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個年輕博物學家的日記》
很快,達拉的焦慮逐漸感染你,他對於身為人的焦慮,也是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部分。達拉開始理解自己無法成為烏鶇、蒼鷹、蜘蛛或懸鈴木,達拉是人類,為了逃避某些人類而離開人類,並不會改變他的DNA,他終究是人類。
我有時候常在想,當城市尚未遍布大地,當人類還在荒原與密林裡持續遊獵,那時人類心中理想與宜居的場所或是什麼樣子?
會是像少年達拉描述的那樣,沒有掠食者在遠處窺視,雲雀盤旋、烏鶇合唱的金色草原?我總不以為然,真正的大自然絕不會如此善待我們的祖先,一如現在的大自然一般。這也是我一開始看達拉的書,不斷會在心裡問自己的問題。
當一個人聲稱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已經真的理解了大自然的一切嗎?包含那些殘忍的、不美好的部分。若沒有,這樣的書有何意義?
只著眼於由這樣異人來述說大自然多美多優雅?
一位年輕博物學家的日記,這本書紀錄了達拉的14歲,對他來說充滿挑戰與轉變的一年。書名原本令我有些困惑,因為特別點出年輕,不知道是何用意?是要突顯他的文筆很好呢還是視野獨特?(14歲,我想想自己國二的身心樣貌…,嗯,似乎只能一陣靜默。)
還有,博物學家,雖然是一個在現在被捧成很浪漫的職業,但畢竟是一個已經消逝而不復存的職業,在現代也可能有不同的解讀。例如,如果以我現在還算有點在做科學的狀態,被人家說是博物學家,我可能還會覺得人家是在說我學藝不精…。
所以,達拉這本書,是想介紹自己是一個有著年輕的軀體卻有著老派靈魂的奇特人類嗎?然後由這樣異人來告訴我們大自然多美多優雅?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確認應該不是我以為(猜想)的那樣。
達拉顯然很理解大自然,因為他很理解掠食者和威脅的存在,而且扮演這個角色的正是他的同類。他成長的某些時刻,飽受懼怕與威脅,人類如此兇猛又聰明,被人類霸凌的人不可能不明白自然的可怕,也因此由他來解說大自然,我可以(誰管你可不可以)。
於是他開始以食物網裡不以人類為食的物種做朋友,有他最愛的烏鶇、蒼鷹、蜘蛛、懸鈴木等等,他寫下了觀察不同分類群生活,或是和牠們在一起的快樂。寫得很樸實、優美,沒有太多血腥的畫面 (其實也沒必要),達拉也很自然地順帶介紹了愛爾蘭的文化與地景 ,像是跟著文字去了一趟很舒服的旅行。
要理解自然,莫陷入身而為人我很抱歉的情結
書裡的春、夏章節,以一個很適切的步調在進行,但如果這整本書全是這樣的內容,可能也會讓人非常吃不消 … …
很快,達拉的焦慮逐漸感染你,他對於身為人的焦慮,也是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部分。達拉開始理解自己無法成為烏鶇、蒼鷹、蜘蛛或懸鈴木,達拉是人類,為了逃避某些人類而離開人類,並不會改變他的DNA,他終究是人類。
當他因為寫作的天賦,以及對大自然超齡的體驗而被友善的人類發現之後,他重新走回人類的社會。這個過程樸實地記載到在這本日記書裡,而且也讓達拉這個人顯得更加鮮明獨特。
對我來說,既然想要倡議人與自然密不可分,除了要理解自然,更不能只有一股自己身而為人我很抱歉的情結。如果你想要知道達拉最後倡議的是什麼?要的到底是什麼?你可以去看這本書。
如果是我自己的心得,我覺得達拉要的是:(1) 人類不要抱持征服自然,或是創造自然的觀點;(2) 人類可以接受自己與其他物種都只是地球上的一個物種。
如果達拉渴求的這些都能夠成為人類行為的基本準則,那麼達拉相信,我們將能夠在地球上永續生存與發展。
達拉的想法僅止於他一人嗎?
不,達拉背後有很多人,他代表了某一群人類,雖然我不知道是多少的人類。如果你曾覺得童貝里(Greta Thunberg,瑞典女孩,以氣候倡議者climate activist活躍於世界環境運動中)是個瘋女孩,或是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人會這樣想,那你可以讀這本「日記」,你可以看到這種想法從種子到萌芽到茁壯的過程。
在翻閱達拉日記的過程裡,我也不時想著,愛爾蘭的自然風景終究於我還是陌生的,達拉那些關於萬物的描述,有時我也很難想像出真正的畫面。
描述台灣自有環境,讓人感覺有所共鳴的書寫
那麼像是達拉這樣敏感,不斷叩問自己如何做為人與自然間連結的書寫在台灣有嗎?那些描述台灣自有的環境,讓人感覺有所共鳴的書寫有嗎?我便馬上想到上下游副刊裡的一位作者,描述著海島的海與河溪,不甚掩飾地在文章裡透露出自己在扮演連結的思考與掙扎。
想起小時候到後山的小溪去抓魚,看螃蟹,這樣的書寫讓我感覺更親切,也彌補了我看完達拉日記的失落感。
出生成長於鄉下的人,可能會覺得自己的一生是在一條往荒野離去的路上。而住在城市的人,則可能天生就覺得自己與荒野沒有連結,要讓現代人接受自己是屬於自然的一部分似乎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