父祖的農地,從祖父身上學到亙古不變的對待土地方式,瑞班克斯開門見山就道出英國非集約農場的窘境。在律師事務所看到記載著上溯自1420年發生土地糾紛的地契與各款文件,最現實的課題是他必須有能力賺到足夠的錢,才能應付各種帳單、償還債務並支付生活開銷,那一刻他成了「農民」,與世上許多堅持傳統農耕法的小農一樣,他得養家活口,又希望採取永續的耕作法保持土地的地力,俾使代代綿延,即使日後土地因世代遞嬗而轉手。

是輓歌抑或頌歌,取決於瑞班克斯自身。如木心的詩〈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在工業化耕作的規模速度與威力以千倍速迎面而來的21世紀,他得在繼續堅守著父祖的傳統農牧法之餘,把這景緻引人入勝的湖區田園與山谷、河流集水區等連綿成更廣泛的生態系統,走出寂寞的幽境,不再與世隔絕。

(攝影/古碧玲)
(攝影/古碧玲)

歸為「自然文學」的田園書寫一派也未遜風騷

做一位農夫,瑞班克斯下筆若極富詩意與哲思的紀錄片導演,歸為「自然文學」的田園書寫一派也未遜風騷。他準確地透過筆觸鏡頭,鋪陳開父祖所學來的田地與畜牧知識,一個好農夫必須懂得善用眼耳鼻手,更得要善待所畜養的犬牛羊,抽時間與牠們在一起,還得認識留鳥候鳥和蜂群的四季動態,乃至於每一株野草花的名號與特質,更要掌握土壤變化與節氣運行。他流暢細膩地穿梭在故事與反覆辯證當中,讓讀者身歷其境般流連忘返於英倫田園間。

當集約農場已蔚為主流,現代化大型機具紛紛開進後,一如台灣的現在進行式—政府單位不斷以「進步」之名,進行各種所謂的「整治」開發工程,坎布里亞湖區當地的「水利局」執行起治理河流計畫,興建系列的溝渠,在河流的兩岸鋪上木板以保持它的整潔,以便更有效率地排掉山谷底部的水,鮭魚賴以休憩產卵的礫石被撿拾歸整,這種人為假「生態」之名的「進步」整治工程戕斷了魚蝦蟹的生路,終將毀滅了溪流的生機。而超市的興起不僅壓低農夫出售貨品的價格,也讓農夫不再要求凡事自給自足。

無可避免地,像許多農村長大的青年般,一旦可以獨立自主就忙不迭地拔腿逃離滯悶乏味的家鄉。瑞班克斯遠赴澳洲的集約式農場工作之旅雖不像奧德賽般困蹇壯闊,卻給予他極大的反思,眼看著伊甸山谷的牧農家翻身成為圈養12萬頭豬規模的大型業者,利潤空間卻壓縮到可悲的程度,以至於中小型農牧場毫無招架能力,逐一被淘汰。

他閱讀經濟學家熊彼得等人著作裡提及,小農絕對會被時代輾壓過去以至於消亡;開始反思二戰後所謂「綠色革命」,依賴單一農作所帶來的反挫力,先進的機具長驅直入,農場變成玩軍備競賽似徹底改變地景;畜牧業者扮演起「上帝」的角色,篩檢掉所有不利於「提升產能」的身體特徵等種種現象。他尋索自家農場在現代化單一化甚至慣行農法農作之外的其他可能性,研究英國中世紀的條帶型耕作法。

就像本書原名:《English pastoral: An inheritance》,最終,瑞班克斯決定保留那些有用的東西,實踐自己傳承自父祖的重要知識與技能,重視簡單的東西,擺脫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資本主義分工機制的渾噩舒適狀態。

他心知肚明打算走回舊路亟需時間、信心,盡全力使土地和生態系統再生。如何自如應付各種雪片飛來的帳單,還要照顧自家土地的生物多樣性,能否成功?也許瑞班克斯還會再以他的生花妙筆為我們寫下另一本書,敘說走在這條路的心路歷程與故事。

(提供/潮浪文化)
(提供/潮浪文化)

書名:

明日家園:自然生態與進步價值的衝突與共存,一個農民作家對世代及家族之愛的沉思錄》

作者:

詹姆士.瑞班克斯James Rebanks

譯者:

翁尚均

出版:

潮浪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

202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