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 沈倩如

如何拍一碗暖心湯?

[wpbb post:terms_list taxonomy='category' separator=', ']

導言:

在食物攝影蔚為風潮的今日,當人們喜歡隨手拍下食物做為日記,你如何在諸多食物照中,展現與眾不同的特質?

拍照只要美就好了嗎?你看過多少照片,又記住多少?

讓人印象深刻的照片要怎麼拍?特別是飲食,怎麼拍出情感?

日常即美,這本筆記書給拍食物的你,也給不拍食物的你,因為飲食是生活,料理是日常,希望你看見每個角落的用心。

攝影/沈倩如

內文:

光終於循著小碗小盤的隙縫進來,照著我的紅豆湯,亮得明媚,甜得和煦。捧著湯碗,握著湯匙,撫慰即是撫胃。無關天氣,當胃需要一些安撫時,我就會煮鍋湯,甜的或鹹的都行。

攝影 / 沈倩如

液態食物變化多端,並不好拍,且多是單色,沒有易於辨識的質地,而裡頭的食材煮熟爛了就走樣,不怎麼能乖乖地留在湯上層,老是沒聲沒息地下沉。既然是液體,表面自然容易反光,一小部分尚可,若是一大片過亮,抹煞細節就不妙了。

食物攝影從光開始

但我說過,食物攝影和造型考驗的是機智。我向你保證,會拍湯品,其他紅燒燉煮、稀飯、沾醬絕對都難不倒你了。

食物攝影從光開始。不論逆光或側光拍,柔光都是必要的,但你往往還是會發現湯的上層有一片反光,晶瑩閃爍,除此之外,什麼都看不到,任你怎麼做造型都救不了。

側光的反光問題比逆光小,然落在湯上的光卻嫌不夠,沒有適當的亮,無法讓影像看起來立體。解決方法就是轉個角度,換個光向,或是減光(這同樣可用來降低刀叉匙的反光)。相對於暗處減光和增影用遮光板,亮處減光可用反光板或遮光板,兩種板子的減光程度各有不同,放的位置則視個人當時所處的環境而定。

逆光拍攝時,亮處減光的板子最常放的位置有二:1. 湯反光處的正上方;2.窗戶(光源)與湯之間,但這張板不宜太大,最好只遮住靠近桌面的光,但保有上面的窗光。板子與湯的距離和角度決定反光減弱的能力,要多實驗,找出理想的位置。

好的光線還有引導視線的作用。一碗料多的湯,鏡頭下易讓人眼花撩亂,看不出重點。這時就有賴光點出碗內的重點食材,透過明暗反差讓觀者將注意力先放在亮且對焦的地方,那就是整張相片的視覺焦點。

把自己當作賣湯的店老闆,想想怎麼讓客人看到料就對了

碗內食材被湯湯水水淹沒,看不出有啥好料,挺煞風景的,當然就引不起食欲。試想,一碗白蘿蔔排骨湯若只看到湯,裡頭的排骨和白蘿蔔只見影子,要出現不出現的,一般人就很難理解這是什麼湯。

攝影 / 沈倩如

拍料多實在的湯,記得這句話:煮湯時,水蓋過食材;盛湯時,料高過水。

把自己當作賣湯的店老闆,想想怎麼讓客人看到料就對了。

首先,盛湯時從底部開始思考。已被煮得不怎麼上相的食材先放底部,接著用筷子或小夾子將最好看的食材擺最上層。當料擺得差不多之後,小心地將湯舀入碗裡,不蓋過料,並隨時調整上層的料。若有香草葉或蔥末等搭配食材,最後才撒上。舀湯時,若擔心碗內和碗緣留下湯水痕跡,就用量杯從碗側近碗中心的地方倒,直到最後一或二匙的量時再從上面慢慢淋下,讓最上面的食材有溼潤感。

西式濃湯,得仰賴點綴食材來吸睛

液體本身不盛多,留空間給料,如此一來,拍出來的湯才有料多的豐富感。此外,當碗內的料充足了,即有足夠的支撐力,就無須擔心最上層的固體食物下沉。一旦湯上層有實體料,還可以減少湯的反光面。

至於西式濃湯,只有單一顏色,得仰賴點綴食材來吸睛,可是偏偏體積小的點綴食材最易陷到湯裡,半浮半沉地。我曾看過造型師在湯碗裡先倒一層加水溶解後冷卻的吉利丁,然後再把湯少量盛入。因碗內有層吉利丁托著,湯彷彿「鋪」在碗裡一般,且只須少量就有多的感覺,放料上去就無下沉之憂。放彈珠或玻璃珠同樣有類似成效,但拍攝完,恐怕就沒人要喝那碗湯了。

攝影 / 沈倩如

依我的經驗,最簡便的方法是用一只小碗或小碟倒扣於碗內(切半的洋蔥或蘋果亦可),它們拱起的底部剛好撐住湯料或點綴的食材。這方法還能讓碗內食物看起來又多又挺,用於沙拉等食物也合適。湯匙是很棒的祕密武器,放根湯匙到碗裡,然後舀些料到匙裡,或者用湯匙在碗內抵住、固定食材,就可提高食材或點綴食材的能見度。

你說你想直接盛湯放料就好。當然可以!我通常都是造型做好,按快門前才將熱湯舀入,再放點綴。從舀好湯到按快門不到一分鐘,即使食材下沉,也不會太嚴重。

能讓人好好地看到料的湯,最是豐美,怎能不食指大動,垂涎不已?

本文節錄自【那一刻,我的餐桌日常:食物攝影師的筆記】一書

no6-04-book

《那一刻,我的餐桌日常:食物攝影師的筆記》

  • 作者: 沈倩如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