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繞世界的植物生活

—讀環遊世界八十種植物

就環遊世界的旅行地點而言,本書也時常是跳躍的,可以是「美國與婆羅洲」,可以是「全球」,顯示著在作者腦中,空間已非重點,植物的文化現象,或植物共同的生態解讀,基本上是跨越國界的。植物涵納在食衣住行,保健,致幻,催情,貿易,時尚——人類生活的一大部分,就是植物的現象。

繼《環遊世界八十樹》之後,Jonathan Drori又寫成了《環遊世界八十種植物》(英文書名為Around The World In 80 Plants,但Plants無論如何翻不成單一漢字,無法對應環遊世界八十天的簡練,只能扼腕)。

乍看是《八十樹》的續集,《八十植》仍然藉由植物帶我們再次環球旅行——唯本書的「植物」範圍有所轉移,到了灌木,草本,藤蔓,苔蘚,甚至藻類……事實上這麼用生長型分類並不精要,這本書看起來,就是與上一本不同——倒不如說,《環遊世界八十種植物》寫的,其實就是世界的植物文化,除了異聞錄式的知名植物,更多的是,全球流動著的植物產品。

這些植物大多早就以商品的形式充斥在我們周遭

本書動用的知識面向相對較為傳統與常見,包含貿易史與文化人類學,這正是與上一本最大的差異,相較於《八十樹》對各地樹木的深度書寫,本書更加廣泛地談論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當然以作者Jonathan Drori的博學,跟多數討論「改變歷史的植物」的筆調仍有所不同——本書更關注於當代,包含民俗植物與流行文化的對話,包含最新的醫學與生物技術,也包含當代的植物利用,如何對環境產生衝擊。

從本書前言就可發現作者不同的企圖:報導多樣的植物文化,提醒我們,生活還有其他選擇,應該轉向在地性與多樣性,單一植物產品的大規模生產,將繼續導致氣候變遷,階級差異,甚至生態與文化的雙重滅絕。

私以為,這本書的閱讀效果,並非如《八十樹》那般,周遊以樹木構成的文化空間。閱讀此書,甚至並沒有太多異國旅行之感,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這些植物大多早就以商品的形式充斥在我們周遭,甚至深根在當代文化之中了。可以說,《環遊世界八十種植物》是一本常民植物的深度導覽,而也許當我們細數著植物的身世,穿越一條街,就已經環繞全球。是的,本書大部分的植物,都包含在台灣的生活文化之中。

作爲章節標題的植物種類,有時十分模糊,常多種並寫,或者大類別,如「浮游生物」,或者「及其他類似植物」這類標題。單一植物的名稱,也時常不只一種,顯然作者無法放棄這些不同名字的內涵。

事實上在常民的角度,並沒有科學般的嚴謹分類,而往往是充滿豐富的代用品與置換可能,很難抽出單一種類來談論,而同種植物在不同文化中,亦會衍生出不同名字,顯示了植物本身也在旅行,在不同文化與環境之中,產生繽紛多樣的不同意義。

我們活在植物的文本及全球植物的商品交易之中

就環遊世界的旅行地點而言,本書也時常是跳躍的,可以是「美國與婆羅洲」,可以是「全球」,顯示著在作者腦中,空間已非重點,植物的文化現象,或植物共同的生態解讀,基本上是跨越國界的。植物涵納在食衣住行,保健,致幻,催情,貿易,時尚——人類生活的一大部分,就是植物的現象。

基於這樣的生活感,《環遊世界八十種植物》適合與其他文本參照共讀,或許是其他植物書籍,也可能夏目漱石的小說《夢十夜》(本書解釋了什麼是巴拿馬草帽),也可能是成龍的《我是誰》(本書解釋了椰子點滴的作用)又或者皮克斯的動畫《可可夜總會》(本書解釋了阿茲特克萬壽菊與墨西哥亡靈節的關係),又或許,不一定是藝術作品,而是超商的貨架,巷口的甜點店,門邊的盆栽,桌上的飲品,鍋裡的香料……我們活在植物的文本之中,活在全球植物的商品交易之中,那些植物品項,早已多過於在地活生生的野生植物,也遠超過八十種,只待我們從生活中去閱讀發掘——
以閱讀植物的角度,無須遠行,此處即是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