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石斑如何突圍?切片冷凍拓內外銷,納管黑戶杜絕「借牌」,找替代飼料降成本

去不了中國,台灣石斑還能去哪裡?6月13日起,中國暫停輸入台灣石斑魚農委會對應策略為:輔導漁民延後上市、加強電商平台促銷、加工凍儲及外銷獎勵。水產學者及養殖發展協會分析,石斑魚若想和吳郭魚、鱸魚一樣外銷到歐美,需要製成片狀或塊狀肉排才有可能;此外,現行石斑魚單價偏高,如果要賣整條的,建議漁民養得小一點,讓單尾價格更親民。

水產學者也建議漁業署化危機為轉機,趁此機會將沒有養殖登記證的養殖戶一一查訪並納管,漁民未持有養殖登記證,則養殖方式難以掌握,也較容易有風險,而已有養殖登記證的漁民也應協助輔導取得產銷履歷,如此一來,石斑魚產品在通路市場會更有競爭力。另外,長遠來看,國內應發展可替代部分魚粉的昆蟲蛋白,讓養殖成本能下降,漁民的成本壓力才能紓緩,末端售價才有機會降低。

石斑魚收成(圖片提供/陳泓彰)

未登記養殖戶多,借牌出貨風險高

中國以多次驗出禁藥為由,暫停台灣石斑魚輸入,農委會則表示國內近五年皆未曾檢出石斑魚使用禁藥。同樣的石斑,雙方說法差異之大,學者分析原因在於「未登記養殖戶」。台灣鯛協會理事長、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郭建賢表示,農委會前陣子查驗結果都合格,這並不意外,因為查驗的15家養殖場均有養殖登記證,「他們本來就是納管的,要查驗的應該是沒有登記證的」。

郭建賢說明,養殖戶要取得養殖登記證需滿足兩條件,一是水源,二是地目。有的養殖魚塭原本是農地,老一輩農戶轉行養魚,因養魚的收入比務農高,第二代、第三代接手便都養魚,不過魚塭的地目仍是農地。此外,也有的魚塭明明在海邊,卻被劃為山坡地,種種情況讓不少漁民無法取得養殖登記證,成為法規上未納管「黑戶」。

未登記養殖戶究竟有多少?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執行長侯彥隆表示,各縣市狀況不同,但屏東縣的未登記養殖戶特別多,推估約四成養殖戶都沒有養殖登記證。屏東縣林邊漁會總幹事陳忠敏也證實,「沒有養殖登記證的漁民很多」,屏東枋寮、高雄永安,甚至台南,比比皆是。

學者建議:納管未登記養殖戶、輔導取得產銷履歷

未登記養殖戶的存在也讓石斑魚出口容易出現「借牌」,侯彥隆說明,出口的石斑魚都必須要有養殖登記證,批發商會按客戶訂單出貨,倘若訂單量大、登記在案的養殖場貨量不足時,便可能向未登記養殖戶買魚湊數。郭建賢表示,未登記養殖戶銷售完全仰賴盤商,盤商則認為這些養殖戶「好講價」、利潤好,因此常將未登記養殖戶的石斑魚和有養殖登記證的貨混在一起出貨。

儘管侯彥隆再三強調:「有沒有登記執照跟魚有沒有養好是兩回事。」但他也坦言,未登記養殖戶若有用藥問題也很難抓,目前孔雀石綠能用於觀賞魚種,養殖魚塭用量大,大量購買會引起注意,但少量購買還是能買到。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沈士新則表示,未登記養殖戶飼養密度、投藥情形無從掌握,盤商混貨出訂單,這些未登記養殖戶的魚便容易檢驗不合格。

「現在正是化危機為轉機的時候」,郭建賢表示,石斑魚要有競爭力,漁業署應鼓勵未登記養殖戶納管、已登記的養殖戶取得產銷履歷。過去漁民認為有沒有產銷履歷都不影響魚價,加上漁業署的輔導措施礙於經費有限,有些補助甚至要抽籤,漁民對產銷履歷更興趣缺缺,這次農委會因中國因素而擬定對策,應趁次機會及經費來協助漁民轉型,例如:給予未登記養殖戶專案登記,或是補助已登記養殖戶去申請產銷履歷,有了產銷履歷,消費者會更有信心,後續也能查核。

冷凍石斑全魚(攝影/林怡均)

外銷歐美得走加工,需鎖定華人高消費力區域

農委會本次因應石斑受阻的對策有三:輔導漁民延後上市,提供飼料補助及低利貸款等措施,目標 1,000 公噸;加強電商平台促銷鼓勵消費者購買,增加國內需求與採購量,目標 1,600 公噸,以穩定石斑魚價格;加工凍儲及外銷獎勵措施,目標 1,000 公噸,三箭共計3600公噸。

國內大宗養殖魚種中,吳郭魚及鱸魚每年大量外銷歐美國家,石斑魚過去多以活魚形式外銷中國,是否有機會像吳郭魚及鱸魚一樣銷售到其他市場?侯彥隆說明,吳郭魚及鱸魚是普遍魚種,多數國家對這兩種魚都不陌生,但石斑魚的主要客群為亞洲人,要在歐美推廣有其困難。

除了客群不熟悉,石斑魚外銷另一大關卡為價格。沈士新表示,吳郭魚、鱸魚價格便宜,且出口多為切塊、切片等加工品形式,加工品已去除魚刺、易於食用,「石斑魚活魚料理口感特別好,做成條凍(整條冷凍),美味度大打折扣」。石斑魚是白肉,做生魚片也不適合,再者,石斑魚整尾的頭部比例高,魚肉重量頂多70%,加工品製成率、原料收購價對業者及漁民來說均不划算。

如何打開中國以外的外銷市場?郭建賢分析,台灣吳郭魚在1995年打開美國市場有時機優勢,當時美國超市架上只有鮭魚,便宜的吳郭魚有機會與之抗衡,現在石斑魚想打入歐美國家,得和各式水產品競爭,可能銷路有二:第一是全魚銷售給華人市場,第二是製作魚排或肉塊銷售給當地人。要想打開知名度,必須先針對當地客群調查,鎖定消費力較強的區域,尤其是高級餐廳會比較有機會。

石斑魚加工品美味度不比活魚,能否靠技術解決?侯彥隆表示,現在急速冷凍、超低溫冷凍技術都普遍應用在遠洋魚種如鮪魚,石斑魚也可以嘗試,只要在魚類死亡後的僵直期前快速凍存,就不會出現結晶破壞魚肉口感的問題。

單價太貴不好賣 降價兩招:養小一點、飼料成本降低

學者及養殖發展協會均認為,石斑魚此次危機出現的產銷壓力,最有可能是透過國人相挺來解決,但國人要吃石斑,價格是大問題。餐盒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阮專銘表示,團膳使用國產食材比例越來越高,近期國產魚也開始進入校園,對孩子來說,易於食用的無刺魚排最為適合,對業者來說,食材必須具備三章一Q,且價格要能負擔,「石斑魚價格高,如果農委會專案補貼價差,那團膳端來克服烹調問題一起來協助漁民度過難關。」

內外銷通路上,石斑魚難以轉銷的原因都和「價格」有關,難道真的沒辦法降價?沈士新表示,石斑魚要降價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是「養小一點」,漁民養魚已經投入成本,那單尾石斑魚養小一點便打撈上岸販售,早一點打撈也可降低石斑魚的耗損及改善健康,如此每尾石斑魚的單價會降低,對小家庭來說,購買門檻就會降低,也不會有吃不完的壓力。

另一個辦法則是「改變飼料」,沈士新說明,石斑魚養殖成本主要是飼料,佔比超過五成。現在飼料價格高漲,魚飼料中主要成份為魚粉,目前海洋大學已在五、六年前研究出以黑水虻替代20%至30%的魚粉,可以降低成本,農委會也已調整法規讓黑水虻粉可用於魚飼料,可惜的是,國內現階段沒有業者願意投入開發出「將黑水虻活體製成粉」,因此這個研究成果遲遲未應用。但國內目前生產黑水虻的業者越來越多,長遠來看,水產飼料仍需要革新。

黑水虻幼蟲(上下游資料照)

產地多轉養午魚,明年仍有產銷失衡疑慮

石斑魚因政治問題而暫停輸入,為何漁民不願意提早轉型做準備?屏東林邊區漁會總幹事陳忠敏坦言,漁民養魚也只是為了生活,多數漁民跟著家人養石斑魚和午仔魚養了一輩子,對於別的魚種或蝦子並不熟悉,「養別的魚需要不同專業,要從頭累積經驗」,萬一養不好、魚死光,漁民的飼料成本無法回收,會難以維持生計,因此多半選擇養自己熟悉的魚。

目前還未進入石斑魚的盛產期,陳忠敏表示,現在池邊價約每台斤160元,估計今年9月後,石斑魚的產量便會慢慢上揚,不過目前產地漁民對於加工或是外銷都不太有信心。外銷市場拓展部分已有鳳梨及釋迦的前車之鑑,且加工品對漁民來說幾乎沒利潤,至於農委會說要蓋冷鏈中心協助石斑魚凍存,目前枋寮的冷鏈中心才剛談妥地點,「真的要啟用也是明年的事,緩不濟急」,現在有的漁民已選擇轉養來自保,「如果養兩池,至少一池轉養」。

有轉養的漁民幾乎都選午仔魚,因為目前午仔魚銷售還算穩健。不過,午仔魚同樣銷售依賴中國,難道漁民不會擔心再度被中國暫停輸入嗎?陳忠敏表示,中國雖然都有人在養石斑魚和午仔魚,但午仔魚冬季缺口一直以來都不小,因為中國10月起就進入低溫季節,午仔魚無法養到跟台灣一樣大,至多只有台灣午仔魚一半大小,「除非又有政治因素,不然台灣的午仔魚還是有優勢」,不過,漁民轉養午魚也讓人擔心明年春節後產銷失衡。

延伸閱讀:

石斑被封殺又遇魚飼料漲價!漁民遭受雙重夾擊 飼料業者也嘆撐不住

中國突禁石斑,農委會批「無理歧視」不符國際慣例,漁民已分散風險但損失仍難估計

中國重手封殺台灣石斑!稱再度驗出禁藥,突襲暫停台灣石斑魚,漁民:損失難以想像

中國暫停台灣兩漁場石斑外銷,是個案或政治風暴前哨?產官學各有解讀

中國稱台灣石斑魚驗出禁藥,暫停兩養殖場進口,漁民驚:政治干擾輪到水產了嗎?

疫情與政治夾殺,石斑魚、午仔魚如何擺脫中國單一市場? 漁業署:已成功逆轉石斑內外銷比例

武肺衝擊》石斑魚價格大幅下跌,失去政治紅利與競爭優勢,專家:應藉危機重整產業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