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提供/Wendy
照片提供/Wendy

什麼都沒有的旦糕

炙燒也好、汆燙也行,將當季食材以派皮做畫布,呈現多彩繽紛的蔬果世界。搭配非基改的豆腐內餡,和新鮮烘焙的燕麥派皮,捨棄了奶油,味蕾卻令人驚喜地感到滿足…

[dropcap]從[/dropcap]小到大,生日總少不了這一味。

黑森林、芋香布丁到綜合水果,餐桌上的happy ending,往往由奶油蛋糕獨挑大梁。甜膩的罐頭水蜜桃,厚白的鮮奶油擠花,以前我總是挑剔,刮掉奶油之餘還嚷嚷著要最小塊的就好,但現在回頭想想,那似乎是全家人最靠近的時刻。

照片提供/Wendy
照片提供/Wendy

無蛋無奶,怎麼做甜點?

聽說是已逝爺爺的堅持,給兒孫過生日,一定要訂個蛋糕才夠喜氣,就這麼約定成俗地,成了我們家的固定儀式。無論老小,中式西式,凡有節慶的日子裡,一顆碩大又豪華的十吋蛋糕,成了最甜蜜的約定。

然而,傳統蛋糕的主角地位,隨著近年來食安問題相繼爆發,似乎漸漸受到威脅。許多強調零反式脂肪、雞蛋無抗生素殘留的品項紛紛出爐,其中更為明顯的,應屬於純素甜點──這股新興的西點烘焙技藝。

無蛋無奶,怎麼做甜點?這是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接著便是,沒有蛋奶,點心還會好吃嗎?

工作室第一個轉作純素的口味,是法式鹹派。跨出舒適圈,挑戰不使用雞蛋和乳製品來製作,一開始其實是有恐懼的,就像台式熱炒沒有蔥蒜、法國菜少了奶油,總讓人擔心做不出一樣美味、甚至是更美味的料理。

照片提供/Wendy
照片提供/Wendy

一定要好食材,才能有好的呈現。無論是傳統西點還是無蛋奶糕點,食材永遠都是餐盤上的主角,遠超過了餐點本身。這也正是純素甜點的核心價值──對地球與人類友善、讓美味更直接簡單。不諱言地,部份西式純素甜點的製作,大量仰賴了食物處理機和高速果汁機,裸食甜點更是沒有蔬果烘乾機就幾乎無法成立。這也讓我產生矛盾,上述器材通通買齊,還真是所費不貲,對一般人來說,或許是種隔閡,畢竟那和大眾所熟悉的,只用打蛋器和小烤箱就可以完成的家常甜點,似乎還有一大段距離。

鹹派是跨過的第一個純素考驗

但換個角度思考同一個議題,使用器材也未嘗不是件好事。蔬食大廚艾咪.卓別林曾在著作《自然好食小廚房》裡,這樣描述他所熱愛製作的純素甜點:

「其實,我一直覺得素食烘焙比加入動物性產品烘焙更容易;因為不須先烘烤派皮(盲烤),製作素食蛋糕時,也不必小心奶油和糖的溫度;更不用擔心派皮會破掉。製作時,還可隨時品嘗半成品,提前察看餡料味道是否足夠。」

攪打、塑形、撒上新鮮配料……如果製作純素點心,能讓原本忙亂的週間廚房更從容地準備餐後甜點,何樂而不為呢?

照片提供/Wendy
照片提供/Wendy

炙燒也好、汆燙也行,將當季食材以派皮做畫布,呈現多彩繽紛的蔬果世界。搭配非基改的豆腐內餡,和新鮮烘焙的燕麥派皮,捨棄了奶油,味蕾卻令人驚喜地感到滿足,一不小心就多吃了好幾口。

鹹派是我們跨過的第一個純素考驗,克服心中恐懼,也說服了家人和饕客的胃口。自此之後,便多了許多新角色,在家中飯後的桌上,輪番登場。綿綿的香蕉鬆糕、老少咸宜的地瓜派,還有慕斯口感的純素檸檬塔。

照片提供/Wendy
照片提供/Wendy

眾人圍繞著餐桌,熄燈、關掉電視,唱了中英兩輪的生日快樂歌後,吹一口蠟燭,歡聲鼓舞,合影留念。

純素,沒有什麼特別的,真正的風味,來自滿滿的心意。(本文摘自《原味・每一天:自然純蔬料理的簡單日常》)


《原味,每一天:自然純蔬餐桌的簡單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