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 葉品妤
攝影 / 葉品妤

非典型花菜園

放開自己的五感體會四周脈動,拿起相機紀錄片刻的美好,桃紅色的青葙花朵、灑在邊坡的波斯菊、比滿天星還美的土人蔘粉紅小花、形態婀娜精美的蕨類幼芽、美艷動人的洛神花、躲在草葉間的螽斯、瓢蟲、草蟬、麗紋石龍子、澤蛙和黑眶蟾蜍,我滿懷歡喜地欣賞著他們的姿態,好似擁有了一大片繁花盛開,生機盎然的小森林。

攝影 / 葉品妤
攝影 / 葉品妤

[dropcap]都[/dropcap]市人愛逛街,我這個鄉下人喜歡四處逛逛鄉間鄰里的小菜園,居民種植許多供自家食用或小量販售的蔬果,面積或大或小,但種類依時節變換而各有風貌。一區區菜畦輪番播種季節作物,不同作物有不同種法,比如茄子和辣椒要立柱支撐,而蕃茄除了立架還要掛網讓枝蔓攀爬,至於苦瓜、絲瓜和百香果這類藤蔓幅員更廣的,還要做ㄇ字棚架來支撐,因此自家菜園的形態可說是各異其趣,懂得欣賞的自然能看出一些門道。

攝影 / 葉品妤
攝影 / 葉品妤

我的第一處菜園是剛搬到南澳時鄰居免費借用的,雖緊鄰河堤但是取水不易,蔓草荒蕪多年,有機質自然豐厚,在除去雜草之後,和夥伴們拿著圓鍬、鏟子,隨感覺挖出曲線走道和不規則狀的菜畦,完成後往高處鳥瞰,像是龜背紋路,也像是迷宮。

昆蟲、蝴蝶不請自來

我們在外圈種些長年生的作物,挖來幾株芭蕉苗種在角落當地界,保留邊角幾棵農民必除掉的桑樹做為乘涼、採桑果之用,附近則種了一些耐陰的香草植物和花卉,將最大一塊菜畦灑上不同花的種子等著四時欣賞。至於其他菜畦,則依照個人喜好開始實驗性質的種了一些當季作物,以不施肥不灑藥的自然農法試試看哪種作物最適合這塊土地,結果紅蘿蔔、芫荽、萵苣、韭菜,這些蟲蟲不愛吃的長得肥美燦爛,而芥菜、高麗菜、蘿蔔這類十字花科則是被蝸牛和蚊白蝶幼蟲吃個精光。

攝影 / 葉品妤
攝影 / 葉品妤

昆蟲、蝴蝶不請自來,無論是害蟲還是益蟲,在我眼裏都是可愛的小生命,有時不得不除去,便將之移到休耕的鄰田眼不見為淨。蝸牛也是厲害的角色,無論地上或樹上,所有鮮嫩的幼芽都逃不過他們機靈的眼睛,一不留神就被吃光光,而且牠們的攀爬功夫一等厲害,連長滿尖刺的刺蔥樹幹也無所畏懼,對付他們的方式就是撿起來,用棒球投手的姿態往河堤的另一邊扔過去,願牠們安全落地,另謀生路。

這片菜園不大,大約只有二百平方米,但最高紀錄,作物加上可食用的野菜高達七十幾種,有些收成好(例如樹豆、洛神花、紅蘿蔔),有些屢試屢敗(如苦瓜和高麗菜),每日晨昏在菜園工作,除草澆菜,覆土堆肥,細心呵護每一株作物,當一粒種子埋入土中,就啟動生命的周期,看著初芽撐出表土,長出子葉,只要水分足夠,土壤健康,即使沒有添加肥料,也可以將生命的能量展到極致;某些作物自己安好,長得健壯秀美,有些因先天不良或後天失調,始終瘦弱不振,等不到開花結果也只能化作春泥。看著不同植物成長的樣貌,無論收成如何,觀察的歷程著實令人著迷。

彷彿像座保護良好的小森林

植物的每一個階段各有可欣賞的面貌,例如常見的紅蘿蔔,以條狀灑種,附上一點土,很快就可看出像芫荽葉狀的羽狀複葉,等長到一指高時就可以疏苗。小苗氣味清香、口感清脆,清炒煎蛋就是一道美味小菜。待長高一些,再次疏苗,小小的紅蘿蔔和葉子整株醃漬也是風味獨具。接著枝葉繁茂時,由上俯看是一片鮮綠,趴臥觀賞則彷彿像座保護良好的小森林。直到地下根長大,拔蘿蔔的趣味便猶如抽獎活動,枝葉大的不見得就大,有時還有各種造型出土,逗趣的模樣,讓人捨不得分解下鍋。最後還會留一些開花取種,複繖型花序的小白花如一朵朵聚合的雪球,美不勝收,剪幾株插在花瓶裡,不知情的或許還以為是花店進口的名貴花材。

攝影 / 葉品妤
攝影 / 葉品妤

由於緊鄰菜園的鄰田都是休耕地,隔著水泥堤防就是雜草蔓生的溪流,四周環境自然,生態也豐富,經常會發現動物的蹤跡,好幾次騎車經過河堤時,手臂粗的過山刀(一種無毒蛇)快速地從河堤鑽入草叢,狹路相逢不免讓人嚇出一身冷汗。有次在河邊提水時還發現一隻柴板龜在水裏悠然游泳,令我喜出望外,可惜匆匆相會,未再相逢。

田間的野鳥不在話下,樹上的、河邊的、草叢中的,總有不少大小鳥兒盯著我身邊那隻調皮的小狗多多,獵犬性格的牠不時在草叢中追逐田鼠、秧雞或環頸雉,狗吠鳥叫也成了農務工作的場景配音,有點吵雜又那麼和諧有趣。若是到了整地播種期,翻耕機一來,附近田地的黑白兩道頓時齊聚一堂,白鷺鷥家族呼朋引伴,優雅漫步、伺機而動,黑衣八哥則是跳著滑稽的舞步穿梭其間,一年四時總有好戲在這片遠山近田上演,是我百看不厭的優美動畫。

菜畦花圃棚架 低碳糧食天堂

這裡的生活有工有閒,辛勤勞動除了希望有好收成,也要適時休息,把工作當遊戲,那麼花在田裏的時間和體力不是付出而是收穫,累了就坐在田邊看看四周的風景,放開自己的五感體會四周脈動,拿起相機紀錄片刻的美好,桃紅色的青葙花朵、灑在邊坡的波斯菊、比滿天星還美的土人蔘粉紅小花、形態婀娜精美的蕨類幼芽、美艷動人的洛神花、躲在草葉間的螽斯、瓢蟲、草蟬、麗紋石龍子、澤蛙和黑眶蟾蜍,我滿懷歡喜地欣賞著他們的姿態,好似擁有了一大片繁花盛開,生機盎然的小森林。
很遺憾這片菜園在兩年前因為河道整治不得不棄耕,原本可以順著斜坡溜下去就近取水的河道,在被怪手挖了數米深之後,已經無法走下去取水,只能仰賴雨水繼續照顧已經自立自強的芭蕉、檸檬和樹豆,我的小森林逐漸又恢復了原本的模樣。

攝影 / 葉品妤
攝影 / 葉品妤

慶幸的是,朋友租到一塊田區邀我相助,於是,好糧菜園便遷移到食堂後方不到一百公尺的地方,不但能就近照顧,更拉近了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這處菜園之前已耕種多年,我們保留既有的菜畦形式,另外在中間開挖圓型的花圃區,又在後方搭建棚架,種了葡萄、百香果、蝶豆花這類爬藤植物,保留可容納小團體活動的空間,其他菜畦則依據取水遠近的需要,分別種了常用的辛香料和香草植物,以及季節性的蔬菜,而原先四周已有些常年的作物—芭蕉、甘蔗、芭樂、鳳梨、刺蔥、香椿,因此除了前人種樹的成果,再加上陸續栽種的作物,目前已有超過五十幾種可食用植物,不但自己夠吃還能部分提供食堂使用,要蔥現拔,要薑現挖,要菜現摘,好糧的菜單也依據菜園作物的成長設計菜色,一步步朝向低碳飲食的理想邁進。

這非典型菜園栽種的不只是糧食,還有我精神糧食和生活夢想。

(本文轉載自《不早不晚的耕讀生活》,引言與小標為本刊所加。)


《不早不晚的耕讀生活-我在那山、那海那田的悠活筆記》

  • 作者: 葉品妤
  • 出版社:上旗文化
  • 出版日期:2019/05/10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