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 Miru

超喜歡台灣的食物書

那些餐桌上的菜,沒有任何矯飾,沒有為了採訪去搭配了色彩或是擺盤,封面上那顆滷蛋就是破了皮,不夠完美。桌面上鋪的塑料仿蕾絲圖案的桌布,或是美耐板上印了紋路的餐桌,粉紅色玫瑰花的大同瓷器餐具,都是太熟悉不過的生活物件。

[dropcap]你[/dropcap]愛台灣嗎?

也許我們都可以這樣問問身邊遇見的任何人。

我在三年前遇見左邊這本書《永遠吃不膩的台式媽媽味》時,心底湧現的是「好愛台灣啊」。但是我無法讀懂這本書的全部,因為當時這是一本日文書,一本編輯比任何中文書都濃厚道地傳達台灣家常食物的書,作者標註的是「超喜歡台灣編輯部」,真的有被打擊到了。

家常餐桌上的食物 可能消失於未來

就在去年讀到《灶邊煮語》這本書時討論到,台灣有一種食物將會在未來消失,那就是家常餐桌上的食物。這些食物太家常,以至於年輕女性不會想學,也因為太家常,餐廳也不會販售。這種容易可以吃到的家常菜色,因為太普遍而被忽略了保存的價值。而這本《永遠吃不膩的台式媽媽味》就是那種平凡到不會有人想出書的內容。

攝影 / Miru

一打開這本書,所有的畫面是很台灣的印象;街頭馬路邊的隨處風景,還有那平凡到沒有特色的家庭餐桌媽媽菜,以及做菜的諸位媽媽們,就像是鄰居走出家門上市場一般。

每一道菜,帶出一個家庭餐桌

那些餐桌上的菜,沒有任何矯飾,沒有為了採訪去搭配了色彩或是擺盤,封面上那顆滷蛋就是破了皮,不夠完美。桌面上鋪的塑料仿蕾絲圖案的桌布,或是美耐板上印了紋路的餐桌,粉紅色玫瑰花的大同瓷器餐具,都是太熟悉不過的生活物件。

三年後,這本書被翻譯成中文了。

我非常樂意地為讀者介紹這本書,但那轉折的心情是如此由日文再到熟悉的中文。

翻開這本書,每道菜都不陌生;就像進到家裡的親切場景,廚房的配置到角落細節。大甲海邊的餐桌出現的是大黃瓜魚丸湯,大甲的海邊比較鄰近苑里,而苑里是魚丸的小鎮,比起大甲鎮上,這海邊的餐桌真的比較接近苑里,而菜園望去就是一支海岸邊的風力發電機矗立著。麻油雞、豬油拌飯或是清炒四季豆,應該光是看到菜名就知道味道了。

每一道菜,帶出一個家庭餐桌;整本書時不時會冒出阿姨紫、阿姨紅,後面附記的食材介紹,如果不是在市場邊的雜貨店,應該也很難在超市看到這些醬料乾貨。

書裡的早餐店,就像走出家裡遇見的那種小店

「超喜歡台灣編輯部」除了出版這本書之外,另一本精彩的《愛上台式早餐》也同樣激起台灣真是有趣的情懷。

如果仔細想想早餐,跟日本比起來,台灣的早餐真的是多樣繽紛。

《愛上台式早餐》裡羅列的不一定是介紹名店或熱門店家,而是以編輯投宿的飯店作為起點,蒐羅周邊的早餐店。從清粥小菜、涼麵、烤土司、肉粥、豆漿、米粉湯、包子。羅列下來,台灣早餐還真是多樣性特別高。

這本書裡介紹的早餐店,就像走出家裡遇見的那種小店,早餐店的老闆們,站在店前的樣子感覺到生氣蓬勃的熱情工作態度。

翻著翻著就忍不住想去吃了。介紹的每一道早餐又特別的編輯出食譜來,照著食譜進廚房去製作似乎也是可以做得出來這些早餐店的味道。

這兩本書一樣都是記錄著在日常生活裡平凡無比的台灣食物主題,但是「超喜歡台灣」的氣氛在每一頁裡洋溢著活潑分子,從日本人的角度反而看到了台灣更真切可愛的食物模樣。

從這兩本書,一起來「超喜歡台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