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耳畫眉。(攝影/Wei)
白耳畫眉。(攝影/Wei)

迴回•追月

牠以歌唱打招呼,跳上枝頭,用醇厚唱腔詮釋一串像是警報器,重複且每次都會升高的五次「回」般哨音後,補上一聲唯美有力的「回r」,然後在山林裡留下一刻繞樑的餘韻。我就忘不記牠的聲音了。

早上六點,我在1500多公尺高的一條林道賞鳥,剛剛聽到了白耳畫眉的鳴唱,這是我在山上第一句成功記住的聲音。

山裡的早晨罩著白霧,清晨的陽光輕撫它,就變成金色。

「回回回」,是我目前唯一能用字敘述的山鳥鳴

走下坡,我試著放慢腳步,並尋找牠們的一點線索,無論鳥音還是植物的異常騷動。

首先遇到的這位,白耳畫眉,如牠的名字,有一條冰河以牠的嘴邊為起,流過眼,最後冰積物在耳邊反常爆開,散落。

牠以歌唱打招呼,跳上枝頭,用醇厚唱腔詮釋一串像是警報器,重複且每次都會升高的五次「回」般哨音後,補上一聲唯美有力的「回r」,然後在山林裡留下一刻繞樑的餘韻。

我就忘不記牠的聲音了,這也是我目前唯一能用字敘述的山鳥鳴。

「回回回」這段鳥語根據不同地點、音色而有相異的下半句。

2020的國中教室沒有冷氣,我在教室忍受夏天的溼熱。課堂上我分心望著窗外那兩棵被太陽撒了一身白的小葉欖仁,等待下一隻拜訪的生物,我聽到一種略為單薄聲音重複撥放著「回回回……」,我當時聽不懂,得在樹枝間尋找一下,找出當時沒見過的黑枕藍鶲。

黑枕藍鶲。(攝影/Wei)
黑枕藍鶲。(攝影/Wei)

黑枕藍鶲,國小翻圖鑑時就記住牠的名字

鮮豔的物種,「黑枕」指的是雄鳥頭上的一點黑。雄鳥除了腹部是白色,全身幾乎是微微發亮的湛藍,飛行時像一道在樹枝間蜿蜒的溪水,停棲時就蓄積為湖,雌鳥只有頭是藍色,翅膀和背是灰色的,則是座池塘被沒有植物的荒蕪包圍。

做為少有的常見藍色鳥類,我從國小無聊翻圖鑑時就記住牠的名字。今天就在國中和牠相遇。從此我畢業前在學校的新樂趣,便是盯著窗外,等待黑枕藍鶲或其他小鳥的拜訪。

在低海拔和平地,重複的「回」隱喻的較多是一隻黑枕藍鶲。

之後我會同時聽到牠們嗎?在開始轉涼的日子,白耳畫眉降遷到低海拔的時候嗎?或者像ebird查到的資料那樣,在阿里山那樣的地方見到那些特別怕熱的黑枕藍鶲?

我想起昨天,我爸跟我說有聽到黑枕,我覺得他應是只注意到「回回回」,我便回答「應該是白耳。」

還是真的有黑枕藍鶲呢?但怎麼會都沒看到呢? 太陽越來越大,場景從金黃成為光線直射的白,也開始熱了。

我剛結束林道的探索,吸收了中海拔的各種鳴唱。相機記錄了不少鳥,飽了,腳在需要控制速度的下坡後直接接上上坡,也酸了。

回到這幾天住的地方,五點五十分就起床,現在當然累,而早餐還沒出現,我回房間睡了。

白耳畫眉。(攝影/Wei)
白耳畫眉。(攝影/Wei)

夜鷹是為了讓「追」永遠不要消失而「追」

城市的夜,人潮還在湧動,市井尚未熄滅。

幾隻臺灣夜鷹偶爾會飛過城上無星的夜空,或在高懸的燈旁周旋捕蟲。這時夜鷹如果被人看到,是一隻體型接近斑鳩但再大一點的鳥,兩翅各有一醒目的白斑。

夜更深,城市光源改依靠路燈,多數人類流回家中準備入睡。

一聲「追」吹破許多人即將完成的夢境,然後此起彼落,「追」在夜裡幾乎不會停下,夜鷹是為了讓「追」永遠不要消失而「追」。

不知何時起,夜鷹來到都市。人們很少在晚上用眼睛看到,但卻是無法忽略的存在。牠們以重複著「追」求偶,哪天暫時停下,就是追到了。恭喜你獲得了一陣子的優質睡眠;恭喜夜鷹達成牠目的。當然,條件是你家附近的夜鷹都脫單了。

我一點都不覺得夜鷹很吵。

第一次感受到「追」的存在時,不確定是不是開始賞鳥了,但覺得這聲音很有趣。過了幾年,這開始成為我對春夏的記憶,我對每年的第一聲「追」感到莫名興奮。夜鷹的繁殖季是一月至八月,我家聽到的大多從二月底開始,到七月則幾乎消失。在「追」中入睡,這是我度過上半年等待暑假必須的儀式。

一顆有眼睛,毛毛的石頭……

我還沒在白天仔細看過夜鷹,還沒拍牠的照。每次見網路上又有人在用手機拍的夜鷹照片問「這是什麼鳥?」,「牠在我家頂樓都不動靠近也沒反應怎麼辦?」,我覺得羨慕,可惜我家沒有頂樓,在陽台往其他屋頂俯視,也沒有。對比網路上各種照片,牠們喜歡跟自己一樣是灰褐色的地方,和夜鷹一樣。

夜鷹來到都市,原因目前被認為是棲地破壞。牠們原本住在自然的空曠處,例如礫石河床,牠們在那樣的環境可以成為背景,像顆平凡的石頭根本看不到,但人類開發這樣的環境後,牠們只能離開,也許就是這樣找到頂樓,最符合空曠和體色的地方。

在都市牠們利用空曠的屋頂繁殖,不築巢,蛋就生在地上。白天牠們也在這樣的地方坐著,通常一動也不動,常常被民眾以為是需要關心的對象送到醫院。 隨著夜鷹白天的圖片被流傳,牠的模樣漸漸被摸透,就是一顆有眼睛,毛毛的石頭,偶爾也睜開眼用兩隻短腳走路,而大多數人的感想都和我一樣……

「好可愛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