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提供/離島.出走
照片提供/離島.出走

做滬的人 用傻一輩子的勁

「很多東西等著發酵,不急於一時,像潮水一樣,有漲有退,終會形塑出理想的樣子。」離島,被如織遊客淹沒,島民學會賺取快速觀光財後,需要厚積而薄發的人文地景日益滅沒,像霞光朝陽映照下如灼灼閃耀項鍊的澎湖石滬因經濟價值不再,逐漸坍塌,老師傅凋零。這群在台灣求學的海洋青年學子被故鄉魂縈夢牽後,驀然回首,轉學回鄉,與老師傅合作,培養青年匠師,扛下整治石滬的責任,故事才剛要開始。

「哇這口石滬的滬房有水!」今天收工時師傅們看著石滬說。

才四天,滬房就做起來了。

好為我們的師傅感到驕傲,今天還跑到一旁偷偷流眼淚,看著累到沒力的師傅們,覺得自己好愧疚。

還被師傅發現笑說是在哭什麼?「沒有啦只是覺得自己沒用,只能在旁邊紀錄,都不能幫忙出力。」邊笑著一手擦著眼淚的我說。

「某啦!大家都有用,只是厲害的地方不一樣呀。」師傅回著。

愛哭還要被師傅安慰,心中默默決定,明天我要放下相機,親自搬運石頭兩趟!(說到做到)

照片提供/離島.出走
照片提供/離島.出走

生命經歷習得來的討海技能,更重要的是這份「願意」

能夠深刻的感受到今年與匠師們之間的關係變化,去年身邊只有四位匠師,今年除了多了三位匠師加入外,更多了兩位正培訓中的青年匠師。

還記得第一天修復工程進行時,看著你們一句來一句去,討論著要怎麼分配跟調整基礎(這口石滬的右滬房有兩條基礎痕跡),拿著量尺繞了好幾圈滬房,才決定要照哪條基礎痕跡做。

慢慢的開始有屬於我們的默契,每天都用著驚人的速度,超越原先設定的工程進度。

「石滬匠師」在過去不是一項職業,是生命經歷習得來的討海技能,所以很多人會認為這不是一項「專業」,但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這份「願意」。

連續四小時,大太陽底下,在不好走的潮間帶石頭路上,搬運千斤重的石頭。每天小傷不斷,被蚵殼割傷,被石頭壓到手指瘀血,是家常便飯。
而這些年過半百老師傅,他們究竟為什麼願意投入?我想以他們本身的專業,接的工程都比修復石滬輕鬆且穩定許多。

「傻了才會在做石滬。」

一直常說一句話,今天請這些師傅來,對我們來說他們不是單純只是做工的人,他們才是真正的文化傳承上的先驅,在做滬時,聽著他們分享自身與海的故事,常讓我們笑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也常在收工時,看他們還留在潮間帶上抓魚餌,準備明早要去釣魚使用、或是也被無敵夕陽海景吸引而捨不得離去,請我幫忙拍下。

這是我敬重的師傅們,可愛得要命,謙虛得不可思議,有著討海人獨有的爽朗性格。

「傻了才會在做石滬。」

聽到有人對著自己說這句話,也不是第一次了,其實心裡清楚都是出自於滿滿的關心與擔心。

最常講的是靠海靠山滋養我們長大的老一輩,再來是因為無數口石滬而牽起緣分的帥氣討海人們,次之為同為過來人的前輩們。

但持續做下去的力量也是來自於這些人,讓你們從擔心、在一旁觀望,化為支持甚至是行動。

我阿嬤-春花嬤從常唸著一個白白乾乾淨淨的小孫女整天跑去海曬得烏罵罵,變成最期待我帶回每天碰上有趣的海事和她分享,同時也和我說著她以前常去偷巡別人家石滬被滬主罵的糗事系列,原來我的厚臉皮是遺傳到我阿嬤(笑)。

平時不喜說話的得水阿公騎上三十分鐘的車程,從馬公跑到鄉下,靜靜地站在遠方看著我們修石滬(回家後我爸偷偷跟我說的),還記得小時候我們的每日對話絕不超過五句話。

照片提供/離島.出走
照片提供/離島.出走

每一口滬都有著流傳百年的故事,皆能說上好幾輩子

老一輩的討海人,從遺忘、選擇遺棄,開始願意拾起過去屬於島嶼人的海洋集體記憶,每一口滬都有著流傳百年的故事,皆能說上好幾輩子。

還擁有「填石滬」討海技能的師傅,從一開始只單純進行修復工程,慢慢主動提出培育青匠計畫,請我們幫忙設計教材、安排課程,一起在石滬領域中摸索,一同成長。

夥伴原為移居多年的島嶼後輩,去年開始跟著我們一起從修復石滬為開端,過程中發現自家原有一口石滬,慢慢從石滬身上找回自己與島的根。

還有好多好多說不完的變化⋯⋯好像漸漸印證了以前自己曾說過的一句話。

「很多東西等著發酵,不急於一時,像潮水一樣,有漲有退,終會形塑出理想的樣子。」

記得那一天收工的傍晚,師傅們陸陸續續上岸後,我留在石滬裡想拍些空景,卻聽到魚群跳躍的聲音,一時之間還覺得自己聽錯了,揉了揉眼睛睜大一看後,發現竟然有魚群在石滬外頭迴游打轉著,看著小魚群每一次跳耀的身影都能深深震撼至心裡的最深處,那樣的生命力量,好勇敢,好美。

謝謝,總是在我最需要的時候,被深深療癒了。

「如果可以,真想就這樣傻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