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部落朋友從冰涼澎派海水中撈起一小串海葡萄放在掌心,一小串的晶瑩玉珠,非常美麗。放入口中咬下去,迸出魚子般的口感,海潮味從一顆顆透亮綠色珠珠爆破而出,在口中很有趣的食感。
春天的花蓮,時陰時雨,山容在雨霧之間。
這些雨下得不大,適適地滋潤綠葉;山邊濃綠,山色溫柔。
春天的花蓮市場,野菜也在季節更替中輪番的現身。
對於初到花蓮生活的我,每周上市場都是新奇,野菜攤上季節明顯,清明前後出現的清明草是美麗的授草,有旋轉花序,細緻小巧的長在直挺挺的枝條上;長得像冰菜的海菠菜,葉片有著冰霜霧白,川燙後就可以拌來吃;還有常見的黑甜仔菜,煮粥微苦甘美,深具滋味;細小的鵝仔腸,吃起來就像吃鵝腸一樣的脆感,到底是誰命名的,這麼傳神這麼貼切,去鵝肉店吃過鵝腸的人,在吃過鵝仔腸,馬上就明瞭了,而這脆脆可愛的野菜,適合拿來當沙拉,隱若在沙拉盆裡創造唰唰脆感。
海邊的採集,是一堂感官辨識的有趣課程
各式各樣的精彩,每周上市場就湊近野菜攤問著:這是什麼菜,怎麼吃怎麼煮呢?
每個野菜,都是我的市場小驚喜,朋友笑說:像是小孩進了玩具店。
每個都想試,每個都想玩~。
野菜是採集的文化,在山邊在海邊。
由部落伊娜的雙眼辨識雙手採擷,清潔整理,一包一包在市場裡新鮮販售。
市場的野菜,除了野地採集,也有來自海邊的採集,帶著新鮮的海潮味。也有來自山邊的蛋白質,像是處理好的蝸牛肉。
最近在市場野菜攤裡,驚奇的看到熟悉的食材—海葡萄。
第一次遇見海葡萄是在十多年前的蘭嶼海邊,部落朋友帶我們在礁岸邊採集邊泡海水玩,眼睛愚鈍的我們,總是看到一片黑色礁岩什麼都沒有,眼尖的部落朋友,深知那些偽裝成礁岩的貝類,緊緊扒附在礁岩的孔洞中,用小工具就可以撬起現形。海邊的採集,是一堂感官辨識的有趣課程。
黑潮隨北而去,花東海岸的物種與沖繩相近
我們也常常在礁石岩岸一邊挖著一邊塞進嘴巴,享受最鮮的潮味。
記得部落朋友從冰涼澎湃海水中撈起一小串海葡萄放在掌心,一小串的晶瑩玉珠,非常美麗。放入口中咬下去,迸出魚子般的口感,海潮味從一顆顆透亮綠色珠珠爆破而出,在口中很有趣的食感。那是第一次嘗到海葡萄,也驚訝臺灣也有。但後來想想,黑潮隨北而去,沖繩有的物種,在花東海岸也大都類似,這裡會出現海葡萄,真的不難理解。
但是在花蓮野菜攤上看到的海葡萄,怎麼不太一樣呢?我端詳看了一會才認出來。問攤上的伊娜阿嬤,「這個海葡萄是不是還沒長大?」 伊娜說:「就是這樣啊。」
看見食材,對我來說就像看見珍珠寶石,一定要帶回家的。
海葡萄價格貴,我用手抓了一些,伊娜又給我塞了不少進袋子,她邊說邊抓:這個秤起來很輕。
就這樣我有一包不算少的海葡萄帶回家了。
海葡萄是直接生吃就可以了。
煮湯也可以,但是會可惜了口感。
海葡萄的保存時間短,也不能進冰箱冷藏的,最好放在室溫盡快吃完。
進冰箱的海葡萄會慢慢釋出水份,晶透的模樣就開始軟爛,不可口了。這怎麼讓我想到鮮味濃郁的草菇也是如此。
世世代代嘗著海潮的氣息與野地的美味
買這一包海葡萄回家,我腦袋想著,得趕快趁著新鮮一口氣吃完這些海葡萄,做什麼好呢?做什麼才不會辜負了這美味潮香的串串珠寶。
就在整理食材後,馬上想到中午就來做一碗海葡萄丼飯吧~。
趕快陶鍋煮了熱飯,鋪上豪邁的海葡萄,細切嫩薑絲,一碗單純海味的海葡萄蓋飯就完成了。
淋點醬油跟胡麻油佐襯,清爽的一口接一口。
海葡萄很新鮮,很樸素。如果不是商業栽培上桌,仍舊是部落裡的家常採集的食物,部落的人們世世代代嘗著這些海邊潮水的氣息與野地的美味。一大碗的海葡萄蓋飯,在家常餐桌上,仍是屬於樸素的,我的家人也樂於嘗鮮,樂於我的野菜冒險,一起好奇探索味蕾。
我在花蓮,也就學習著,跟著這樣融入地方感。
想著,離開台中搬到花蓮。每一天、每一周,都在新鮮的日子中前進,沒有想過在花蓮是否適應得好。
每每站在書店櫃台,總有讀者客人這樣關心的問起,能適應花蓮生活嗎?
也遇過不少來到花蓮生活的住民,對這裡的商業物質不豐有點困擾。
也有人抱怨著,好山好水好無聊的花蓮。
人有人的各種想法,來到花蓮的我用什麼心情看待,就是什麼樣的生活收穫。
但對我而言,花蓮的豐富是另一種面貌,除了好山好水,這些帶著自然的野菜,就是我每周的開心快樂。
~感謝花蓮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