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農業記者多年,「雞糞」是我認為台灣農業前三大問題之一。它涉及年產值700億養雞產業的廢棄物處理,也直指產業轉型的關鍵課題;它關乎台灣農地和環境的永續性,也點出台灣最大動物性蛋白質來源背後的危機;至於雞糞引起的作物傷害以及公共衛生、食物安全等風險,更不在話下。
採訪「雞糞」議題,也是我自1999年從事新聞工作以來最艱鉅任務之前三難。雞糞誕生於數萬隻雞隻密集飼養的養雞場,任何病毒、細菌都可能引起全場感染,為了保護飼養環境,養雞業者一向不喜陌生人進入雞舍,再加上近來的雞瘟(禽流感)、人瘟(Covid-19)猖獗,業者顧慮更多,往往反覆考慮數日仍將我們拒於門外。
山不轉路轉,起點不通我們改從終點切入。雞糞被農民施用於田地,但是究竟「有多少數量?」、「主要用在哪些作物?」、「集中在哪些區域?」等問題,都有待追查。我們從東部河床上的西瓜與山上的高麗菜產區開始,由田間往源頭追,也同時蒐集資深農民、肥料業者、各農業研究人員的經驗,再一一至農業現場比對。
為了證明生雞糞的確未經堆肥就流向田間,我們使用空拍機掌握各雞場內的曬屎狀況,也將追蹤器埋入雞糞裡,跟著線索走到雞糞的農地終點站。

至於雞糞如何離開養雞場?是被誰以什麼方式送到田裡去的?我們發現,原來是有一群沒有名字、看不到臉孔的神秘人物,他們建立養雞場與農民之間的供需網絡,以最快的速度將雞糞運抵田邊,還服務到家,幫老農代客施肥撒到好。這段跟著雞糞走的難忘旅程,我們沿路被拒絕、被白眼、被酸被罵、被掛電話、被懷疑是檢舉達人,已成採訪的日常。
阿智哥是一位擁有乙級廢棄物處理證照的「鏟屎官」,他的合法身分使他較願意對媒體侃侃而談。有他指點迷津,我們才得以走進廣大的雞糞地下世界。在糞味薰天、糞高如山的環境裡,我們不只親身感受到清運業者、清理工人的處境,也聽到業者想進一步申請證照、設置堆肥場的轉型之夢。這群不被社會看見的人們,長年從事最卑微的工作,在困境中掙扎,他們只希望自己的行業有朝一日能受人尊重,不用再遮掩迴避。
從南到北、由東而西,採訪小組在三個月內跑了5500公里,時常清晨就在田間守候,日落西山還留在養雞場外踏查,也曾於凌晨三點跟著清運業者在高速公路奔馳,我們跟蒼蠅一樣,緊緊黏著雞大便不放。
某些調查工作驚險(嚇)萬分,尤其是投擲追蹤器到糞堆時,深怕被發現追罵,心臟好似含在嘴巴快要跳出來。至於把手伸入雞糞挖糞樣,濕冷軟爛的觸感,只能用內心無聲的吶喊來平衡當下的驚恐。採訪時車內前座、後座盡是糞味,直到進入寫作期坐在電腦前,只要腦中浮現雞糞畫面,喉嚨深部都會有一股辛臭感在翻騰⋯⋯
雞糞以其味道與外觀,被社會定下汙名,大多數人早已忘記(或也許不知道),雞糞其實是早期台灣農村運作的重要生態循環。透過長期醱酵腐熟與翻堆,雞糞可以成為回歸農地種植作物的「自然肥」。我們不禁想問,養雞產業日益擴大的今日,台灣有能力讓雞糞重新回到「自然肥」的角色,繼續貢獻這片土地嗎?

有機質肥料有改善土壤之效,雞糞若順利成為有機質肥料的原料,不只可以解決養雞產業的廢棄物問題,也可以在國際原物料價格節節上升的此時,適時挹注農業生產所需的資材。可是政府擘劃的理想與現實差距甚大,不僅送雞糞到堆肥場所付的處理費把雞農壓得喘不過氣來,堆肥場以雞糞製作有機質肥料的產線成本過高,市場又還不夠大。
最麻煩的是,使用雞糞施肥的農民甘冒違法和損害作物、土壤的風險,仍然繼續使用生雞糞,不願意買有機質肥料。因此,雞糞難以從廢棄物變成黃金,只能繼續躑躅在「沒有處理就直接下田」的那一條路。
政府的管理監督足夠嗎?法規工具完整嗎?我們梳理雞糞在法規上的定位:政府在2002年頒布《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確立雞糞是廢棄物,但只要透過再利用的方式就能成為資源。可是農政單位卻對隨處曬屎、生雞糞直接下田的常態視而不見,放任養雞業者、清運業者、堆肥業者和農民聯手打造的雞糞處理程序毀壞國土、影響環安和食安,也任由這群人自生自滅。
採訪的目的,不外乎是尋找解方,我們看見肥料業者的無奈,也看見農委會欠缺反省能力,僅僅期待環保單位強力稽查;各地環保局無能為力,反過來又希望農政單位從輔導養雞業者的源頭開始管制。雞糞業務涉及的兩大政府部門把球丟來丟去,雞糞何時得見光明?
調查終於完成,回想與雞糞相處的這段期間,我們更加確定,必須向大眾並陳雞糞帶給世界的美醜、好壞,絕望與希望,因為雞糞是伴隨著雞蛋與雞肉不可分割的產物,也是台灣邁向文明社會必須面對的真相。
李慧宜 林怡均
延伸聆聽:
EP50:雞糞阿姨和雞糞小姐的奇幻大調查(上集)──小心黃金炸彈!百萬噸生雞糞入農田
EP51:雞糞阿姨和雞糞小姐的奇幻大調查(下集)──空拍曬屎場大觀!追蹤「發糞圖強」之路
看到這篇專題的出現,一字一句看完了,非常感動,辛苦了!走訪的這些路程想必非常艱困!
現今的農業環境需要更多的討論和激盪,哪怕是星星之火,也才能有燎原的機會,更才有浴火重生的可能!
感謝鼓勵,一起繼續走。
非常感謝您們辛苦的挖掘真相,深入的探討一個被社會忽視的議題。
請問關於雞食用的微量金屬元素,若是符合法規,為何仍然能夠造成雞糞的殘留金屬的嚴重污染?
對於我們日常食用的雞蛋,不會有金屬超標的問題嗎?
河川地,例如蘭陽溪河床,大量種植蔬菜與西瓜,可能造成了地表水與地下水的污染,不了解為何經濟部河川局要放租河川地,也不知道農委會與環保署在這件事上下了什麼功夫?相信這種河川耕種問題,蘭陽溪應該不是孤例。
第三篇新聞有提到,我節錄下來給您參考:
家畜衛生試驗所資料顯示,雞隻的生殖、骨骼和蛋殼形成需要鋅,銅則能協助雞的身體造血。因此,飼料廠會在製程「適量」添加,添加量雖符合法規,但通常會比雞隻需求量多一點。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特聘教授李滋泰則解釋,銅、鋅是雞隻成長必需的微量元素,不過飼料中添加的量,「雞隻無法完全吸收會代謝出來,因此生雞糞會含銅、鋅」,銅鋅是無機物、不會消失,如果養雞場半年、一年才清一次雞糞,那超標的機率就很高。
感謝慧宜的報導,朋友臉書轉發看完很感動。想謝謝你,但你的臉書沒有開放非朋友留言,還好上下游這邊可以留言,我還是能傳達感謝🙏
謝謝大家的鼓勵。我都收到了!大家一起繼續懷抱希望、各盡本分。
看了1個多小時的文章
氣憤官僚
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卻製造更多問題
希望政府能回應產業界對政策的期待,非常感謝您細細看完報導,謝謝!感動!
之前看過一間天地泰公司有3小時快速發酵熟成製成,這類問題不知道能不能依靠它們的技術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