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鼻師的火味 

有時甚至只是,一碗鍋燒麵都能讓我聞到「年味」。就因為這樣,當年凡我遇工作不順、與同事摩擦等,我就會找理由順道到西川家小坐,其實就是想要回味一下,過年時跟著家人到到龍山寺許願時「過火」的感覺。

近年,常聽老人嘆說「:過年愈來愈沒有意思了。」大家都吃得比從前還豐盛,大年夜的團圓飯全家都到齊了,壓歲錢、連該有的敬祖儀式都有了。可惜,就是該有的「年味」沒了!

攝影\洪金珠
攝影\洪金珠

過新年的除夕,我自言自語地說:「比起兒時的過年,現在好像少了點什麼?」我家的「好鼻師」無蝶,立馬放下碗筷用左手掌遮著眉眼,學孫行者遠望前程,然後動一下猴鼻子,故做玄虛地嗅了我身上一下,然後尖聲叫說:「少了汗臭味?哦,不是,是少了火藥味啊,哈!」 台語的好鼻師,可以引伸為品味不差,尋味而來的美食家。甚至,好鼻師也可以形容該人直觀、靈感兼具,可以成為一門一派的開山鼻祖。

幽玄的空氣中 總有所熟悉的香火味氤氳

在我看來,已故台灣日治時期的文學家西川滿,才真是個不折不扣的好鼻師。因為,他在東京阿佐ヶ谷家供著台灣來的媽祖,天天燒金紙、焚香供養媽祖不說,他本人興起時,也在客人面前優雅地噗煙斗。可能因為這樣,我到他家去拜訪時,拉起厚重長窗簾的室內,在幽玄的空氣中總是有我所熟悉的香火味氤氳。

攝影\洪金珠
攝影\洪金珠

每次我去探望他時,助理小松為我端出來的茶點、咖哩飯、丼飯類等等,無論吃什麼都讓我覺得像是「回家」的安適感。有時甚至只是,一碗鍋燒麵都能讓我聞到「年味」。就因為這樣,當年凡我遇工作不順、與同事摩擦等,我就會找理由順道到西川家小坐,其實就是想要回味一下,過年時跟著家人到到龍山寺許願時「過火」的感覺。

家裡供著媽祖神像的西川滿,算是「日本天后宮會」的開山教祖,他家的廳堂正中間供著媽祖,旁邊則豎立著長子西川潤從南美帶回來的聖母瑪麗亞雕像。西川筆下的長衫的美女、嫁給台灣人的日本女子、藝妲、查某算命仙、符法師、布袋戲、媽祖出巡等等庶民生活場景,因為處處迷漫屬於台灣特有的煙霧味,所以吸引了我吧?

攝影\洪金珠
攝影\洪金珠

特別是在「青衣女鬼」短篇小說中,描寫淡水河邊以符呪加持護身,穿上青衣道袍爬上烈焰沖天「柴火架」,揮劍狂舞的女符法師美得像個瘋狂的女鬼。故事結局極度戲劇化,青衣女鬼被大火「淨化」成「天上聖母」! 被信徒讚頌為救苦救難的媽祖!這場火祭(漁民的蹦火節)背景,充滿爆竹、火把的煙哨味、還有媽祖神轎出巡的香火味。

悟空放火自救 眾部火神齊放好火

《青衣女鬼》是西川滿回到東京後,最先發表的短篇小說。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村田,後來沒有趕上最後的遣返船班,說是發願要照顧為了「淨化」他,在過火祭中奮不顧身必與火神搏鬥的女符法師碧霞。依我的解釋,村田其實就是另一個西川,另一個留在台灣跟著媽祖到處去進香的西川。六〇年代,西川為了另一個失落在台灣的自己招魂,最後乾脆把媽祖一起請進東京家裡來。

自己本身屬猴,同時有兩次翻寫過同《西遊記》的西川滿,回到日本後跟一般的灣生一樣不僅身心難安,就連生活也成為問題。寫《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放火」,成為他救贖自己的唯一辦法吧。第五十一回:「心猿空用千般計 水火無功難煉魔」說道:「在高峰上火德星君忙傳號令,教眾部火神一齊放火。這一場真個厲害,好火!」

在台灣住了大半輩子的西川,於日本戰敗的翌年五月帶著極少數現金及行李,以赤貧一身攜著妻兒及老母返回日本時,其心中當然有一把「好火」啊!而這把文學上的香火,應該是他以漢文的修養,從原作者吳承恩(《西遊記》作者)那裡借來的吧? 一生翻寫過兩次《西遊記》的西川,第一次是在一九四二年由「台灣藝術社」發行,甫上市後即洛陽紙貴創下台灣出版界的熱賣記錄。第二次是西川回日本的第四年,由「八雲書店」發行的版本,同樣在日本掀起暢銷熱潮。在日本的重版,不僅讓西川有了安家的版稅收入,其後還影響了台灣作家邱永漢、陳舜臣再度翻寫了《西遊記》。

鮭魚、鯖魚全用柴爐燻烤 形成「埋火」儀式

西川滿分別在台日兩地出版的《西遊記》,皆以上海的掃葉山房的漢文木版本為底改寫而成。而且,西川版《西遊記》強調孫行者與豬八戒同樣與「火」有緣,兩者都有個好鼻子不說,美食家反而是豬八戒。豬八戒喜歡吃的料理,竟然包括台式煎魚、炒麵、炒蝦仁,甚至台式火鍋都上陣了呢!

今年是豬年,借用《西遊記》裡豬八戒對自己的預言:「假若叫我鄉下化齌,他這西方路上,不識我是取經的和尚,只道是那山裡走出來的一個半壯不壯的健豬,夥上許多人,叉耙掃帚,把老豬圍倒,拿家去宰了,醃著過年,這個卻不就遭瘟了?」

攝影\洪金珠
攝影\洪金珠

談到豬肉,大家都想到燒.烤、炙等各式料理法,都市人想的大約只能切片放在瓦斯爐上用調味料的滷煮法。其實,今年我們在伊豆的新年,包括鮭魚、鯖魚全用柴爐燻烤而成。就連元旦早晨吃年糕用的小芋頭,也是我家好鼻師無蝶用除夕夜的殘火,小心翼翼地把連皮的小芋埋入火堆,然後把餘火灰燼覆蓋到小芋頭堆上,形成一種文學上極重要的「埋火」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