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烤滋味,一門火學問

炙烤不同於中式炒菜鍋、西式平底鍋的烹調手法,如何讓炙烤發揮更高層次的細膩滋味,像原味烤菇、生烤大骨肉等,利用燜燒炙烤,在低溫熟成,產生意想不到的滋味。

[dropcap]炙[/dropcap]烤的滋味?大頭菜、豆薯、洋蔥拿來烤!南瓜用慢火炙烤如何?
那悶燒雞呢?用沙拉油桶蓋住,桶外升火,讓桶內熱空氣烤熟整隻雞?
雞牛豬肉串燒的炙烤,跟甕窯雞的燜燒炙烤有何不同呢?
露營的野炊烤肉,醃製肉片烤?邊烤邊刷烤肉醬?
原住民野炊三個棍子吊著烤網,幾個乾柴樹枝慢慢煙燻考法?
那麼,港式燒烤燒雞燒鵝呢?鐵板燒呢?韓國石頭火鍋?銅鍋燒烤?美式庭園烤牛排、香腸呢?

台灣炙烤風潮多元化發展,從40年前可利亞韓式石頭火鍋,掀起一股浪潮後,近十年日式碳火燒烤隨之風行,各式肉品海鮮都上桌炙烤,衍生餐廳烤肉精緻化美食化新浪潮。今天在台灣,從夜市燒烤肉串,到各種日式、韓式餐廳的DIY炙烤,中秋節家人聚會的烤肉,甚至過年團圓也烤,顯現台灣烤肉文化的進化史觀,當燒肉氣息瀰漫時,沉思台灣燒烤文化。

從50年前,窮困年代的露營烤肉,青年學生上市場買肉跟媽媽學,用醬油糖醋蒜辣椒DIY,露營升火碳烤夾吐司;風行50年後,隨著社會富裕,燒烤文化不斷精緻發展,如今連高檔和牛都端上烤盤。

攝影\江冠明
攝影\江冠明

大概二〇〇五年,朋友送來一只龍窯爐,這是陶製碳爐,非常沉重,跟一般美式鐵製庭園瓦斯或碳火烤爐不同。烤爐沒有說明書,沒有附帶食譜,我也不知道如何運用,爐上有個溫度計,一個可以旋轉的通氣孔,爐底部有通氣孔,陶製烤爐約三、四十公斤重,裝置在可以推動的滑輪鐵架上。曾經升溫到300多度烤麵包,差點把爐燒裂開,烤過蔬菜、魚肉等食材,經過一、兩年摸索,才逐漸摸索出陶製烤爐特性。這是低溫烤爐,適合慢火低溫燻烤,跟一般日式串燒、碳烤的直火炙燒方式不同,擺碳升火方式也不同。

耐心等待和觀察變化的考驗,讓我擁有廚師獨特的敏銳度

陶爐碳火距離烤架將近三、四十公分高,燻烤熱效應是等待碳火,慢慢升溫升高整個陶爐的溫度,靠碳火的輻射熱加陶體熱效應,慢火炙烤架上的食物。琢磨四、五年,利用各種宴請朋友時機,實驗各種蔬菜魚肉等食材,炙烤原味、醃製過、不同厚度形狀的食材,從烤菇到洋蔥、整顆大頭菜、南瓜,耐心等候一小時、二小時、三小時,觀察食材與溫度的熟成變化。曾經烤過整根小羔羊腿、整顆豬腳、魚頭、牛排、羊排、整片肋排,留意觀察火候的變化和效應。

攝影\江冠明
攝影\江冠明

龍窯爐給我許多啟示,尤其是「漫滋慢味」的概念,如何運用慢火耐性等候食物出現滋味,那種耐心等待和觀察變化的考驗,讓我擁有廚師獨特的敏銳度、耐性、堅持滋味的料理風格。二〇一一年,我寫的《漫滋慢味 PASA廚房》一書中敘述各種料理創意和經驗,都跟這爐有關,也從中領悟出「原味料理」等相關一系列烹飪哲學論述,去年著手撰寫完成食譜小說《出走去流浪》,或許今年會出版。

炙烤不同於中式炒菜鍋、西式平底鍋的烹調手法,如何讓炙烤發揮更高層次的細膩滋味,像原味烤菇、生烤大骨肉等,利用燜燒炙烤,在低溫熟成,產生意想不到的滋味。龍窯爐式的低溫炙烤,有別於時下流行用電熱棒隔水低溫加熱,把食物包在塑膠袋的低溫熟成法,或俗稱「舒肥」的隔水加熱法,可以讓魚肉軟嫩可口。但用直火低溫炙烤的熟成,仍有很大的滋味差距,低溫炙烤可以將魚肉外表,烤成微焦但保持肉質的軟嫩,紅外線輻射創造更迷人的風味。

從低溫慢火炙烤,學習到不曾想像過滋味

十多年的低溫炙烤,讓我愈來愈熟練,掌控各種蔬食的火候滋味,如何烤出軟嫩清甜的洋蔥,或帶爽脆口感的洋蔥,或讓大頭菜烤過再冰涼,創造出類似水梨口感爽脆甜,卻又是不同的滋味。洋菇香菇杏苞菇烤過後,微微萎縮卻飽含水份鮮甜味;或者,進階版把烤過南瓜、地瓜拌在一起成南瓜地瓜泥,再冰過當甜點,不摻一絲糖或蜂蜜,完全靠南瓜地瓜焦糖化所產生的自然糖蜜風味。

攝影\江冠明
攝影江冠明

魚肉食材,從原味烤肋排、大骨肉、紅酒羊排、德式豬腳,到烤青醬羊排、蘋果起司明蝦、肋眼牛排、嘗試用各種原味或醃製食材,不斷研發精進食物的滋味,一直到最近的「PASA燻肉」。曾經用汽油桶燻烤過燻肉,也用過龍窯爐測試過,從豬肩夾肉、五花肉、梅花肉、腿肉去醃製,去燜烤,找出最好的肉質與醃製組合。牛肉從肋眼、梅花、嫩肩、非力、沙郎去測試,找出適合燻烤的肉質和厚度。

從低溫慢火炙烤,學習到,不曾想像過滋味,那是漫長的摸索學習。
炙烤是一門學問,如同日本烤雞大師,他們奉獻一生心力,去烤好每一根手上的串燒,如何切肉?如何串在竹籤上?如何控制碳火?如何排列移動?何時刷上醬料?何時滋味烤到恰到好處?師傅只是拿一串串肉,在火爐上移動,時而揮揮紙扇,閃燃一些火焰,看似簡單,那炙烤的奧秘,就在那一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