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佐々木三枝子

狼其實根本是膽小鬼

[dropcap]自[/dropcap]然界的肉食動物總是帶給人們恐怖的印象,從海洋裡的大白鯊、躲在叢林底的獵豹山貓、沼澤裡的鱷魚,到草原上的獅群,這些肉食動物展現出來的力量都讓人類心生恐懼。而野狼更是把小紅帽或小羊兒從腦袋啃食掉的惡魔化身,不僅背負著各式罵名,繼而失去了牠們的棲息地和獵物,最後又因懸賞而遭驅逐。狼最後就在歐美各國與日本,銷聲匿跡了。

插畫/佐々木三枝子

內文:

  狼是猛獸嗎?是,抑或不是?哪個對呢?

  所謂「猛獸」,指的是「大型、兇猛、基本上以掠食為主的哺乳類」,在這一分類下,狼乃是獅子與老虎的同夥。說起狼,便會給人不管對手是誰,一律襲擊的兇猛印象。

  但,狼真的是和老虎、獅子一樣的嗎?

  人類,或者更精確地說西方人,長期憎恨著狼,把後者想像成荒誕的怪物並加以迫害,但真正的狼並非如此。

  在歐美,實際熟稔狼的習性的人會這樣說:

  「一般來說,狼害怕(或怯於)面對人,行動時會盡可能地避免與人接觸。」

  《西頓動物記》的作者,著名的西頓((Ernest Thompson Seton(1860-1946),英國籍博物學家,作家,活躍於美國。)就寫道:「典型的狼,是在各式各樣的野生動物中最謹慎,最細膩,最賢明,最難一睹其風采的動物。」

  在日本明治時代驅逐狼的公文書中,也載明:狼因為膽小所以懼怕人類。

  不管是美國、歐洲或者日本,形容雖不盡相同,但「膽小」這一判斷倒是無二。

  在多摩動物公園向擔任狼隻飼育員的人詢問道:「在飼育上,有沒有因為是狼所以需要特別注意的事呢?」得到的回答便是:「由於狼是膽小又神經質的動物,因此要小心不要驚嚇到牠們。」

  我有一個住在北海道的朋友,桑原康生先生,是個在日本境內除了動物園之外,唯一飼育著狼並相伴為生的人。桑原都會請造訪的人親身體驗,讓他們看看自己與狼如何互動,並開設課程,說明狼是怎麼樣的動物,在生態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等。

  飼育狼的空間,一是獸欄,另一則是整片五千坪任其悠遊的放養場。北海道有訂立狼的飼養條款。那就是到了夜晚,狼必須進入鐵製的獸欄內,而如果讓牠進入放養場,則飼主必須伴隨行動。

  由於每年都有相當多的人造訪,所以應該會習慣有陌生的人從獸欄旁經過吧,但對於狼並非這麼回事。因此桑原常會出聲提醒:「請不要驚擾到狼,靜靜地通過。」

  每當人類接近獸欄,有些狼便多少會想躲到陰影處。由於獸欄的鐵柱沒有多粗,身體自然是藏不太住,於是就會在轉頭過來偷瞄的時候,突然將半邊的臉遮起。只要有人通過獸欄,狼就會轉個頭又遮一下,轉個頭又遮一下哩。

  像這樣的習性,因為是在日本飼育,所以也許會被認為「好可愛」。但在昔日的美國,當野生的狼表現出一樣的動作時,卻引來截然不同的反應。粗莽的他們,只會感到狼是「鬼鬼祟祟躲在一角偷窺住家的卑鄙之徒」,或者「不敢正視人眼的卑鄙之徒」。

  這恐怕就是狼遭受迫害的背後成因。

然而,因為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已經將野狼再引入自然環境,觀光客已經能夠近距離觀察到許多種類的動物了

  當地的國家公園巡查員,會不斷地提醒觀光客不要太過靠近動物們。因為偶爾會發生被美洲野牛(Bison bison)追著到處跑的情形,或者是被激怒的紅鹿以角將人吊起的意外。恐怖的可不只是灰熊而已。警告標誌如此告示著:

  請不要過於靠近動物。

  請與灰熊保持九十碼,與紅鹿保持九十碼,與美洲野牛保持二十五碼的間距,此乃適當的距離。

  「那要與狼保持多遠的距離才好呢?」
  當我這樣問了巡查員時,他笑著回答說:
  「因為狼不會靠近過來,所以不要緊。」

  正如巡查員所說,完全沒有辦法接近狼。造訪黃石國家公園的人很多,而以看狼為目的前來的,都知道這件事。

  如果想要看狼,就需要準備直徑二十公分左右的大型望遠鏡。牠們就位在遙遠的彼方。

  黃石國家公園基本上視野很好,觀察起來相當容易,但在其他地區,就連已經為狼隻個體裝上發報器的研究者,也鮮少有機會直接目擊牠們的蹤影。

  某位日本研究員在波蘭追蹤了一年的狼,在那段期間目擊狼的次數,「僅僅」兩次。

  但他的指導員卻拍拍他的肩膀說:「能夠看到兩次啊,你真是幸運兒!你的上一任是位德國人,待了一年,卻連一次都沒有看到呢!」

(本文摘自《狼與森林的教科書:挽救崩毀生態系的關鍵物種》一書的第一章)

《狼與森林的教科書:挽救崩毀生態系的關鍵物種》

  • 作者: 朝倉裕
  • 譯者: 楊雨樵
  • 繪者: 佐々木三枝子
  • 出版社:貓頭鷹
  • 出版日期:2016/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