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爾在他家的院子裡發現一頭酣睡的熊,他從窗戶探頭大吼想要把熊嚇走,結果那頭熊轉身打了一個嗝,就掛著小熊維尼的笑容再度沉沉睡去。
一頭喝醉的熊?牠吃了從樹上掉下來多日無人撿拾已經發酵的蘋果,貪嘴的結果是攝取過量糖分,陷入酒精中毒狀態。
[dropcap]就[/dropcap]技術層面而言,還有幾天秋季才算正式結束,但我們已經領悟了大自然的樂 章。秋季尚未結束的證明是雪地依然落葉紛紛,嫣紅色的美麗落葉被隨後降下的白雪覆蓋,彷彿大理石花紋的甜點,一層白、一層紅、一層白、一層紅、一層白。
同事索爾把車鑰匙交給我們的時候說:「我在這裡過得很好,但是這裡實在太冷。冷死了!」索爾是挪威人,顯然對寒冷並不陌生,但我要跟你們說一個很特別的故事。索爾在他家的院子裡發現一頭酣睡的熊,他從窗戶探頭大吼想要把熊嚇走,結果那頭熊轉身打了一個嗝,就掛著小熊維尼的笑容再度沉沉睡去。
一頭喝醉的熊?牠吃了從樹上掉下來多日無人撿拾已經發酵的蘋果,貪嘴的結果是攝取過量糖分,陷入酒精中毒狀態。一頭熊出現在民宅院子裡,讓這一帶向來無事可做的警察精神為之一振,勤奮地從鄰近三個縣沿途鳴笛急奔而至。他們試著把熊叫醒,可惜沒有收到任何回應,在一群受到驚嚇的警犬瘋狂吠叫聲中離開,再三叮嚀屋主要小心。
新英格蘭的作家,都格外關注大自然,敏於沉思
我們住的這個藍頂之屋看起來隔絕做得很好,只有一扇窗戶得更換。每天早晨 那扇窗都被童話般的冰結晶覆蓋,是極富創意的迷你小精靈傑作,他們畫出了沙灘、礫石、蕨類、樹木、丘陵和花朵。這幅畫每天都不一樣,我持續拍照,花好幾個小時觀察它,多希望我能有設計出這些圖案的絕高天分。
書房大片玻璃窗外的月亮在風雪中慢慢爬上雲端,我看著丘陵上的樹影漸漸往 下移。書桌上一本一本排好的是我接下來準備要看的書,梭羅(我讀完輕薄的《公民不服從》之後,開始讀厚重的《湖濱散記》)、愛默生和霍桑,都是新英格蘭地區的作家,都格外關注大自然,敏於沉思,可以說是好看且可讀性高的美國版海德格。
新英格蘭地區還有其他讓人引以為傲的人物和事蹟:第一台大型電腦誕生、《小婦人》、艾姆斯錯覺小屋 (在科學博物館地下室完美原樣重現)、在華盛頓山腳下簽署的布列敦森林協定、《麥田捕手》作家沙林傑、兒童繪本作家 蘇斯博士(Dr. Seuss)、墨西哥壁畫大師何塞.克萊門特.奧羅斯科(José Clemente Orozco)的作品《美國文明史詩》。這些都是值得紀念的神奇創作,包羅萬象絕無重複,唯一的交集是它們,以及他們,都是寒冷之子。
還有一位當地名人是建築師唐.梅茨,他是綠建築先驅,設計了植栽綠屋頂跟 地下屋。他對美國住宅的描述用詞犀利,而我們住的那棟房子竟完全吻合:
由於美國人特別在意房屋正面,許多郊區住宅坐落的方位都選擇將最好的一面擺出來給大家看,對日照、視野、風向和地形學問題視而不見。似乎不管房屋朝北或朝南,建在上坡或下坡處,正立面和迎賓小花園都必須面向街道,因為如果不那麼做,就會讓人質疑屋主是否為循規蹈矩的好市民。這種將最好的一面擺在正面的結果是主入口變得可有可無。因為美國建築基因大多承襲喬治亞式風格和聯邦式風格建築,因此主要立面往往採用五分法則:兩組窗戶分列在對著客廳的中央大門兩側,但是這扇門很少使用。我們依賴汽車進出,因此住宅一側通常會跟車庫相通,大家都從車庫走後門進入室內,大多會先經過廚房,因為這樣很方便。
如遇下雨和低溫,積雪就會變成重量級殺手
我們家自然也是從車庫直接進入室內,唯一一處跟梅茨的描述不盡符合的是我 們這個房子沒有玄關,也就是為避免將泥巴帶進室內的換鞋空間,因為雪地撒了鹽的緣故,鞋子難免會踩到變得溼答答的。除此之外,這個房子跟梅茨說的如出一轍:對稱的立面,跟屋頂一樣漆成藍色,但色調更鮮豔的主入口從來不用。
比爾.拉瓦爾帶著鋸子和榔頭來,我們聽他活力充沛敲敲打打了一整天。他到 底在忙什麼?原來是替屋子前方的灌木叢做遮雪棚。
我對於人類周而復始對抗大自然這一點很著迷。除了上面描述的住宅特色外, 這裡所有房屋前面一公尺處必須要有一排灌木叢,否則就是不合格的住宅。於是我們家門前也種了黃楊木和杜鵑花。可是屋頂上的積雪不時會掉落在這些灌木叢上,如遇下雨和低溫,積雪就會變成重量級殺手,壓壞雪崩時倖免於難的枝椏。所以得用木板釘成的斜頂遮棚保護這些脆弱的植物,在初雪降臨前架起 來,入春後拆除,夏天收起來,每隔一年重新油漆一次。
我們忍不住要問:為什麼要把灌木叢種得那麼近?為什麼不選擇不怕屋頂積雪掩埋的植物,非要種無法適應當地氣候的嬌貴杜鵑花?(我不知道堆在後門的那些木板有什麼用途,拿了幾片做成一個箱子,好存放我那些寶貝枯枝,後來因為罪惡感偷偷拆了,只希望比爾不要發現。)
風不停歇,而且偶有突如其來的強陣風。一天晚上回家的時候,我們發現有一棵樹倒在車庫前方的小型籃球場上。我們覺得有兩、三棵歐洲白臘樹離房子太近,請比爾和房東對它們的健康狀況進行評估。
雪地裡的一隻大昆蟲
每天早晨套著兜帽的我們都低著頭、背過身逆風站在大馬路邊等校車。美國校 車這個制度堪稱完美,完全符合小朋友的想像:顏色鮮黃、碩大無比、轟隆作響、後輪驅動不大穩定,開車的司機是剛從某個戰場上退役的老兵。免費校車緩緩地在這個稱不上社區的社區裡轉一圈,到校前要停十多站。
幸好我們住在校車路線的後半段,儘管如此,依然得在早晨七點二十五分站在 路邊等候,不能遲到,如果司機沒看到人不會等,也不會按喇叭,直接開走。雖然暖氣開到最強,車窗永遠結了一層霜。校車暫停的時候會伸出黃黑相間的伸縮軟管,一根阻止學生從校車前方穿越馬路,另一根警告校車後面的汽車駕駛不得超車,同時還會有幾盞橘色車燈旋轉發光。我有一次因為不耐久等違反規定超過了一輛在路邊暫停的校車,司機氣壞了,一邊按喇叭一邊閃大燈,整輛校車看起來彷彿活物, 或許它真是活的,是雪地裡的一隻大昆蟲。
妮妮和亞諾琪已經可以自己沿著車道往下走,小心翼翼地過馬路,手牽著手一起等校車。在寂靜的樹林裡,大老遠就能聽見強而有力的柴油引擎逐漸靠近, 一二三。來了,來了。彷彿為了這個公共服務存在而歡唱。
(本文轉載自《絕冷一課》,小標與照片為本刊編輯所配。)
- 絕冷一課(La lezione del freddo)
- 作者:羅貝托.卡薩提( Roberto Casati)
- 譯者:倪安宇
- 出版:果力文化
-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146
【說說書】
用眼耳鼻舌肌膚去體驗四季的變化
文/古碧玲
作為副刊編輯,幾乎週週得跟隨主題經營讀書選書,儘管許多朋友常說:「幾乎已無法看書了。」我仍仰賴紙本書,去年也進入電子書世界,神遊眾書中,啜飲精神食糧,有時看得自己神哩神經地吱吱笑,有時讀得不由自主深皺雙眉。身為老派閱讀者,依然透過閱讀享受許多難以為外人道的趣味,時而被砰然一擊,時而被醍醐灌頂,時而如溽夏踏入清涼森林般的怡人。
《絕冷一課》是在打算做《大地冬色》主題,無意間發覺的新書,倪安宇的譯筆幾乎就像原作,毫不曲結聱牙:
「雪融後重新結凍再遇到下雨,積雪的形狀便千變萬化,山巒、鬆餅、糖霜、樹葉、尖塔和岩石裂縫,只是髒兮兮、油膩膩、灰撲撲的令人作嘔。…之後再度下雪,轉眼間又恢復成童話世界。不過最後結果是黑白相間的千層蛋糕,一層黑一層白一層灰,分別是沙、雪和鹽。我需要一個常用名詞表才能把寒冬的種種變化說清楚…。」
生活在終年無雪的亞熱帶地區,對於雪,滿腹浪漫思維的熱帶居民被這段吸引住,全然無法想像置身其中的刺骨凜然、寸步難行,以及雪將融不融的滿地泥濘,一不小心就狼蹌仆街。
作者羅貝托.卡薩提是哲學家,應邀赴美國擔任訪問學者,從地中海氣候舉家到暴風豪雪覆蓋的寒帶地區,走筆間思索天地人的關係,出版社如此介紹:「他記錄新罕布夏州冬日的自然景觀與日常生活點滴,也不時提出人與大自然、氣候的反思。他以科學家冷靜自持的風格作為基調…不時在歐美文化之間從容穿梭、比較,『有點像是梭羅經驗的復刻』,但『沒有《湖濱散記》那麼多愁善感』…。」
讀著《絕冷一課》電子書,聯想起因氣候異變而罷學的瑞典少女桑柏格(Greta Thunberg)才剛拿下《時代(TIME)》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卻因一張使用滿桌塑膠一次性餐具與不吃麵包邊被大肆詬病為「偽善的行銷少女」。我們在有限的毅力與耐力之下,幾乎都是脆弱而矛盾的;一方面,在各種行銷活動中,累積各色各樣環保袋;一方面,抗議PPM2.5的燃煤火力發電廠,卻在隆冬來臨時,忍不住要拿出電暖爐,搓手縮腳取暖。對抗不了軟弱的人們,仍被這段提點得心猛一驚:「寒冷是偉大的導師,但我們正在失去它,而且很可能是永遠失去。」羅貝托.卡薩提透過書寫鼓勵我們用眼耳鼻舌肌膚去體驗四季的變化,將遠比道德勸說、制定法律、重罰苛責等都來得真實,唯有自身在生活中經歷且認識了自然的點點滴滴,才懂得對自然珍而貴之。
療癒卻樸實的筆觸娓娓敘述那段在寒冬生活的一家四口與狗日常種種,私心希望他能夠成為傳世數百載的《湖濱散記》與《沙郡年紀》,在充棟書海中,推介給愛書人。在這個冬天,如果只讀一本文學書,那就是《絕冷一課》吧。
譯者簡介
倪安宇,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威尼斯大學義大利文學研究所肄業。旅居義大利威尼斯近十年,曾任威尼斯大學中文系口筆譯組、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專任講師,現專職文字工作。譯有《魔法外套》、《馬可瓦多》、《白天的貓頭鷹/一個簡單的故事》、《依隨你心》、《虛構的筆記本》、《巴黎隱士》、《在你說「喂」之前》、《跟著達爾文去旅行》、《在美洲虎太陽下》、《困難的愛故事集》、《收藏沙子的人》、《最後來的是烏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