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採集野菜的ina們,攝影 / 柯春伎

馬太鞍溼地的野菜歲月

野菜也不是隨便亂煮就保證好吃。在我們的眼裡,料理野菜有一定的先後順序與原則,像是葉菜類的野菜,不管是龍葵、野莧、木鼈子葉,清洗後得要用力搓揉使勁蹂躪一番,煮起來的野菜湯才會甘芳。

插畫:邱莉淇(柯春伎提供)
插畫:邱莉淇(柯春伎提供)

冬季清晨,山嵐飄過馬錫山,空氣沁涼乾淨,我知道這是大地的氣息,閉上眼,輕輕地把小時候的濕地想了一遍,和煦的微風、扶疏搖晃的樹影,芙登溪曾經的溪岸土溝二旁,有水柳、九芎、竹林、野薑花。蜿蜒的溪流裡有族人漁獵設置的palakaw巴拉告的魚場,孩童拿著自製的竹竿釣魚,一邊戲水一邊釣魚抓蝦蟹,青綠水嫩的豆瓣菜,就生長在乾淨的溪流邊。現在不同的是,濕地多了水泥護岸固床工治水設施,看起來安全卻阻斷了我們族人親近水的權利,底下的生物上不來,上面的老人下不去,早已超過二十年了。

想起部落種種,總給我無數深刻的感動,尤其是吃到野菜滋味時,原住民的野菜既獨特也很有個性,懂野菜的人才是貨真價實的好野人。

野菜常被誤會,乍看以為是草,其實是珍稀上品。野菜早已不是窮人吃的菜,而是高檔餐廳主廚費力蒐尋的人間美味,也是異鄉遊子的心靈羈絆,族人只要有機會返鄉回家,就一定會要來好幾碗家鄉味道的野菜湯,也才算有真正回家的感覺。

野菜有一種可以把人聚集在一起的力量

我們從小就吃野菜,清楚知道「野」是什麼樣的滋味。野菜都很獨特,養成我們靈敏的味覺與嗅覺,從小就很能習慣吃特殊口感的菜,尤其是苦味的。部落小孩都跟著大人在自然環境中學習,這樣成長的孩子,多半靈活性韌性兼具。貧困的年代裡生存不易,必須更積極學會所有技能,就算苦到皺眉的野菜也要把它吃成甜美的微笑。

野菜有種可以把人聚集在一起的力量 ,常聽見老人家們說,野菜要統統放進鍋裡煮才好吃,且要一群人一起吃才美味。

採集龍葵,攝影 / 柯春伎

老人家運用經驗智慧判斷地形高低落差引水灌溉,種野菜,在她們眼裡就是例行功課,就像吃飯睡覺般自然,一天不去菜園報到就渾身不自在,光復市場野菜攤那裏的老人們也是,每天認真開攤做生意,即使沒有客人上門,各攤各店總有各自的好友在旁支持陪伴飲小酒,熱鬧滾滾。

阿美族人善於利用採集的野菜文化優勢,販售自家低密度栽種或野外採集的野菜,供應附近有名野菜餐廳或聞香而來的饕客,賺取額外收入;光復鄉的野菜市場裡,賣菜的多半都是年過七旬甚至八十以上耆老婦女,強大地支撐野菜經濟力量,但我卻憂心這些長者生命消長與野菜文化的延續傳承。

野菜很普通,卻活得理直氣壯鏗鏘有力

野菜不全然是綠色的,橙色的野生小苦瓜,大紅色與青綠色的苦茄,金黃色麵包果實,黑色樹豆與野生木耳、草綠色山蘇嫩梢,紫色的鵲豆莢,採集不易的白色的黃藤心,還有ina自釀的乳白色香甜糯米酒,很難說明我們都吃些什麼野菜,因為依循季節不同,阿美族飲食豐富程度也不同,原住民族的民俗植物與野菜飲食文化超乎你所想像,野菜很普通,卻活得理直氣壯鏗鏘有力。

關於野菜,我們有自己的文化語言,有自己獨特的分類系統與烹煮方法,那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價值,深厚的飲食智慧意涵在其中;然而,野菜也不是隨便亂煮就保證好吃。在我們的眼裡,料理野菜有一定的先後順序與原則,像是葉菜類的野菜,不管是龍葵、野莧、木鼈子葉,清洗後非得要用力搓揉使勁蹂躪一番,煮起來的野菜湯才會甘芳。

對於葉菜類我們幾乎不使用刀子,部落婦女是直接用手搓揉擰轉就可以將菜成段,手就是最好的工具,「洗一洗轉一轉就好了啊!」ina一邊洗菜揉菜一邊叮嚀著。

柴澀、生苦、粗絲、硬脆,淡雅與清香兼具的口感

很多年前,我帶著自家農場的野菜北上販售,有攤友笑著對我說:「春伎,你怎麼帶草來賣啦!這些都是草耶,拜託!」那刻,我眼淚是往心裡流的。這幾年,努力介紹這些不被看好的野菜,除了推廣原住民文化也鼓勵消費者,還有新的蔬菜選擇,食用野菜就是其中一種方式。

只要懂得料理野菜,其營養價值不會輸給市面上的明星蔬菜。多年後偶爾逛市集,也能看見野菜出現在桌面,兜了一圈這不就是我想要的正循環嗎?讓更多人認是台灣的美好與生態文化多樣性,就算偶爾被調侃揶揄也要挺住,算是為自己為野菜爭口氣。

回想十年前因孩子健康與生涯規劃,我帶著先生的支持決然返鄉生活,部落環境、食物、運動三好,是可以安心野放養小孩的好地方;返鄉目的除了調養孩子健康體魄之外,心裡寄望的是,讓孩子沉浸在自然之中,被大山大海環抱過的孩子,身心靈肯定是最健全的,未來,他們才有耐力挺住人生風浪,才是我帶著孩子返鄉居住最大的意義。用自然用野菜養育小孩是部落的常態,我就是這樣長大的,養成味覺與生活習慣。

如果你厭倦細緻甜膩或鹹辣油膩一成不變的味覺刺激,你就應該嘗試柴澀、生苦、粗絲、硬脆,淡雅與清香的野菜口感。

在安全防護下開啟感官的另一扇門

然,面對野菜的人生課題,我告訴孩子們,會吃野菜也要認得野菜,一旦採錯或吃錯,輕則過敏,重則住院。野菜營養價值高,多半屬寒性特質,體質虛弱者須謹慎食用,過度食用將帶來反效果,不可不慎。

食野菜,前提是得要在專人專業的場域或餐廳帶著,在安全防護下,開啟感官的另一扇門。對野菜的特性敏感或因誤食受到傷害的大有人在,畢竟族群體質天生迥異,對物質反應強度也不同。

在濕地野放過的純真童年時代,攝影 / 柯春伎
在濕地野放過的純真童年時代,攝影 / 王世安

野菜總在對的季節出現。入社會受到挫折,歷經人情冷暖之後,我才開始反思,認真看待自己生命與原住民的野菜文化,那是祖先用千百年的生活智慧熬鍊累積的。時間之神不斷把你往前推進,我從生活磨難中淬煉智慧,逐漸年長後,更懂得低頭咀嚼人生真義,野菜極苦,苦的有深有淺有滋味。雖然沒在馬太鞍濕地放過牛,也沒在台糖蔗田裡砍過甘蔗,但過去的純真美麗,年幼時都親眼見識過,感謝上蒼,我的童年我野過,我是阿美好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