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古碧玲)
(攝影/古碧玲)

漫談台灣原生茶

老茶樹若能像生命力正旺的年輕茶樹那樣新芽勃發,一定是難得好茶,但百年老樹發芽如老婦生子之不易,何況五百、八百,甚至千年古茶樹?而今雲南普洱茶動輒號稱數百、上千年,且不說多半是大量生產施肥打藥的台地茶混充,即便真是森林裡的老樹,也多半是用除草劑、生長激素養出來的經濟作物。

五月三日,我們今年(2023年)春季針對台灣原生茶的採集工作就告一個段落了。這個工作目前已持續四年,自從發現台灣北部山區有這麼一大片1985年從小林村移植,並持續育苗、栽種的台灣原生茶,在徵得茶山主人同意並協助之後,這項工作就開始了。

主持這項工作的是除了瑤族、苗族等原住民之外,最早深入雲南原始林的普洱茶採集者張弘陸先生。當年,他因撰寫《七子餅茶事典》國際版一書,詳細查考歷代典籍與官方紀錄,推測當時的古六大茶山雖已沒落,但應該還保存數量極為龐大的老茶樹。為了清楚掌握這些老茶樹的現狀,他在雲南茶山蹲點八年,踏遍古六大茶山,與各村寨的採集者建立長期而密切的關係。所以,在普洱茶還未受到普遍注意,價格極其低廉的時候,他就親自帶著助手上山採茶,並制定普洱茶從選材標準到製作工序的嚴格規範。而他的做法,當地人先是好奇、質疑到最後是爭相仿效,尤其普洱茶漸漸紅火起來,各地茶商蜂擁而至,「張先生挑過(淘汰)的茶」反而成為搶手貨。然而,普洱茶讓大家富起來了,但茶山的大環境與微環境也產生劇烈的改變;當年要長程跋涉才到得了的地方,後來即使開車到不了,摩托車也一定到得了。2015年,收拾起最後一批春茶,張弘陸就徹底離開雲南,回到台灣。

(攝影/古碧玲)
(攝影/古碧玲)

採摘春芽,就是強制扼殺植物的生命力

沉潛幾年,從雲南親自採集製作帶回的普洱茶,經過自然發酵、陳化,醇厚豐富的底蘊,越陳越好,證實八年的不辭辛勞、屢屢涉險,功不唐捐。最重要的是,確認茶生態是決定喝茶益人身心這千古定論最重要的前提。放眼逐漸被越南茶淹沒的台灣茶,他也嘗試過幫台灣老茶園重啟生機,但人心善變,他就懶了。直到北台灣這片野放的台灣原生茶出現,為了讓長時間跟他喝茶、談茶的朋友具體而微地親身體驗茶生態的真實情況,因緣俱足,這項工作計畫就開始了。但同時,他也意識到,整體生態環境的劣變,把茶視為經濟作物的普遍心態,茶山生態要能長久維持既有條件並不容易。就如同他在雲南茶山感受最深的:「必須跟時間賽跑」。

持續採集至今四年,四年的近距離觀察,茶山上每一棵茶樹的變化,我們都很清楚;哪棵樹的生命力最旺、發芽率最高;哪個區塊、甚麼風水地形的好茶最多?張先生帶領我們仔細觀察比較,每一棵茶樹邊採邊吃,我們才終於明白當年為什麼他在雲南茶山會將各村寨採集者一一造冊登錄、編碼註記。要知道,採摘春芽,就是強制扼殺植物的生命力,因此,即便在我們謹慎的限量採摘下,茶葉的產量,仍明顯逐年下降。例如今年我們所採茶菁總量為15173公克,比去年的22597公克,少了7000多公克。也就是說,整座茶山幾萬棵茶樹,我們能採到的茶菁,就只有如此。而一棵高約四、五公尺的茶樹,一年可以採到的茶菁,最多不過200公克。以茶菁與茶乾四比一來看,一棵茶樹最多可以製成茶乾50公克。而這已經是極限了。

整座茶山,能一次性採到這麼多茶菁的所謂「單株」,也寥寥可數。所以,不到茶山,聽人吹噓單株古茶樹一個茶季可製茶八斤、十斤云云,多半會信以為真。我們踏查的那片茶山,也頗有幾棵百年老茶樹,茶山主人小心翼翼呵護,再三叮嚀別採。事實上,採茶四年,百年老茶樹只今年略有些新芽,我們畢恭畢敬採了幾片茶菁細嚼,老樹新芽外觀薄弱,但能量感極強,回甘一波一波綿綿不斷。也就是說,老茶樹若能像生命力正旺的年輕茶樹那樣新芽勃發,一定是難得好茶,但百年老樹發芽如老婦生子之不易,何況五百、八百,甚至千年古茶樹?而今雲南普洱茶動輒號稱數百、上千年,且不說多半是大量生產施肥打藥的台地茶混充,即便真是森林裡的老樹,也多半是用除草劑、生長激素養出來的經濟作物。借陳玉峰先生的話——「國在山河破」,山還在、樹可能也還在,茶已非茶矣!

保持台灣原生茶獨特性,並嚴格保護茶山原生態

之所以用普洱茶的狀態對比台灣山茶,因為發展歷程相似度太高。同樣是長期淹沒在原始森林裡鮮少有人聞問的野放茶,一旦被發現,若是任由經濟作物的管理思維看待之,就只有兩種下場:其一,被當作商業炒作噱頭,以假混真;其二,原有茶樹生態慘遭蹂躪破壞。如今雲南茶山的景況已是如此,茶性相近的台灣原生茶也逐年受到青睞,如不及時規劃管理,台灣原生茶甘甜厚滑、韻清而沁的豐美內涵,很快就要消失了。

分佈在各地國有林的台灣原生茶,目前多由茶商競標爭取採摘權,雖立意良善,但末端管理仍有缺失。朋友知道我們針對台灣原生茶進行長期觀察研究,特從商家購得「台灣原生山茶」來鬥茶。不比不知道,一比,更讓人憂心。

普洱茶原本可以成為世界茶分類中的一個大類,只因主事者當時思慮不周,最後只能落入「地方農特產」之列,而與世界茶分類的話語權失之交臂。台灣原生茶如能妥善照顧其生長特性、保存其茶性特質,避免過多人為加工,嚴格監控每季採製茶量,以確保其純粹性,並以拍賣方式售出……。如此,一方面保持台灣原生茶的獨特性,建立獨立品牌,一方面嚴格保護茶山原生態,在當今以台地茶大量生產規模為主的全球茶產業,台灣原生山茶,有望成為全球茶人朝聖、仿傚的典範。

(攝影/古碧玲)
(攝影/古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