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梁虹瑩
攝影/梁虹瑩

美麗的死亡

「所以你的意思是說……我現在看到的這些美景,都源自於樹木的屍體?」「是啊!當然。」我當下驚詫不已,我只想過這些是美景,但我沒想過這些美景,竟源於「死亡」。(本文為建蓁自然環境文學營入選佳作)

我討厭死亡,害怕屍體。

第一次看到的屍體是爺爺的。爺爺是車禍死亡,前幾天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瞬間就躺在棺材裡,蒼白而淒涼。爺爺是在高速撞擊之下落地,聽說死狀沒有很好,花了一些時間修復他的容貌。最後我們看到他時已經不可怕了,但我卻感覺不到爺爺面容的安詳,冰冷的死亡從棺材裡透出,我不覺得那是爺爺,那只是一個屍體。這是我對屍體的第一印象。

翻轉腐朽、冰冷、破敗,令人恐懼的印象

再後來是我養的小倉鼠。養了一年多,也不能說沒感情,可當我發現牠死亡的那一刻,我嚇到彷彿不曾認識牠,絲毫不敢接近。我請一個朋友來幫我處理,但朋友處理的過程我都閃得遠遠的,朋友看著我說:「你很誇張耶!那不是你的老鼠嗎?」沒錯,但對我而言,當牠失去生命時,牠只是一個讓人害怕的,陌生的屍體。

這是我對死亡、對屍體的感受,腐朽、冰冷、破敗,令人恐懼。這樣的印象,直到遇到「他們」之後,才產生翻轉。

(攝影/梁虹瑩)

今年和家人去了太平山,我們帶著孩子坐蹦蹦車到茂興車站,車站四周圍的步道並不長,我們從下環線走到上環線,途中,一些特殊的景觀吸引著我。

遍佈綠色苔蘚、植物小苗的神秘樹洞。

那樹洞整體來說就是一個奇特的天然造景,彷彿大自然巧手之下一個一個木雕品,其上用綠色植物塗抹過,苔蘚如綠色絨毯,植物小苗狀似羽毛。其中又不全然覆蓋,有些枯樹幹裸露出來,細看竟像一片山壁,搖曳其中的小苗如樹木,倘若我們把自己縮小,那這些凋敝中的樹根、樹幹,就如一片山林。我想像著大俠在這片雲霧環繞的奇山美景中穿越,這一個個殘根、樹洞,帶我進入另一個世界。

小樹依賴兩棵大樹殘存的樹根長出來

有些樹洞很神奇,整片穿透過去,在那個樹洞之下,我成為桃花源裡的漁人,覺得穿過這個樹洞可能會進到另一片美麗的世外桃源。還有些樹洞形狀像山,其中植物根系盤根錯節,纏繞在樹洞各處,我又彷彿來到《西遊記》的盤絲洞,裡頭住著正在睡覺的蜘蛛精,會在入夜之後出來攝人心魂。還有一片園地,兩棵腐朽的大樹樹根躺在原地,四周圍佈滿綠色青苔,還有許多不知名的花草,看起來就像一片小精靈的天堂,而我深信,那裡頭應該住著各種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小精靈。

我著迷地拍著這些似乎在其他地方很少見的奇異景象,落後家人許多。而後我追上老公,把自己拍著照片給他看,我問他說:「這些是什麼?為何會有這麼美麗的樹洞?」

老公說:「嗯,這應該就是所謂的『二代木景觀』。有些樹木的種子常常落在母樹倒塌的屍體上,吸收母樹的養分成長,這就是所謂的『二代木』。因為這裡是雲霧帶,地處潮濕,種子直接掉落到潮濕的地上,可能不易生長,所以許多種子便會發芽在母樹上,隨著二代木長大,他們的根系會緊緊包圍著母樹,可是母樹會逐漸衰敗、腐蝕,所以這些二代木的根部反而會形成一個大洞,就變成了你看到這些形狀怪異卻美麗的樹洞。這是檜木很重要的繁衍方式,這一帶是檜木林,所以你看到這樣的景觀就特別多。」

「你看,像這個,」老公指著我覺得是「精靈園地」的那張照片,「這兩個應該就是死掉大樹殘存的樹根,你看旁邊這些小樹,應該就是依賴這兩棵樹長出來的小樹,才會這樣環繞在他們四周圍。」

在樹木的世界裡,「死亡」常能孕育更多生命

「那這個呢?」我指著一個枯朽的大樹洞,因為樹洞很大,比我家孩子的身高還高,我和孩子就輪流走進樹洞裡看。進樹洞,樹幹中空,往天際延伸成一片斑駁神秘的壁垣,從哪個角度拍都是自然的藝術品,帶著些微腐朽,卻仍感覺到這個枯木永恆不朽的生命。

「這個啊,這個應該也是類似的狀況。你看上面樹幹斷裂的樣子,遭雷擊死亡的可能性不低,而這個樹洞之所以長這麼高,是因為這很有可能原來是兩棵不同樹木,生長在同一棵母樹上,接著在往上生長的過程中,兩棵樹合抱在一起,才變成這麼大一個樹洞。然後這棵樹後來又死亡,才變成你看到的現在這樣。」

「所以你的意思是說……我現在看到的這些美景,都源自於樹木的屍體?」「是啊!當然。」我當下驚詫不已,我只想過這些是美景,但我沒想過這些美景,竟源於「死亡」。

老公又說:「在樹木的世界裡,『死亡』常常能孕育更多生命,或者讓其他生命能活得更好。除了你看到的這些例子外,我們去砍伐樹木也是一樣的道理。例如說:許多人造林如果沒有經過一定的『疏伐』,那樹木與樹木之間就會長得太密,其結果就是可能會因此遮蔽陽光,造成下方植物難以生長,造成林相太單一。但其實健康的林相應該是要各種不同的植物分別生長於上中下層,這種混合林相才是較為健康的林相。除此之外,這些樹木也可能因為彼此競爭太激烈,最終大家都長不好。此時,適度的『疏伐』就很重要了。」

(攝影/梁虹瑩)

這些樹木究竟是死亡,還是永生?

「『疏伐』是什麼意思?」我問。

「『疏伐』是指林務局裡的人,或者林農們(以管理、照護樹木為生的人,可稱之為『林農』)會在一片純林中測量適當的樹木生長距離,然後選擇其中一些生長不良的樹砍掉,讓生長較好的樹木繼續生長。當一些樹被砍掉之後,陽光會比較充分照入林間,除了可以讓其他同樣樹種更好地生長之外,也可以讓底層的植披開始生長,變成混合林相,所以『疏伐』對人造林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當然,天然原始林的大多是健康的混合林相,但隨著人類的砍伐加劇,破壞了許多天然林相,那麼在把樹木種回去的過程裡,如何適當管理,也就變成十分重要的事。」

「再者,」老公又說,「這些砍下來的樹木也有其他作用,像台灣前幾年在解除禁伐令之後,開始進行一些經濟林的疏伐,而這些被砍下來的柳杉、台灣杉等,就可以提供在地木材、木工產業使用,我們就可以減少跟國外進口木材的機會。這樣在地供應材料的方式不但比較環保,而且使用木材協助我們的生活,不管是傢俱、生活用品,甚至木屋,都可以達到『固碳』效果,這樣就是自然融環保於生活中。如此一來,不也算是這些樹木們透過他們的『死亡』,為其他生命創造更好的生活嗎?」

聽到這裡,我不由對這些安靜生長的樹木們,生起由衷的敬佩之情。他們就這樣默默生長,默默死亡,然而無論生與死,都為這塊土地貢獻著一己之力。在他們「死亡」後,他們的屍體依舊安靜地存在著,提供其他生命、甚至我的生活富饒的養分,讓我體會天地自然的靜與美。這麼說來,這些樹木究竟是死亡,還是永生?一時之間,我竟也搞不清。

只知道,他們讓我學會了,原來死亡,也可以很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