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貓頭鷹會以自己的方式對環境做出反應。有些貓頭鷹對溫溼度較敏感,還有一些則受月相與明亮度影響。
當我聽到貓頭鷹的啼叫聲,就知道今夜適合散步。蝙蝠常會幫忙證實這個決定是對的。蝙蝠在乾燥、溫暖的環境裡更為活躍,因為牠們能尋覓到更多昆蟲飽餐一頓。
天氣諺語裡,驢在壞天氣來襲前會鳴叫,在某些時候這還真的管用。任何會發出聲音的動物有時能帶給我們天氣驟變的警告。說到與聲音有關的天氣跡象,鳥是最值得信賴的野生動物。波札那共和國(Botswana)相信植物能提供天氣線索,且更肯定動物的聲音也能發揮相同作用。百分之八十二的農夫同意:「我們能透過鳥鳴與某些昆蟲的聲音判斷是否要下雨了。」
鳥飛得愈高,風雨襲來的機會更高
我們發現全世界的鄉間聚落都有類似的傾向。巴布亞紐幾內亞有種食蜜鳥,會在下雨前大聲啼叫。蒼頭燕雀(chaffinch)有個著名技能——喚雨(rain call),通常寫作「huit」,名稱源自於蒼頭燕雀總在下雨前啼叫。任何找得到蒼頭燕雀的地方都能聽到喚雨聲,令人吃驚的是,它還有地方口音之別。但關鍵點不在個別動物的叫聲,音景(soundscape)的變化更值得我們關注。我們會在最後一章解說這個概念。
鳥兒幫助我們拼湊碎片。李.賽門(Simon Lee)是一位天氣研究學家,他曾告訴我他會觀察赤鳶(red kite)。赤鳶是一種猛禽,會翱翔、盤旋在上升熱氣流之上。他明白鳥飛得愈高,上升熱氣流愈強。高處飛翔的鳥代表大氣相當不穩定。
賽門運用鳥兒飛行的高度作為天氣預報:鳥飛得愈高,風雨襲來的機會更高。二○○五年,他在約克郡看到鳥飛行的高度異常的高,不久後當地受到了強烈風暴的侵襲,毀滅性的洪水迅速沒過整個區域。
天氣晴朗或空氣乾燥的時候,樹林裡的鳥傾向在較低空的地方覓食;天氣變差時則會飛越樹枝。好天氣時,棲鳥在戶外待較久,會晚些回到棲息地。兩種行為都被動反應了天氣,但鳥不會幫我們預報,牠們是拼圖遊戲的一塊碎片。
在我的個人筆記裡,我記述狐狸、獾等動物在黃昏時更活躍,這與鳥棲息時的啼聲與當下、近期的天氣密切相關。萬里無雲且炎熱的日子裡,鳥叫聲聽起來比牠們的實際位置還要遠。
住在城市的鳥也向著風來處棲息
鳥向我們述說風在牠們飛行、棲息於樹,甚至是睡覺時的動態。鳥兒滑翔天際是空中最常見的景色之一。但氣流紊亂時,鳥兒也難以滑翔。一隻鳥滑翔了很長一段距離,是空氣穩定的象徵,因此晴空下較常見到滑翔的鳥。
像雉雞(pheasant)這類林地鳥,會面向風休憩。誠如十七章所述,住在城市的鳥也向著風來處棲息。而赤隼(kestrel)等盤旋於天際的鳥也會面向風,才能將位置固定在其中一點,朝其他方向飛繞的話,會被風吹走。這類盤旋,所說的是非常慢速的迎風飛行。這也是我坐在車上時最喜歡的測風法;窩在金屬箱子內的長途旅程,能看見一個風向儀(即鳥類)靠近高速公路盤旋,多麼令人滿足。
鳥兒盤旋裡有一種特別的例子,可以幫助我們找出陸地的位置。無論鳥飛行得多麼優雅,終究無法違抗地心引力。若想向上爬升,鳥兒得拍打翅膀,或乘坐上升熱氣流的順風車。我們談過鳥繞著上升熱氣流盤旋,但牠們發現另一種上升氣流也有所幫助。當風碰上陡峭的地面時會被迫抬升,變成渦流或山岳波的一部分。鳥兒很善於利用這個免費資源,這就是你常會看到牠們依著懸崖邊緣或其上方盤旋的原因。
鳥在天氣晴朗時「似乎」更加聒噪
在我們理解這個效應之後,就能在較大的尺度裡看到它。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盛行風碰到山後向上吹,遷徙的老鷹跟隨這道上升氣流。而我曾在樹籬上方看到類似的現象,鳥沒有拍動翅膀,在天空盤旋了幾秒鐘。每一個例子裡都顯示,風碰上了動物下方的陡峭處。我猜這種效應跟理查.傑富瑞(Richard Jefferies)寫下這段文字時所暗指的相同:「想得愈多,就愈相信空氣浮力遠比科學證實得還要多。」
許多鳥在逆著強風飛行時會貼著地面飛,利用地面較低的風速。我經常看到諸如烏鴉、海鷗、鴿子等鳥類試圖逆風飛行,牠們會倏然低空掠過田野;反向迴轉時,會騰空飛得更高。偶爾也能在鳥兒單趟的盤旋中看到這個現象。海鷗或兇猛的鳥在覓食時,會畫一個拉長的橢圓形飛越附近的田野,就像操場跑道。當風勢較強,鳥兒會在上風處低飛,到了下風處則飛得更高一些。
鳥兒會做日光浴來暖和身體。如果牠們在陽光沐浴的地點起飛,很可能是為了飛往另一個風光明媚的地方。當牠們覺得太熱,會飛到陰影下涼快,即便只是從一棵樹的向陽面移動到背光處。在那之前,你可能會發現一隻鳥兒(如寒鴉)張著喙,熱到喘氣的模樣。
棲息在我家鄉樹林中的灰林鴞(tawnyowls),在天氣晴朗時「似乎」更加聒噪。「似乎」是關鍵詞,當你以為好天氣動物的聲音會更加清晰時,應該反問自己,真的是灰林鴞變得更吵鬧了嗎?還是穩定的天氣讓樹林更為寧靜,放大了鳥鳴聲?
貓頭鷹大叫是天氣改變的預兆
該領域起步不久的科學研究指出,每一種貓頭鷹會以自己的方式對環境做出反應。有些貓頭鷹對溫溼度較敏感,還有一些則受月相與明亮度影響。十七世紀,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Bacon)曾寫道:「古人認為,貓頭鷹大叫是天氣改變的預兆,環境從晴朗轉變到潮溼,或從潮溼轉至晴朗。但是,當一隻貓頭鷹自在啼叫,聲音清晰無比,大致上會是好天氣,冬季尤是。」當我聽到貓頭鷹的啼叫聲,就知道今夜適合散步。蝙蝠常會幫忙證實這個決定是對的。蝙蝠在乾燥、溫暖的環境裡更為活躍,因為牠們能尋覓到更多昆蟲飽餐一頓。
我最近熱衷在一項有趣的活動,就是去記下散步途中看見的啄木鳥洞位於何方。這些洞大多由大斑啄木鳥(great spotted woodpecker)製造,而牠似乎偏好樹的東北邊。這並不是硬性的規則(有一個離我不到一百公尺的洞就在西南方),卻能在觀察許多洞時幫上忙。啄木鳥很重視通風與溫暖,陽光與風都很重要,但決定性的要素是樹枝的角度。啄木鳥不會任憑每次暴雨後都有洪水灌入牠們的洞裡。有一說是當盛行風使樹向東北邊彎曲,樹枝的垂懸角度剛好能讓啄木鳥的家維持乾燥。(本文轉載自《解讀身邊的天氣密碼》,小標與插圖之一為本刊編輯。)
《解讀身邊的天氣密碼:讀懂隱藏在雲朵、微風、山丘、街道、動植物及露水裡的天氣跡象 》
原文書名:The Secret World of Weather
作者:崔斯坦.古力(Tristan Gooley)
譯者:黃靚嫻
出版:晨星出版
出版日期:西元2022年10月15日
【說說書】探究一個未經研究、卻令人驚嘆的領域:微氣候
「這是一本非正統的天氣書。我的調查迴避了螢幕上的圖表,取而代之的是將重點放在當我們繞著一棵樹走,或是走在街上時所發現的線索,以及這些線索如何告訴我們關於現在、過去與未來的天氣。這個方式會帶領我們深入探究一個未經研究、卻令人驚嘆的領域:微氣候。是時候讓我們為微小的本地觀測歡欣鼓舞,並且頌讚那些鮮少有人注意到的天氣跡象。它們無所不在,在天空、在我們所見的景致裡,等待著我們發現。很多都在觸手可及的距離裡。」作者崔斯坦•古力如此定義自己的書。
以自然導航見長,風靡紐約時報的暢銷作家,將為你拉開大自然偵探舞台的序幕,讓我們一同跟隨崔斯坦‧古力的腳步,保持對周遭環境的靈敏性,「破解」氣候的謎題,理解天空變化無常的原由,還能預判未來是晴是雨,一同踏入你未曾察覺、天氣的神奇祕境。
作者崔斯坦.古力巧妙地將日常生活轉化成一齣舞台,豐富多樣的自然元素就是劇中主角,風、雨、雲、霧等角色都擁有自己的劇本,劇情脈脈相連。今天的雲是什麼模樣?颳強風還是微風輕拂?這些日常中隨處能觀察到的跡象都是主要角色向觀眾講述的台詞,幫助我們預先理解接下來的情節發展。
大自然之所以奧妙,正因為我們與他一同生活,卻讀不懂他的個性、摸不透他的行動,時常在興高采烈之時「被澆了一桶冷水」。我們日復一日對他投以千百個疑問,諸如:
- 上午出門該穿防水靴還是布鞋?
- 在海岸開車會不會被大霧模糊去路?
- 走進樹林後怎麼辨別方位?
- 一片雲吹來,是好天氣還是壞天氣的報馬仔?
與其等待往頭上傾倒而下的暴雨來告訴你答案,不妨透過崔斯坦.古力深入淺出的解說預判大自然的喜怒哀樂。從一朵雲的出生到消散都有跡可循,霧的行程也有固定的邏輯,甚至連蘋果會一邊紅一邊青都有其箇中道理。
更有趣的是,透過風或城市中的街道,你會在所走的每一步中發現明顯不同的微氣候。在一棵樹的另一側,甚至是一片草葉下,都可以找到獨特的天氣線索。一旦你學會解讀雲、微風、陽光、植物和雨滴裡的天氣訊息,就可以把手機裡的天氣預報程式刪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