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個魅力十足的朝代,商業發達、文化繁榮,市井小民的小日子過得舒舒服服、多采多姿。距離我們七、八百年,但現今的新年習俗幾乎都能從宋朝找到源頭,像是祭灶、擺春飯、壓歲錢、除夕守歲、元旦燒香、貼春聯、放鞭炮、初二回娘家、十五元宵等,都能和宋朝遙相呼應。
但宋朝過年還是有些與現代不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宋朝人的春節假期比現代人短?宋朝人採買哪些年貨?春聯怎麼貼?壓歲錢怎麼發?怎樣祭祖、拜年?年夜飯餐桌上有哪些菜色?
小時候曾經唱過一首童謠:
二十六,買大肉。二十七,買燒雞。二十八,買隻鴨。二十九,守門口。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上街扭一扭。
臘月二十六買豬肉,臘月二十七買燒雞,臘月二十八買鴨,說的都是買年貨。到了臘月二十九,年貨已經辦齊,大人在廚房裡煎炒烹炸,準備過年的熟食,小孩子則跑到門口站崗,防止別人家的狗溜進來偷吃。這首歌謠很具體、很傳神,寥寥幾句,把備辦年貨的辛苦與熱鬧唱得淋漓盡致。
當然,歌謠畢竟是歌謠,有時候是只求押韻,不求嚴謹的。「大肉」即是豬肉,買豬肉未必非要等到二十六,買雞、買鴨也未必非要等到二十七和二十八。現在市場發達,商品豐富,隨便哪一天去超市和菜市場逛上個把小時,就能把年貨辦齊,非但各種肉類全有,連年畫、鞭炮、煙火、糖果以及新衣、新帽全部齊備。如果懶得出門,還能上網下單,更是簡單快捷。
宋朝人辦年貨 頗有後現代風格的採購方式
宋朝人辦年貨,同樣少不了肉類、年畫、鞭炮、糖果,但是如果追根溯源仔細瞧瞧他們的年貨清單,會發現一些久已失傳的小東西。如果再親自跟隨他們去菜市場轉一轉,更能發現一些頗有後現代風格的採購方式。大家如果不信,且聽我慢慢道來。
在宋朝過年,需要購買的年貨還真不少。
《武林舊事》第三卷有一節〈歲晚節物〉,羅列了一大堆年貨清單,不妨抄錄如下:
臘藥、錦裝、新曆、諸般大小門神、桃符、鍾馗、春帖、天行貼兒、金彩、縷花、幡勝、饋歲盤盒、酒簷、羊腔、果子、五色紙錢、糝盆、百事吉、膠牙餳。
「臘藥」是臘月初八那天製造的各種藥材,可供過年時浸泡「屠蘇酒」,所用藥材包括大黃、桔梗、防風、白术、虎杖、烏頭、甘草、金銀花等。臘月初八為佛陀成道節,古稱「臘日」,據說在這天加工的物品不受蟲蛀,保質期長,因此宋人多在臘月初八製作臘藥、釀臘酒、燻臘肉、醃臘魚,以備過年。
「錦裝」即新衣服。《東京夢華錄》云:「正月一日年節,......小民雖貧者,亦須新潔衣服。」可見宋朝新年和今天一樣,無論貧富,都要換上新衣服。
「新曆」即新曆書。宋代曆書由朝廷頒行,詳載一年節氣與吉凶宜忌,每到年尾,必須扔掉舊曆,換上新曆。據《宋史.禮志》,大臣曆書一向由皇帝賜給,民間則享受不到這一待遇,只有去市場購買了。
「門神」、「桃符」、「鍾馗」、「春帖」、「天行貼兒」,這些都是過年時裝飾大門的物品,類似今日的年畫,但比年畫要複雜,本書第六章會詳細解釋,此不贅述。
「金彩」是用絲綢和彩紙剪紮而成的長條狀裝飾物,除日那天懸掛在大門之上和廳堂正中,類似今日臺灣的 「結綵」。
「縷花」是將綢布和彩紙剪成花朵形狀,過年時插在頭上。
「幡勝」和縷花相似,但不是花朵,而是蝴蝶、飛蛾、燕子、雄雞等動物造型,過年時也要插在頭上。另外加工幡勝的材料不僅僅是綢布和彩紙,還有金屬幡勝,如錫幡勝、銀幡勝、金幡勝等。據《夢粱錄》所載,每逢年尾,宋朝皇帝會賜給大臣金銀幡勝,供新年和立春時配戴。老百姓無此福利,假如家中沒有巧手媳婦,自己做不出來,就只有去市場上購買了。
「饋歲盤盒」是一種容器,一般為紅漆木盤,上面有蓋,蓋子上刻著「吉慶有餘」之類的吉祥話。宋人過年有饋歲習俗,即親朋好友之間互相饋送年禮,為了美觀,所送的年禮就要用饋歲盤盒盛放。
「酒簷」也是一種容器,用來盛放年酒。說穿了,酒簷其實是造型美觀的紅漆木桶,有蓋、有提梁,提梁上還罩著一層小小的木製屋頂,看上去就和卡通版的小亭子相似。用這種容器饋送年酒,比較喜慶,也比較有面子。
「羊腔」即腔羊,意思是去除了羊皮和內臟的整隻羊。事實上,宋人過年並不是只買羊肉,還會買豬肉、兔肉、狗肉和魚、蝦之類。牛肉常被官方禁止,但是用牛肉過年的老百姓為數並不少。宋神宗熙寧十一年(一○七八年),蘇東坡在黃州過年,就曾與鄰居合夥宰殺一頭缺了腿的耕牛。
「果子」指的是各種水果、乾果以及蜜餞。
「五色紙錢」即臺灣人所說的金銀紙,新年祭神時必不可少。
「糝盆」其實就是炭火盆。春節天寒,需要用炭火取暖,但取暖完全可以用爐子,幹嘛要用盆呢?這和宋朝風俗有關:除日當晚,小孩守歲,院子正中或者廳堂門口要放一個火盆,盆中貯炭,從吃年夜飯時燃著,要一直燒到天亮。
折斷柏枝,依次掰開柿子和橘子,是為「柏柿橘」,寓意「百事吉」
早在中古時期,除夕盛行「庭燎」,即在院子裡的空地上燃起一堆明火,讓小孩子往火堆裡扔竹竿,在火苗的炙烤下,竹竿不停地爆開,發出劈劈啪啪的聲音,據說可以驅鬼。宋朝火藥技術發達,鞭炮已普及,不用再往火堆裡扔竹竿。另外宋朝人多地少,住房吃緊,普通市民臨街建房,宅基逼仄,連廁所都不捨得建造,更談不上院中空地,無處可以庭燎。如果在房間裡庭燎,房高一丈二,火苗一丈九,非把屋頂燒穿不可。為了安全,同時也為了經濟實用,聰明的宋朝人將庭燎改為糝盆,將龐大的火堆縮減為盆中的炭火。
「百事吉」是宋朝人過年時在餐桌上擺放的一種利市:將柿子、橘子和柏枝放到同一個盤子裡,先將柏枝折斷,再依次掰開柿子和橘子,是為「柏柿橘」,寓意「百事吉」。但是古代的水果保鮮技術相對落後,在寒冷的北方,柿子和橘子未必總能買到,於是聰明的市井小販又在過年時推出「百事吉結子」:在綢布上繡以柏枝、柿子、橘子,打成中國結,賣給老百姓,到了吃年夜飯的時候,全家人一起解開這個結子,再掛到房梁上,同樣能得到「百事吉」的好兆頭。
小孩守歲必食「膠牙餳」
「膠牙餳」即煎熬成半固態的麥芽糖,顏色焦黃,氣味芳香,剛入口並不甜,可是愈嚼愈甜(膠牙餳中殘留的澱粉在唾液澱粉酶的作用下完全轉化為麥芽糖),是小孩子守歲時必備的宵夜零食。這種小點心,祭灶和採辦年貨均離不開膠牙餳。
以上清單當中,衣服、肉類、果品、門神、金彩和金銀紙也是我們現代人過年要辦的年貨,但是桃符、幡勝、糝盆、酒簷和百事吉放到今天就顯得頗為稀罕了。幸好讀者諸君有本書在手,輕鬆掌握這些稀罕物品的來龍去脈,到了宋朝絕對不至於瞠目結舌。(本文摘自《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一書)
《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
- 作者:李開周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6/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