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思考離開亞馬遜前薩滿對我說的話:「不要侷限在雨林之中,打開你的心,它會帶你到更寬廣的世界。」
2019年我有幸走訪一趟厄瓜多,去看看自小便嚮往的亞馬遜雨林。在哪裡我除了見識到許許多多南美洲特別的植物與文化,也看到了很多從小熟悉的蔬果。好幾次明明身處在遙遠的異鄉,我卻產生了錯覺:彷彿回到童年在鄉下生活的優閒時光。最後,我所有的想法、記憶,對拉丁美洲的認識,終聚成《被遺忘的拉美──福爾摩沙懷舊植物誌》。
發現「陌生的城市」真的存在「熟悉的角落」
我相信很多從小喜歡大自然、熱愛生物的孩子都跟我一樣,嚮往著有一天能夠飛到亞馬遜雨林。為了這一天的來臨,我們做了很多準備,一次又一次的想像。就如同經典名曲《漂洋過海來看你》的歌詞:「為了這次相聚,我連見面時的呼吸都曾反覆練習。」出發前,「我在夜裡想了又想不肯睡去」,抵達時赫然發現「陌生的城市」真的存在「熟悉的角落」,打開我童年在路邊採芭樂、手持著整支甘蔗邊吃邊吐渣,以及期待爆米花、期待炕窯的點滴回憶。
在前往厄瓜多前,我已經出版了兩本書,並且完成第三本書一部分的文字。想當然這次的旅行勢必會成為我接下來創作的養分。於是,一路上我不斷、不斷的拍照、筆記。盡其所能把看到的一切記錄下來。即使新書的架構還不清楚,我還是不斷、不斷搖著筆桿、按下快門。恨不得把亞馬遜與安地斯山的一切打包帶走。
返台後,我在整理旅行的照片與日常工作中來回,同時將第三本書《悉達多的花園──佛系熱帶植物誌》做收尾。只是我去厄瓜多前萬萬沒想過,薩滿的文化體驗竟讓我對人類學、民族植物,乃至於宗教的起源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讓我可以用不同的視野重新看待植物與文化。非但促使我順利完成了《悉達多的花園》書中阿育吠陀的章節,也更了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對當時候環境的描述。於是,在《悉達多的花園》付梓前,我擬出了《被遺忘的拉美》第二部〈虛實中的亞馬遜──厄瓜多的薩滿文化與植物探索之旅〉的大綱,並在2020年上半年陸續完成第二部的文字。
然而,〈虛實中的亞馬遜〉總讓我若有所失,有一種想說卻沒有說完,欲盡不盡的感慨。所以我並沒有打算讓第二部直接成為一本書,即便第二部的文字與照片已經足夠成為獨立的著作。
以地理位置作為後續寫作的主軸
在個人漫長的熱帶植物尋找與考證的時光中,我一直十分在意植物的原生地。還刻意將自己蒐集的植物依地理位置來擺放,讓來自同一個區域的植物一起生活,而這些都成為我後來每一本書創作的主要架構。
還記得在第一本書《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寫作時,我就不斷思考後續該如何創作。所以當時盡可能地把所知所學的各部分都放進了第一本書之中,為日後的寫作留下了伏筆。那時候我就決定要以地理位置作為後續寫作的主軸。於是跟出版社討論新的寫作計畫時,很快就有了《悉達多的花園》與《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的概念,心裡也清楚東南亞、南亞之後,還會有美洲與非洲。只是這個大概念下要以什麼主題做連結?就如同我以美食作為東南亞與台灣的橋樑,佛教文化作為台灣與南亞的通道,那麼拉丁美洲與台灣,我究竟該開如何開啟?
每當人生卡關的時候,就會在我自己創造的小雨林裡思考,想像著自己在世界各地漫遊。讓植物世界的浩瀚,破解內心的疑惑。所以那段時間,我總是待在自己打造的小小亞馬遜,又或是一步抵達中美地峽,乃至於雙腳橫跨在安地斯山。反覆思考離開亞馬遜前薩滿對我說的話:「不要侷限在雨林之中,打開你的心,它會帶你到更寬廣的世界。」
道道地地的拉丁美洲原住民 卻是正港台灣風景
我不斷地思考,卻不斷地掉到自己的回憶裡。童年、亞馬遜之旅,乃至於研究植物與寫書的過程,如電影的快速蒙太奇。即便睡著了,我腦袋還不停的運轉,如幻似真。終於,在2020年下半年的某一天夜裡靈光乍現,《被遺忘的拉美》,書名與全書大綱突然出現。「懷舊」彷彿是蟲洞,讓我在拉美與台灣之間來回穿梭。
我振筆疾書,巴不得將我從小對這個遙遠國度所做的總總功課,都跟大家分享。很快的我完成了這本書,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像是完成了上天給我的任務,也完成了對自己的期許。
書中每一篇的植物主角都是道道地地的拉丁美洲原住民,可是故事場景裡的夜市、青草街、柑仔店、台語歌、童玩、貢桌、傳統婚禮,卻是我們大家熟悉不過的正港台灣風景。
寫作這本《被遺忘的拉美》的過程中,我找回被自己遺忘的童年回憶。可是我也希望更多人可以藉由此書想起自己的童年,認識逐漸被遺忘的植物台語名稱,被遺忘的傳統產業,還有我們台灣本身過去對植物與土地的熟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