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陳煥中)
(攝影/陳煥中)

過年

屬於田的年,若是颱風過境不登陸或沒下雨,割稻機、烘穀場以及田地狀況到位,心頭的石頭便隨著穀粒落入太空包逐漸變輕,伴隨稻草香乘風飛去。

目送稻穀離去後,一定回到田中走一走,踩在微濕軟的土,身子感覺很踏實,內心節奏變得安靜清楚。另一個直截的原因是,不需再焦慮,終於可以好好地大睡。

蘭陽地區因氣候與政策影響,水稻一年一收,對我而言,算得上是另類過年了。

農忙從驚蟄尾、春分頭插秧開始,戰戰兢兢直到立夏。大約經過三十天,水稻邁入青春期,因種植面積不大,農事可以逐漸地放鬆管理密度,每隔兩三天,一邊巡視、一邊收拾激戰後的場地即可。再過大約三十天,水稻生長期達一半,便是盛夏之始,此刻才終於放開田地,回頭調整脫序的生活。

身體短暫中場休息,心依舊繫著插秧後七十天左右已經孕穗的稻子,即將迎來抽穗期。這段時間大多落在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的梅雨季,一切根據當年氣候,可能重疊或閃過彼此。春耕螺害造成的損失可以控制,稻子抽穗是否逢遇落雨,是另一個決定產量的主要因素,這卻只是對心臟的暖身而已。

「別慌」或「放下」

(攝影/陳煥中)
(攝影/陳煥中)

春耕不論雨晴,無視預報,得空必定會下田工作。收割當天不能碰到雨,每天照三餐刷新氣象局網站,觀察宜蘭縣員山鄉一周降雨率預報,收集民間氣象公司有沒有颱風資訊。除收集資料,也須整頓田裡事,例如排掉積水,塞好進水口,保持田土硬度,割稻機才不會卡住;盡力除完雜草,割稻師傅才不會罵人;鋤短田埂草,辛苦補好的秧才容易被割掉。

羅列好工事之後,就背著烈日完成它們,一路到了完成收割前置作業,颱風季隨即接過梅雨季的棒子。

記得第一年聽到颱風消息,它還沒登陸,腦海已經回播無數次新聞報導農作物損失的畫面。尤其差不多時間插秧的農夫陸續搶割,內心就更緊迫,深怕失了判斷,促成損失。於是我每日預設可能發生的問題,追問農友前輩到底該不該搶收?得到的答案是:「別慌」或「放下」。

面對先前不久默默幫忙的天氣,現在卻反了過來,這對當時新手的我,「四字真言」只能卡在耳邊迴盪,未能登堂。種了第三年,才有點體會。每年愈靠近收割日皆如此。看天吃飯的「忐忑」兩個字深刻眼中,心頭總七上八下、不上不下、再七上八下,好像心正舉著石頭硬要發洩,過度使力,休息後,又再過度使力。

(攝影/陳煥中)
(攝影/陳煥中)

過年連讀即為:「度過穀物成熟的日子」

我更體悟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種思考是人定勝天式的,忽略了人的有限性。颱風到底來與否?只有農夫窮緊張,田裡稻子照內在生命,老早不慌不忙地成熟了。《說文》:「年,穀孰也。」「過,度也。」過年連讀即為:「度過穀物成熟的日子」,收割季其實直指本義。這樣的年在夏季,狂熱天氣使人慵懶,雖有農事紛擾,卻沒浮誇氛圍,大體上也算舒服。

屬於田的年,若是颱風過境不登陸或沒下雨,割稻機、烘穀場以及田地狀況到位,心頭的石頭便隨著穀粒落入太空包逐漸變輕,伴隨稻草香乘風飛去。目送稻穀離去後,一定回到田中走一走,踩在微濕軟的土,身子感覺很踏實,內心節奏變得安靜清楚。另一個直截的原因是,不需再焦慮,終於可以好好地大睡。

相較之下,屬於人的農曆新年落在寒冬,街頭門口,家家戶戶擺設都要盡力赤豔豔,賣場市場播放的恭喜歌曲總是刺耳洗腦。戶外人龍車潮仄逼,室內人人拷問家務事,心頭漂浮失去重力,等到開工之日,才有了重心繼續轉動日子。

年復一年,同樣是過年,一個在產地,一個在餐桌,分別為農業的起點與終點,雖然大不同,但也大有相同──就是時間到了,幾家歡樂幾家愁啊!

(攝影/陳煥中)
(攝影/陳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