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在台發展已30年,但受限驗證費高昂、耕地破碎下易有鄰田汙染等因素,目前有機驗證面積僅有6500公頃,佔全台總耕地不到1%,再加上有機農產到了末端市場往往被簡化成「農藥零檢出」等象徵,因上述種種原因,許多採取友善耕作的生產者很難(或不願意)進入這個體系。為彌補現行有機發展的不足,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2013年提出有機3.0理念,開始將「參與式保障系統」(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簡稱PGS)納入倡議主力。
相較傳統有機農業是透過第三方驗證,讓生產者和消費者在互不認識狀態下認明有機農產品,PGS很強調透過多方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建立信任關係,例如消費者組成團體到產地和生產者互動,共同擬定耕作標準等共識,同時便可深化消費者對有機農業的認識。
目前在台灣,PGS系統的發展仍處於萌芽階段,去年官方、民間在討論《有機農業法》立法要不要納入PGS、如何規範等也有許多爭論;然,就在此時,台灣誕生了第一個經IFOAM認定的PGS組織「部落e購」,這組織從摸索到實踐PGS已有6、7年的時間,終於找出進行之路。
921地震催生部落e購 PGS運作先驅
部落e購成立至今約有10年,創辦人、同時也是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秘書長的金惠雯原是典型的台北囝仔,蔬菜認識沒幾樣、也很少進廚房,卻對協助原民部落發展永續農業有著使命感。
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把金惠雯震到南投協助災後重建,從此開啟她和部落的不解之緣。原本在當地協助原民重建生活的她,2007年建立「部落e購」平台,希望以公平貿易、產地直銷的方式,讓農民免去遭盤商剝削的窘境。
彼時,台灣剛制定出《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正逐步開始進行有機驗證的管理,而國際間對有機的反思,乃至於PGS概念的型塑都還很模糊,「所以我剛聽到PGS系統是嗤之以鼻的,這系統國家不認同,自己搞、行銷勢必會碰到重重阻礙。」
金惠雯是從中華有機農業協會創會理事長鄭逢喜口中聽到PGS,當時鄭逢喜告訴她:「台灣只有原住民做得到PGS。」她半信半疑,直到後來國內有機發展開始碰到許多問題,例如驗證費高昂,小農付不起等,為此她開始了解PGS。
菲律賓MASIPAG,稽核也是教育學習
2010年,金惠雯為實際了解PGS的運作,透過財政部公益彩券回饋金的補助,帶著20多位原民部落代表、NGO工作者,到菲律賓中部拜訪一個結合農民、NGO與科學家的民間組織MASIPAG,該組織以農民需求為中心進行農業技術研發和教育訓練,當時已被IFOAM認定為PGS組織。
這趟參訪無疑壯大了金惠雯對PGS的認識,首先,菲律賓因政經情勢,境內農民大多沒有土地,得用租的方式才能耕作,菲律賓的小農每年生產的農作物最多只能拿回3成,在扣除自用後,賣到市場能換取的糧食所剩無幾,因此MASIPAG便想到讓組織內種植稻米和甘蔗的農民進行交換,有效解決了小農生活上的困境。
更讓金惠雯驚訝的是,在實際跟著MASIPAG觀察社區內部稽核時,她發現這組織的稽核員竟是農民,由於當時她們參訪的農田正處有機轉型期,作物狀態不是很健康,「稽核員一看便告訴農民:『長期使用化肥的土地如果馬上不投入任何化肥,反倒會對土壤造成傷害,應該要逐漸減少投入,就像人的身體一樣,改變是不能急切的。』」
金惠雯表示,「透過他們對話,我完全沒有感受到沉重的稽核壓力,反倒是一種分享和輔導,PGS稽核員竟然在教農民如何改善土壤和作物的病蟲害。」
互相稽核如何確保公信力?
詢問之下金惠雯發現,MASIPAG平常就會舉辦各種農民教育訓練,甚至送農民到德國的IFOAM總部學習PGS的課程,以提升稽核能力。
許多人會懷疑農民同儕稽核是否有公正性的疑慮?但金惠雯說, PGS本來就是一個社群支持性農業,是半封閉團體,願意進來支持的消費者,代表信任農民彼此稽核機制,因此不會有公正性問題,再加上許多PGS組織在農民同儕稽核制外,還有內控、輔導機制等,而這些設計的核心都在農民是願意自主做好有機農耕,意識到參與這團體的消費者和他是站在同陣線上,是有如家人般的信任關係。
採用有機理念,但未必進行有機驗證
回台後,為了協助原民部落尋找經濟發展方向,金惠雯開始鼓勵農民申請有機驗證,「當時雖覺得PGS可行,但這概念對台灣消費者還太陌生,與其花很多力氣向大眾解釋,不如先輔導願意參與組織的農友做有機,把標準先拉地和有機一致,而這就是屬於部落e購的內控機制。」
金惠雯說,除屏東芒果等農友原是採慣行農法外,多數部落農友長期都是採用有機的理念進行農耕,只是過去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有機驗證,因此邊做邊學,而這當中最痛苦的就是寫文件,現行有機驗證要求農民必須寫生產紀錄,但這套邏輯和原住民的思考模式有著迥然差異,要說服他們跨越需要很大的功夫和陪伴。
部落e購目前約有60位農民,多數都有取得有機驗證,為組織這些農民並將PGS概念推廣進去,金惠雯將農民依地域分成新竹、南投、嘉義、花蓮和屏東共五區,各地分別成立一個原農協同組合,平時透過社群凝聚彼此的力量,每個月還得固定開一次會,討論組織的發展方向。
部落e購並不是採農民同儕稽核機制,金惠雯說,這問題其實內部討論很久,結果發現因為大家都認識,沒有人想當壞人,同儕稽核很難推,最後只好另外找人進入這五區擔任PGS專員,該專員需上過有機驗證課程,每個月得固定到各農友田區巡視、了解生產狀況。
金惠雯表示,其實部落e購PGS專員的主要任務在陪伴,以及整合資源來解決農民的疑問,像巡田過程中常有農民會把栽培狀況拿來問,例如為何玉米筍長不好,PGS專員就可立即拍照上傳line群組詢問,這時若有其他農民懂,就會跳出來協助解答,若問題還是無法解決,就必須找農改場專家來處理。
金惠雯:PGS核心為「農民自主宣誓」
像部落e購的「嘉義原農協同組合」就有長期買不到好菜苗,以至於影響產量和收入的問題,這群住在阿里山的部落農民大多以種包心白菜、高麗菜、萵苣等蔬菜維生,但因菜苗遭少數廠商壟斷,買不到苗,當中更有農民曾種了1500棵南瓜苗後卻毫無收成。
記者跟訪這一天,正是嘉義原農協同組合一個月一次的PGS共識會議,金惠雯於是找來亞蔬中心的專家教農民如何育苗,有的農民驚呼:「原來育苗盤不能買100洞以上的,難怪菜苗都長不起來?」還有的說:「原來育苗盤用過一次要消毒。」
遠從阿里山藍色部落開3小時車來參與會議的農民灣愛美說,單打獨鬥對小農來說太辛苦,團結起來才會有發展,而部落e購就像一個團體,「我們在這裡互相切磋,了解資訊,讓團隊更有向心力,這套模式和過去許多只來收貨的盤商很不同」,她笑說,我們還有line群組,每個月都會競爭誰是出貨量榜首。
這些年運作下來,金惠雯發現PGS的核心精神在於讓「農民自主宣誓」,她解釋,有機發展應回到最初有機運動的本質,就是從事有機農業是為了讓環境、身體和生活更好,過去有機因太強調第三方驗證,有的驗證機構會用「防弊」方式稽核農民,導致農民被繁瑣的規範綁死,耕作方式開始偏離有機的初衷,因此PGS才會出現。
PGS強調參與、共享、透明性、信任等概念,許多人將PGS重點擺在讓消費團體成為稽核員,藉此達到透明、共享等目的,但金惠雯認為,農民自主、自願為農產品負責的態度更是關鍵。
「PGS某種程度是要重拾過去人與人可互相信任的過程。」金惠雯說,這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違規者,像過去就有農民偷施化肥被鄰田發現跑來舉報,部落e購當下也驗了該位農民的菜,發現有農藥殘留,因此決定不收該批菜,但這一切還是建立在互信基礎下,「我們不會對農民預設立場,因為當你今天一直預設誰是小偷,很有可能他就會偷給你看,因此彼此信任非常重要。」
金惠雯表示,其實部落e購訂有嚴格的退場機制,當今天有農民連續三次缺席PGS會議,組織就得開會討論該位農民的去留,因為缺席不參與代表對組織發展方向不瞭解,這會讓討論很難進行下去。
農業自主 團結經濟 全台首經IFOAM認證
長期參與原民議題的金惠雯,始終認為原住民未來若要走向自治,得先從農業自主開始,因此她一直視PGS是帶領原民農業找到解決生計的一個方法,去年她和農業科技研究院副研究員陳玠廷共同執筆,以「團結經濟」為題,將部落e購多年來運作PGS的方式寫成文章,發表到國際知名的社會學年會上,沒想到該篇文章擄獲了IFOAM的目光,最後順利在去年11月27日正式登錄,成為全台第一個經IFOAM認可的PGS組織。
金惠雯說,這樣的認可雖值得高興,但部落e購還有太多事情要做,例如開發app,運用數位技術,讓農民可以用拍照方式寫生產日誌,簡化文字紀錄的困擾,還有過去部落e購較少著墨消費者參與這環,因此目前支持部落e購的人大多是關注原住民議題者,今年將會開設結合原民文化的食農教育,讓更多消費者有機會認識原民農業。
延伸閱讀:更寬廣的有機3.0─參與式保障系統PGS概述
阿里山美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