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冰—琳琅滿目透心涼的傳統剉冰店

展現出台灣剉冰文化此一與時俱進的特長。夢幻粉粿冰色彩鮮豔而極為上鏡,卻全部以天然食材染色而成。火龍果的紅色,蝶豆花的藍色,蝶豆花加檸檬轉粉紫色,抹茶綠,黑糖褐,鮮黃是山梔子,橘黃乃柳橙。匯聚一碗繽紛,吃來仍無心理負擔。

炎夏宜吃冰。我偏愛備料僅三項、術業有專攻的一中豐仁冰,偶爾卻也對傳統剉冰店花樣繁多的各色豆子蜜餞配料嘴饞心癢。吃貨如我有個迷信般的原則,認定吃食店家備料數量多了就難以兼顧專業,然而傳統剉冰店家,焉能沒有十數樣配料列隊展現氣勢?既求澎湃又要專門,放眼台中問哪間店家孰得周全,我腦海浮現的第一間傳統冰品店,乃是四十年老招牌的郭冰。

繪圖/林凡瑜(Fanyu)

樸實無華地展現老冰店真功夫的長遠續航力

紅豆綠豆大豆需要鬆綿卻不失形狀,芋頭地瓜必須甜蜜且入口綿密,芋圓粉圓QQ圓煮透而保留嚼勁;蜜餞有糖蜜土鳳梨壓陣,凍類是仙草愛玉杏仁豆腐開路;古早味留存百香果草莓烏梅老派果醬,新口味開發滋味相異的夢幻七彩粉粿;喜歡豆花可點豆花加小湯圓,喜歡水果有各色當季水果,喜歡童年小零嘴有「麻糬」、「糖果」與花生米,喜歡老冰果室風情遺緒有新鮮生蛋黃月見冰與現打鮮果汁,喜歡傳統飲品有紅茶和酸梅湯。

冰料齊備不易,品質優良更難。郭冰不是全方位完美無瑕,卻樸實無華地展現老冰店真功夫的長遠續航力。店家表裡如一,門前抬頭一方招牌大方簡單,紅色圓圈裡寫個郭字,兩側大字「果汁」、「挫冰」、「豆花」、「紅茶」,入得騎樓舉目可見菜單招牌,「果汁系列」、「冷飲系列」、「挫冰系列」後綴琳瑯滿目的諸多品項,另有追加菜單則補丁般添增上去,拙態裡格外顯出幾分親切。

我心儀郭冰,每點必三種冰或五種冰,總要再三思考冰料最佳搭配。妻則獨鍾酸梅湯,尤其酸梅湯所配的細碎冰塊。店面內用可免費加冰,妻每去必加好加滿,細啜酸梅湯合併大嚼冰塊,換得店家大讚識貨。郭冰不負其名,賣冰便以冰取勝,剉冰與酸梅湯用的是兩種冰,冰的本體同樣好吃。

台灣剉冰 有著求新求變、海納百川的氣魄

論剉冰,冰好吃是必要的。台灣的剉冰發展已近百年,冰料好吃也是基本條件。剉冰之名,文字書寫有剉冰、挫冰、刨冰之異,「挫」是手工切冰的形象化,「剉」、「刨」直指刀削冰屑而成,可見製冰本身已有獨特之處,不過此生有相當長久的一段時間,我沒想過一碗剉冰的冰料有多重要。直到我二十出頭歲數,旅行日本在淺草路經剉冰小攤,小攤有冰品模型羅列,模樣相似而顏色繽紛,抹茶、可樂、草莓、彈珠汽水各種口味只是綠色黑色紅色藍色的外觀差別。我在八月的東京熱汗淋漓,吃完可樂口味的剉冰不禁心生空虛,望天興嘆:色素糖漿沒有靈魂啊!

時隔多年爬起台灣剉冰的發展資料,實際剉冰發展之初,冰料皆極其簡單。戰前台灣剉冰起先也是走有色糖漿的雷同路線,比如製作紅龜粿之用的食用染料紅番米所製紅色醬料,也比如酸梅湯與可爾必思,甜漿入冰就是一碗甘美剉冰,略比清冰淋糖水高一個level。再後才有醃漬蜜餞如李鹹、木瓜簽、醃楊桃、醃鳳梨、醃梅,同步也及新鮮水果、米苔目、粉粿、花豆跟進。日本時代末期至戰後逾十數年,因農業改良與商業市場興起,各色豆類大舉加入冰料的中鋒行伍,至此完備今日所知的傳統剉冰各類型冰料配置。

糖漿、果醬、蜜餞、鮮果、粿類、豆料,傳統剉冰店的明星主角派生徒子徒孫,一間老冰店備料隨意也要二、三十種之譜。以台中知名老店為例,一九三○年代末期創業的幸發亭以「蜜豆冰」(みつまめ)發跡,乃是從日本夏季甜品「蜜豆」(みつまめ)改良發明而來,日本原版的みつまめ並無碎冰加身,唯蜜豆、寒天、求肥、糯米糰子淋上黑糖蜜,幸發亭版本的みつまめ,據稱發跡彼時配料已屬多樣,可達十二種之譜,並且淋上台灣糕點所用的香蕉油,可見台灣剉冰特色,就在這份求新求變、海納百川的氣魄。

繪圖/林凡瑜(Fanyu)

一花一天堂,剉冰店就是夏季裡的綠洲花園

然而我若不是在日本吃過一頓空虛的糖漿刨冰,恐怕至今渾然未覺身在剉冰的天堂國度。還是老饕前輩蘇東坡說得好,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一花一天堂,剉冰店就是夏季裡的綠洲花園。

我偏愛備料專精的豐仁冰(僅酸梅冰、蜜花豆、牛奶冰淇淋),傾心光復路興中街口老攤四季春甜食店固定品項僅五款,三樣冰(花生、紅豆、圓仔)、四菓冰(紅豆、鳳梨、洋菜、圓仔)、四神冰(百合、膨大海、薏仁、洋菜、綠豆)、紅豆牛奶冰與麵茶冰,也神馳近年風靡世人的芒果牛奶冰(雪花冰、芒果、煉乳),可是炎夏裡仍然會走進傳統老冰店。傳統剉冰之愛,於我是面對多重選擇的艱困之愛。我選擇障礙,心底掀起世界大戰,硝煙落定才點單三種冰或者五種冰。然而數十種冰料籌備何等困難,歷經一番內心抗爭才得的一盤剉冰要是踩到地雷,我豈不是傷上加傷?

所以我選擇郭冰。

創業在一九八○年的郭冰傳統冰料品質穩定,改良賣相與口味的夢幻粉粿冰一躍成為社群網站常見的網美冰品,也展現出台灣剉冰文化此一與時俱進的特長。夢幻粉粿冰色彩鮮豔而極為上鏡,卻全部以天然食材染色而成。火龍果的紅色,蝶豆花的藍色,蝶豆花加檸檬轉粉紫色,抹茶綠,黑糖褐,鮮黃是山梔子,橘黃乃柳橙。匯聚一碗繽紛,吃來仍無心理負擔。因而老吃客與新吃客齊聚一堂,各取所需,夏日各自攜走一胸懷的清涼,不怕老店就是四張桌子擺在店舖與騎樓,開放空間連一台冷氣都沒有。

天熱何妨?到底炎夏裡揮汗吃冰才是醍醐味,愈吃愈降溫,貪戀吃畢後的通體清涼。尤其夢幻粉粿冰是夏季限定,通常四月底開賣,八月底收場,反而令人期待日頭滾燙的季節,像是期待一個郭冰獨有的長長暑假。比起溫度惱人,郭冰所在的中美街窄仄,每到夏季幾乎遭吃客的汽機車所堵塞,駕車吃客的苦惱多半更在停車之難。

至於我?老在地人輕車熟路,知道該騎車,也知道機車可以停哪裡。站在郭冰的冰櫃前面,我的煩惱永遠是五種冰的冰料,到底該點哪五種。

郭冰

台中市西區中美街四○八號

(本文摘錄自《開動了!老台中:歷史小說家的街頭飲食踏查》,小標為本刊編輯所加。)

【說說書】老台中愛吃鬼的邀請

文/楊双子

請大家帶著這本小書,在台中街頭邊走邊吃吧。

就像是小學生營養午餐時刻的口號:「老師請用,小朋友請用,大家請慢用。開動!」本書是一場悠長的老台中街頭飲食漫遊,我願每一頓點心當前,人人心頭都浮現一句「我要開動了」。與此同時,「開動了」還有第二層寓意。

現今所謂的老台中,是打從火車「開動」的那一刻起逐步長成的城市。一九○八年四月二十日基隆至高雄的縱貫鐵道全線完工開通,十月二十四日「縱貫鐵道全通式」擇定台中舉辦,而後台中更以火車站為中心,二十世紀於明治、大正、昭和年間三度進行市區改正,開展為今人所知道的台中舊城區。

一邊吃喝一邊踏查一邊詫異

「讀飲食,吃歷史」是本書最初設想的自我標榜。邊讀邊走,邊走邊吃,我在書裡爬梳二十道街頭點心的身世來歷,有時候走得迷途而僅能留下線索,大多時候是一邊吃喝一邊踏查一邊詫異,「原來大麵羹是這樣的發明」、「沒想到冷凍芋是從那邊來的」、「泡沫紅茶和古早味紅茶有區分二者的關鍵要素啊」、「傻瓜麵竟然是街頭智慧的究極產物」……即使是我本人,這趟歷程裡都有蒐奇的驚喜,深感經由這樣的老台中街頭飲食的踏查筆記,確實能夠重新勾勒這座城市的百年風貌。

這條老台中街頭飲食踏查之路,也是早早設定了框架。如地域範圍,以台中火車站為中心,最東至旱溪,最西則麻園頭溪,以大致相等的距離匡計南北兩端。如點心,則著墨具有台中色彩卻罕為人知的點心,指出這些點心的「台中性」。如店家,以非連鎖、已有世代傳承的老店為主,因為老店通常更有條件保留老台中的歷史痕跡。

然而這些原初設定的框架,書寫過程中逐漸稍有傾斜,並不能全程維持。比如地域範圍,老台中畢竟是以台中火車站前站為核心發展的城市,二十篇文章中僅有一篇落在火車站以南。如點心,台中是南來北往、人口快速流動的城市,使得文化交流亦極為頻繁,「台中性」未必鮮明。唯有店家,非連鎖性的獨立老店佔比十七篇,另三篇亦是非加盟體系的店家。

老台中飲食文化具南北融會特色

根據二十篇有限範圍的踏查成果,可見老台中匯聚中南部各地移民,飲食文化產生南北融會特色。

老台中城市面貌的組成要素,主要集中在幾個面向:一、以地域來說,多是中投以南、台南以北的人口遷入,展現台中作為台灣中部重要現代化都市的磁吸效應之顯著;二、以族群來說,是清國時代自中國移入的泉漳福佬人,日本時代移入的本島人與內地人,戰後移入的外省族群以及中南部受到磁吸而來的本省族群,特殊時期的美國駐軍等;三、以階級來說,勞動階層尤為大宗。凡此種種,使得老台中因應幾度族群與文化的「換血」迅速改弦易張,也因著並不排斥新舊混血,文化交流所生的街頭點心舉目可見。

如今人稱「舊城區」的老台中,其實是台灣史上相對年輕的城市,日本時代人工擘劃成形而廣納外地人口,所以海納百川、求新求變,相對沒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等老城的繼承包袱,一批又一批的移入人口逐步擴充了老台中人的味覺光譜。百年飲食薈萃,構築當代台中的嘴裡乾坤。老台中人的舌尖隨著時光疊加諸多滋味,包括東協廣場飲食文化在此遞嬗傳承,越南、泰國、印尼等東南亞繁花落地生根,半世紀以後也將是台中的街頭點心尋常風景。(本文摘錄自《開動了!老台中:歷史小說家的街頭飲食踏查》作者序。)

書名:開動了!老台中:歷史小說家的街頭飲食踏查

作者:楊双子

繪者:林凡瑜(Fanyu)

出版:玉山社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