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通信】轉角八百屋(1)傳遞溫暖在來種蔬菜訊息warmerwarmer

編按:八百屋,指的是販賣新鮮蔬菜和水果的青果店,有的還兼賣醃漬物、乾貨等加工品,從前的媽媽們多半到商店街購物,就在八百屋買菜,跟老闆聊聊今天小黃瓜最便宜、番茄剛到最新鮮,順便相互寒暄幾句。

近年來傳統八百屋式微,但是卻多了許多個性化的八百屋,他們有的是轉角的小小店面、有的出沒於市集、有的透過網路、電話的宅配,共同特徵就是不通過農協的流通系統,直接跟農家買,讓利潤回歸生產者;提供市面少見、多樣化品種的蔬菜;提供公開透明的生產者與栽培情報。上下游為大家採訪4家個性鮮明的八百屋,有空到東京時不妨去買個菜,聊聊天。以下為系列之一。

89
圖片提供/warmerwarmer

傳遞溫暖的在來種蔬菜八百屋 warmerwarmer

近年,種子的重要性逐漸廣泛為人知悉,推廣自家採種、建立遺傳資源庫的運動紛紛興起,台灣近年也開始有計畫的進行農民保種運動,而日本各地,也有適應當地風土、外觀、口感、料理方式皆大相逕庭的在來種蔬菜。以東京吉祥寺為據點,就有這麼一家專賣來自日本各地的在來種蔬菜、串連起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八百屋–warmerwarmer

在來種,又可稱為地方種、本地品種,指的是是地域性的傳統品種,長年栽培於某地,經由自家採種等方法流傳下來,不僅濃縮了當地的風土與歷史,也是相當好的遺傳材料。

311之後,決心傳達「種子」的重要

45
有800年歷史的平家大根(圖片提供/warmerwarmer)

warmerwarmer的代表高橋一也第一次接觸到在來種蔬菜,是在九州宮崎的小山村裏。

他原本任職於日本大型的有機蔬菜販賣公司Natural House,當年為了推動新制定的有機JAS 認證,跑遍全國,向無農藥栽培的生產者說明認證法規,拜訪宮崎縣的小山村「推葉村」時,偶然與「平家大根」相遇。

「一般有規模的有機蔬菜農家,用的也是F1種,跑了這麼多地方,第一次看到這麼野生、有生命力的蔬菜!」

不同於現在白蘿蔔常見的圓錐形,平家大根上寬下尖,長得比較短胖,令看過千百片白蘿蔔田的高橋十分吃驚,栽培平家大根的奶奶還告訴他,這個白蘿蔔從平家時代流傳下來,至今已經有800年了,「好酷的蔬菜!」蔬菜背後竟有如此深厚的歷史,他以往所知的、那些關於有機的種種,僅僅是農業的冰山一角。

然而真正決心投入在來種蔬菜的販賣與推廣,則是因為311之後,一通福島採種農家打來的電話。「因為核電,我家的田不能種、種子也全部不行了,但東電不肯賠償我的損失。」住在鄰近福島核電的浪江町的農家萬念俱灰的控訴:「他們說『只不過是種子』。」

代代繼承自祖先的種子,一夕之間再也不能種了,對農家、對農業、對遺傳資源的保存來講,都是莫大的損失,然而卻得到「只不過是種子」這樣的回覆。

事實上,1996年聯合國食糧農業機關就在<世界遺傳資源白皮書>中提到,「構成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是土壤、水與遺傳資源三者,在這之中,理解度最低、也未獲得合理評價的就是植物遺傳資源。」換言之,就是「種子」。

事隔數年,這樣的情況似乎並沒有改變。「那些再也不能使用的種子、還有代代守護他們的農家的身影,一直不停地浮現在我腦海中。」高橋說:「當時我就想,把種子的重要性、還有農家們的想法傳遞出去,也許就是我的使命。」

在來種蔬菜需有不同的流通方式

warmerwarmer的代表 高橋一也
warmerwarmer的代表 高橋一也(攝影/簡嘉潁)

Natural House是個年營業額10億日圓的大公司,在日本共有三十多家分店,遍及東京、首都圈、甚至關西,高橋表示:「『有機』推展至今,已經是個很普遍的觀念,然而當擴展到一定的規模之後,為了尋求安定供給,還有為了節省人力、用電腦操控,勢必會犧牲掉某些多樣性。」由於需要量大,包奘也需統一,因此必須與有一定規模的生產者合作,小農往往無法成為合作對象。

但無法進入現在的流通模式的蔬菜,應該要有另一條路。「我們很小型、幾乎都是手工業,」很多在來種蔬菜由於不適合長時間運輸、遺傳性狀尚未穩定造成外觀無法統一,所以被排除在現代市場之外,「但我們可以恢復以前秤斤論兩買賣的方式,不是要在來種蔬菜配合這個市場,而是找到適合它、能夠發揮真正價值的販賣方式。」

後來高橋自行創立了warmerwamer,並不求擴大規模,「這樣的蔬菜自有購買族群,確實的建立起大家的連結與認同是最重要的。」是他的想法。

都市的責任是「傳遞消息」理解種子的重要性

warmerwarmer.jpg
各式各樣的蕪菁(照片提供:warmerwarmer)

目前與高橋合作的農家有7、80人左右,初期他透過口耳相傳、網路上的情報、或是出外旅遊時探訪當地的直賣所,慢慢地認識生產者。「剛開始去拜訪生產者,請他們把蔬菜賣到東京來的時候總是被拒絕。」

在來種蔬菜一般量都不多,對生產者來說,把菜賣到東京就等於要「量大、品質一定」,然而經過數次的溝通,「只有一點點也好,請把蔬菜賣到東京來吧!」才終於獲得農家的同意。

「其實最好的還是地產地消,但東京的自給率不到1%,要地產地消有點強人所難,」所以東京有屬於都市的責任。這個責任就是「傳遞訊息」。

東京的消費者的觀念率先改變的話,很快就能影響其他地方。經過三年多,高橋發現許多人只是不知道,「大家一聽立刻就能理解種子、在來種蔬菜的重要性。」尤其TPP的問題、農業的衰頹、基改作物的氾濫,許多人開始投入保護傳承在地農業文化。

自辦「種市」,日本第一個專賣在來種作物的市集

生命力旺盛的在來種蔬果(照片提供:warmerwarmer)
生命力旺盛的在來種蔬果(照片提供:warmerwarmer)

warmerwarmer,曾試著在農夫市集擺攤,但市集攤位眾多,「我們想表達的聲音,反而傳達不出去。」許多攤位甚至到了傍晚就開始打折出售,「我不是單單只為了把菜賣出去,而是想找在來種蔬菜的知音。」

既然沒有適合在來種蔬菜的販賣場所,那就自己創造一個吧!兩年前,他與吉祥寺的同伴共同創立了「種市」,是日本第一個以種子保存為號召、專賣在來種蔬菜的市集,不僅有生鮮蔬果,也有在來種蔬菜料理、使用古代小麥和蔬菜做麵包、點心的攤位。

種市依季節開張,並非每週每月都有,但它最大的意義在於提供了一個因在來種蔬菜而聚集、並產生交流的場所。過去這些蔬菜由於數量稀少、無法進入市場流通,農家辛辛苦苦栽培、收成了,多半也只能拿到地方上的直賣所,淪為削價競爭。

「很多在來種蔬菜種的農家很少,我們會盡可能邀請他們來,實際感受在東京有這麼多在來種蔬菜的需求,還有讓沒看過這些蔬菜的東京消費者能夠親眼看到『日本原來有這麼多不同的蔬菜!』」在來種蔬菜有的苦、有的澀、有的濃郁、有的有特殊氣味,往往令習慣一般蔬菜的消費者驚訝。

「我們也希望可以確保農家的收入,讓他們能夠繼續種植在來種蔬菜。」所以他樂見東京有的餐廳直接向農家購買在來種蔬菜:「不一定要透過我們,直接跟農家買反而更新鮮、品質更好。」

(由左至右)小麥「夢香」的法式長棍使用古代小麥、兩種在來種南瓜「中千成」「白皮砂糖」、充滿秋天風味的麵包長野無農藥栽培黑麥所做成的麵包(下)來自福井的在來種蔬菜(攝影/簡嘉潁)

小麥「夢香」的法式長棍使用古代小麥、兩種在來種南瓜「中千成」「白皮砂糖」、充滿秋天風味的麵包長野無農藥栽培黑麥所做成的麵包

「種市」中,來自福井的在來種蔬菜

創造大眾容易進入的場域,傳遞有趣又令人憧憬的訊息

56.jpg
圖片提供/warmerwarmer

高橋也特別指出,在傳達訊息的過程中,首先一定要讓大家容易進入,「要讓大家覺得很酷、很好玩、很有趣。」不管是「種市」的氣氛營造、網路上的訊息傳遞、還有自費出版的情報誌「八百屋」,很容易一眼就引起大眾的好奇心與注意。

當然這並不是指傳遞浮誇不實的訊息,而是透過在來種蔬菜的圖片、背後的故事、生產者的話語等,將這些情報經過再統合,成為一般大眾容易理解的訊息。

未來他也想製作短片,拍攝蔬菜和生產者的故事,「影像的力量強大又有說服力,同時還能夠留下來給孩子們。」

另外warmerwarmer也製作「love seed」的標章貼紙:「日本只有有機JAS之類,標示生產過程符合規定的標章,但這個貼紙可以讓大家知道,這是在來種蔬菜,是由農家代代採種,流傳下來的。」

羅勒的種子(照片提供:warmerwarmer)

白蘿蔔的種子(照片提供:warmerwarmer)

日益受矚目的在來種蔬菜

近年日本各地也能看到許多保種運動,以保種為題的紀錄片與書籍問世、各地方也出現以地方傳統蔬菜為主題的餐廳,農林水產省也注意到這個趨勢,據高橋透露,明年將會有關於在來種的相關政策頒布,「但國家介入,也不知道是好是壞,總之就只有做做看。」

除了種市,高橋也受邀參加許多市集、透過許多講座和活動持續發聲。「我們每個禮拜都會在新宿伊勢丹樓上擺攤,來日本觀光的時候可以去看看喔。」要是有看到貼著「love seed」貼紙的攤位,即使帶不走菜,就多拍幾張照,聊聊在來種蔬菜吧。

目前在吉祥寺一帶,有好幾家專門提供在來種蔬菜的咖啡、餐飲店,有興趣的可以前往試試:http://warmerwarmer.net/grape4/

使用在來黃豆、九條蔥等食材的料理
使用在來黃豆、九條蔥等食材的料理(攝影/簡嘉潁)

(【日本通信】系列文章由 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日本通信系列閱讀,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