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都市游擊7 拓展可耕地,替城市包便當

文/ 鄭衍偉  大猩猩綠色游擊隊

現在在外面吃東西很危險,吃速食油炸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致癌,便當太油太鹹會得心臟病高血壓,更恐怖的還有可能會喝到毒奶塑化劑。

大家也都知道,如果有辦法抽一滴滴時間,下廚吃些自己做的家常菜,帶帶便當,真的比較安全,對身體也更健康。如果這些菜還是自己種的,那又更夯!

這個道理對城市來說也一樣。雖然都市人口密集,必須依靠貿易和運輸網路才有辦法供應日常所需,但是太過依靠外來的食物,就像把自己的健康整碗端出去。如果我們可以在都市裡保留一些耕地,提供在地食材,這樣就像是自己作菜,還可以替城市包便當。

近年來全世界興起一個新的思考概念,叫作「地景好好吃」,專業一點的名詞叫作「可食用地景」。

所謂的地景,小從你家陽台、大到都會公園、郊區的林野,都可以包含在內。過去大眾對於環境的想像往往都是「觀賞」和「遊樂」,可是卻沒有想到大自然和植物也是很重要的「食物生產來源」,就像糖果屋一樣。

臺灣都市比較傳統的可食用地景是由農會輔導的市民農園。有閒的時候,你就可以在郊外租一塊地,自己開車去種,感受一下田園生活。其實我們不用跑那麼遠,日常身邊就可以開始!一方面,都市中有很多無人聞問的閒置荒地,二方面都市中有很多所謂的綠地或公園,其實都只是鋪上草皮、栽種幾棵小花的單調空間。

如果我們套用「地景好好吃」的觀念,這些土地其實都可以變成物種繽紛的香草花園或者野菜苗圃,甚至可以採用生物多樣性的混搭風格,同時種菜又種花!

假如仔細觀察,會發現從河灘地到閒置的公有/私有地,台灣已經有許多大叔大嬸跑進去種植作物,主動進行綠色游擊。隨著公有地認養辦法面世,關心生活環境的民間團體也開始結合在地民眾認養土地。左鄰右舍可以一同規劃、參與栽種,甚至設立香草麵包窯和公共廚房煮得香~香香。

除了大面積的土地之外,生活中的小地景也可以很好吃。家裡的陽台只要搭配厚土種植法,就能用自然生態的運作方式種出新鮮蔬果。公寓住戶們彼此呼朋引伴協調成功,社區中庭也有機會建立菜園和瓜棚。

 
由大安區溫州社區發展協會所認養之公有地

台灣都市的綠地面積相當低,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資料,2009年年底台北人均綠地每人只有5.33平方公尺,是亞洲許多大城市的五分之一。而「好吃的綠地」更是微薄。別說包便當,塞牙縫都不夠!

就現有的可食用地景來說,市民農園需要押金和租金,可以使用的土地很小,還要特地開車跑一趟。游擊占用公有/私有土地基本上並不合法,也不知何時會被剷除,種下去整天皮皮挫。認領公有地雖然設有基本辦法,可是卻完全沒有任何實質配套。政府不但可以隨時無條件把地收回去,相關媒合與經費還有一堆問題在那笑嗨嗨。如果有人想開發,更別肖想官方會去擋。

想要改變這樣的局面,我們必須研究一下成功者的經驗。

七〇年代,紐約園圃運動者成功以每月1美金跟政府租得社區園圃(Bowery Houston Community Farm and Garden),激起廣泛市民迴響,促成紐約市內多塊園圃的興起(綠拇指計畫),八〇年代,單單紐約市內就有高達八百多座的社區園圃,農作物產值超過百萬美元。無奈後來遭遇土地開發壓力,政府開始動搖。社區民眾對自己經營的土地有感情,透過訴訟與長期抗爭,集資以土地信託的方式買下114筆土地,成功搶救500多座園圃繼續經營。

西雅圖的社區園圃(P-Patch)計畫也是始自1973年,不但將有意參與種植、經營管理的民眾和土地連起來,更建立全套整合社區營造和運作經費的制度。為了避免遭遇建商的開發壓力,政府還配套調整土地分區使用規定。這些園圃不只是耕作的土地,它同時也是當地居民散步擺弄花草的休閒公園,是鄰里買賣新鮮當季蔬果的市場,更是凝聚人情味、增進附近居民交流的公共空間。


大猩猩的「咖哩先生」游擊案例

無論是土地信託,還是訴諸政府修法建立整體認養配套機制,最後牽涉的都是人心。沒有體貼,沒有關心,別說包便當,要死要活大家也不會在意。下次走過你家客廳陽台,或者散步路過包圍鐵皮的荒地,記得想像一下它很好吃。

它可以非常非常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