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溝國小食農課 傳承古早種稻智慧

「阿公我來幫你送貨!」疑,誰家小孩這麼孝順?別誤會,這是宜蘭縣深溝國小的「古法種稻體驗課」,小朋友送的「貨」是一籃籃親自育出來的秧苗。昨天深溝國小35個五年級學生,化身小小農夫,跟著當地70歲老農的腳步,在學校旁種下一分多稻田,預計7月端上學校餐桌,還和宜蘭返鄉子弟合作,紀錄從農田到餐桌的點點滴滴,出版食農教育書。

深溝國小食農課,體驗古早種稻風情

10169363_818164788211101_639486381_n
赤腳踏進土裡,找回農村和歷史(攝影/林慧貞)

深溝國小推廣食農教育不遺餘力,去年幼兒園首度和當地小農合作,天天吃友善環境蔬菜,學校旁還開闢小小體驗菜園,這個學期老師想讓學生體驗種稻,隔壁地主二話不說,免費出借農地,當地小農吳佳玲和她的師父陳榮昌也大力支持,週週到校「開講」。

昨天早上,老天爺給面子出了大太陽,35名五年級學生跟著陳阿公拜過天公後,捲起褲管、捧著秧苗,七手八腳踩進田裡,「一把大概抓4、5支就好喔,不能馬虎。」陳阿公帶頭示範,不時叮嚀要「種得美美的」,但小朋友似乎玩得太開心,忘記阿公的提醒,一把就插了十幾根,不過阿公還是很肯定小朋友,黝黑的臉上露出笑容:「第一次插這樣已經很不錯了,你看他們都沒在玩,每個都好認真。」

深溝國小校長黃增川說,學校一直希望扎根土地,剛好「地利」和「人和」都有了,一定要好好種;將課程排在五年級,是因為同學年紀比較適合,配合農作時節,升上六年級後,還可以吃到自己種的米,收成後做爆米香、麻糬,傳承多元的米食文化。

為了以身作則,從沒下過田的黃增川也脫下皮鞋,插了五排秧苗,老師和小朋友馬上當起啦啦隊,在場邊熱情大喊加油;小朋友也不落人後,雖然很多人第一次碰到軟爛的泥土,遲遲不敢踏出第二步,搖搖晃晃往後退,但最後沒半個人跌倒,小朋友開心地說,泥土踩起來QQ的,感覺好好玩。

10177467_818166511544262_679510062_n
深溝國小校長黃增川希望讓孩子體會農人「粒粒皆辛苦」的含義(攝影/林慧貞)

古農具講解,傳承阿公智慧

1795593_818162388211341_174640639_n
吳佳玲和陳阿公師徒,週週都會到深溝國小開講

雖然30多個人花了一個小時才插完一分多的地,卻有個小朋友健步如飛,姿勢和速度都1百分,原來他是陳阿公的孫子,平常阿公都會特地留下一小區,讓兩個孫子比賽用手插秧、撿福壽螺,除了好玩,還肩負傳承古早農家技藝的重要任務,這次深溝國小的活動,也帶有世代交替的味道。

吳佳玲兩年多前到深溝種田,第一個師傅就是陳阿公,這次她擔任課程的台語翻譯兼助理,當阿公與小朋友的橋樑。吳佳玲說,阿公一直有很濃厚的使命感,希望傳承農村技藝,因此這次深溝國小一邀請,阿公二話不說一口答應,「阿公常說,農村小孩到都市,起步可能就輸人一截,農村小孩不能不知農村事,學會作農,未來還有一技之長。」

昨天插秧,陳阿公就拿出古董級木製「牽輪仔」,國語名為「正條密植器」,劃出棋盤般的橫直線,確保秧苗間距一致;雖然小朋友未來可能不會當農夫,但阿公依舊堅持從育苗開始教起,福壽螺一隻一隻抓;插完秧後,小朋友仿照農夫作息,在稻田旁配陽光吃「割稻飯」,仿佛回到60年代光景。

1939860_818161758211404_937778370_n
陳榮昌阿公希望能將農村文化傳承給下一代(攝影/林慧貞)

返鄉子弟紀錄出書

10174892_818163218211258_841456959_n
陳榮昌阿公希望能將農村文化傳承給下一代(攝影/林慧貞)

另一個可遇不可求的「人和」則是出版社。長期關注食農教育的上旗文化出版社老闆陳照旗,今年將公司遷回羅東老家,創立「回家生活—書食小舖」,正想再出一本食農教育書籍時,遇上深溝國小的種稻課,在農民賴青松牽線下,雙方一拍即合,上旗將會紀錄深溝國小一整年的課程,集結成書,甚至做成教案。

陳照旗的妻子、上旗文化經理張瑞美說,從未出過像深溝國小這樣觀察一整年、由在地小農和學生共同創造的食農教育書,比起短暫的觀察,這樣更能顯現出深層的文化厚度。

書中除了種稻過程,還會紀錄農村時節,例如清明節吃草仔粿、冬至搓湯圓,「放棄土地不是一天、兩天,而是一代、兩代,所以我們現在也要一點一點拿回來,」賴青松有感而發地說,這一代人已經失去太多土地,很幸運有這麼多人願意一起復興,自己只是當個節點,串起「好人與好人」。

10150675_818163584877888_915947306_n
小朋友彎腰親近土地,重溫農村文化(攝影/林慧貞)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