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鶯(繪圖/大衛.希伯利,大家出版提供)
森鶯(繪圖/大衛.希伯利,大家出版提供)

小鳥:值得悉心觀察的角落生物

—導讀《身而為鳥》

鳥類非常大方地飛舞在你的面前、牠們會發出優美的聲音引起你的注意、也會發出宏亮的聲音讓你徹夜難眠,或是調皮搗蛋的偷吃田裡的農作物,甚至你桌上的美食。再加上牠們五顏六色的羽毛、水汪汪的大眼睛,實在太容易吸引人類的目光。這樣囂張又愛刷存在感的生物,成為了人類最了解透徹的一群生物。

就算你沒有經過任何生物學的相關訓練,對於野外觀察也興趣缺缺,也一定難以忽視生活周遭出現的各式各樣小鳥。也許是公園隨處可見的麻雀、在屋頂之間穿梭的鴿子、在花盆裡下蛋的斑鳩、以及在騎樓下築巢繁殖的家燕。

森鶯(繪圖/大衛.希伯利,大家出版提供)
森鶯(繪圖/大衛.希伯利,大家出版提供)

全世界所有自然觀察愛好者,都偏心於鳥類

全世界大約有500億隻、1萬種左右的鳥類,大約是人類的6倍,而在台灣有確切紀錄的鳥類有674種。雖然昆蟲等無脊椎動物,以及各式各樣的微生物,牠們的種類和數量遠比鳥類還要多上許多,但是,我們對於牠們瞭解,卻遠遠比不上鳥類來得透徹。

大冠鷲的典型猛禽嘴喙(圖/林大利,攝於集集)
大冠鷲的典型猛禽嘴喙(圖/林大利,攝於集集)

有一個全球性的資料庫叫作「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GBIF)」,負責管理全世界各種生物什麼時候出現在哪裡的紀錄。目前,這個資料庫裏面大約有19億4百萬筆的觀察紀錄,而其中有一半的紀錄是鳥類。這完完全全就是全世界所有自然觀察愛好者,甚至可說是所有人,對於鳥類的偏心。

為什麼會這樣?鳥類這麼值得我們觀察嗎?沒錯,因為鳥類容易觀察,牠們非常大方地飛舞在你的面前、牠們會發出優美的聲音引起你的注意、也會發出宏亮的聲音讓你徹夜難眠,或是調皮搗蛋的偷吃田裡的農作物,甚至你桌上的美食。

再加上牠們五顏六色的羽毛、水汪汪的大眼睛,實在太容易吸引人類的目光。這樣囂張又愛刷存在感的生物,成為了人類最了解透徹的一群生物。即便人類屬於哺乳動物,對於有些蝙蝠、老鼠,我們還不是很瞭解,也還會發現新物種。但鳥類卻幾乎都被我們發現得差不多了,可以這樣徹查清楚的,也只有鳥類了。

因為無所不在,所以值得學習。

嘴喙可說是鳥類的第五肢 和人手相比,毫不遜色

鳥類存在感十足,種類和數量繁多,更重要的是,牠們無所不在。在各式各樣的環境中,從高山到海洋、從很熱到很冷的地方,都有牠們的身影。這表示,這些小鳥有本事在各種嚴酷的環境中生存。在牠們身上,一定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形態特徵、行為、或是生命週期的現象,值得我們去悉心探究。

綠頭鴨的嘴喙內有篩板(圖/林大利,攝於溫哥華)
綠頭鴨的嘴喙內有篩板(圖/林大利,攝於溫哥華)

瞧瞧鳥類沒有長羽毛的兩大部位:嘴喙和雙腳。為了飛行,大多數的鳥類幾乎全身都覆蓋著羽毛,雙臂也演化成翅膀,專司鳥類飛行這一項的特殊技能。那麼,雙臂已經發揮很大的功能了,如果還需要做其他的事情,例如捕捉獵物、摘採果實、築巢、驅趕天敵、擊敗競爭對手等等,嘴喙和雙腳就必須來負責處理。

嘴喙可說是鳥類的第五肢,功能就像雙手,雖然只有一肢,但是和我們的雙手相比,一點也不遜色。麻雀和文鳥的嘴喙像堅固的鉗子,可以輕易咬碎穀物和種子;猛禽的鉤狀嘴喙便於撕開獵物的皮肉,而雁鴨的嘴喙則有助於過濾水中的細小食物。

光是探討這些奇形怪狀的嘴喙,就值得作為我們發明各種工具的參考。例如翠鳥筆直的嘴喙,適合快速俯衝入水中捉魚,這樣的嘴喙形狀,日本人悉心探究了之後,改善了磁浮列車高速行駛之下產生的噪音問題。

《身而為鳥》展現鳥類一舉一動背後的生存道理

鳥類的雙腳,又是另一個多采多姿的宇宙。各種鳥腳讓鳥類可以在樹枝、樹幹、岩壁、河川、湖泊、海洋甚至冰雪上活動。許多鳴禽的鳥腳能自動抓緊樹枝,以防晚上睡覺時從樹上掉下來;啄木鳥四隻腳趾相對的對趾足,可以穩度的抓緊樹幹,讓牠們盡情地敲打樹幹覓食;小雨燕的四隻趾頭則是都在腳掌前,正好可以抓住垂直的懸崖峭壁。此外,寒溫帶,有些鳥類雙腳內的血流通過時,還能同時有保溫的功能。

白冠雞趾間有葉狀瓣蹼(圖/林大利,攝於布里斯本)
白冠雞趾間有葉狀瓣蹼(圖/林大利,攝於布里斯本)

這些多樣的形態與功能,雖然看起來是零碎的冷知識,但如果將一種小鳥都好好端詳一番,你會發現,自然選汰和演化是如何打造出對環境適應良好的飛行生物。例如冰天雪地的企鵝,可能是研究保暖裝備的好對象;而晝伏夜出的貓頭鷹,或許是研究如何在漆黑夜晚無聲無息行動的教科書。冷知識的價值在於大多數的人不知道,如果能先知道並加以應用,那就會是掌握先機的開拓者。

森鶯(繪圖大衛‧希伯利,大家出版社提供)
森鶯(繪圖大衛‧希伯利,大家出版社提供)
森鶯(繪圖/大衛.希伯利,大家出版提供)
森鶯(繪圖/大衛.希伯利,大家出版提供)

《身而為鳥》的作者大衛‧希伯利,是北美洲知名的鳥類觀察者,他著作的鳥類圖鑑,是在北美洲觀察鳥類的首選沒有之一。而《身而為鳥》這本書以北美的小鳥為例子,將鳥類從頭到腳、從裡到外細數了一遍,你會看到牠們的一舉一動背後的生存道理。

如何將鳥類零碎的知識拼圖,拼成一幅幅有應用價值設計藍圖,那就要考驗各位讀者的智慧了。

鳥類用性命換來的環境警告

大約6,500萬年前,地球史上最有名的大滅絕發生了,讓許多生物就此消失,尤其是至今仍魅力無窮的恐龍。所有的生命都會死亡,所有的物種都會滅絕,這再正常不過。但是,如果短時間內有大量的生物滅絕,就會是一場悲劇。稱為「大滅絕(mass extinction)」。目前一共發生過五次,最近的,就是恐龍滅絕那一次。

「那麼,我們現在正邁向第六次大滅絕嗎?」從有紀錄以來,已經有大約190種小鳥永遠消失。而且,這個問題還沒有改善,反而越演越烈。全世界1萬種小鳥之中,有1,496種小鳥面臨威脅,同時有 3,967 種小鳥的數量正在明顯減少。在北美洲,近50年內,有30億隻小鳥消失。

小鳥活不下去,是很危急環境警訊。牠們有翅膀,環境變差時大可一走了之。如果連這樣行動能力高超的飛鳥都無路可逃,那就會是嚴重的環境惡化。因此,鳥類的數量多寡、起起伏伏,是環境品質的重要指標。

早年,金絲雀對礦坑內的有害氣體較為敏感,牠急躁的反應,是保護礦工的警訊。「礦坑裡的金絲雀」(canary in coal mine)是比喻「能提早警覺危機來臨」的諺語。現代的礦坑已經由偵測儀器取代金絲雀,但是小鳥的指標功能並未結束,而是從礦坑到整個地球。

面對急遽的全球環境變遷,連小鳥都活不下去的環境,人類能活得很健康自在嗎?我一點信心也沒有。

觀察小鳥,是很簡單的舉動。你會觀察到牠們求生存的特製裝備、你會發現牠們一舉一動之下的與絕妙技能、你會擔憂牠們日漸稀少的鳴唱聲。

【推薦閱讀】

《身而為鳥》封面
《身而為鳥》

作者:大衛.希伯利

譯者:吳建龍

出版:大家出版

出版時間: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