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Novia)
(繪圖/Novia)

飛翔的火球—《鱷眼晨曦》

拖著彗星尾巴的火球,可能是華人農曆新年的沖天炮,經過改造後,沖天炮可以從甲鎮飛到乙鎮,更可能是墜落莾叢的彗星。像蟒蛇的光囊可能是螢火蟲博大壯觀的集體交配秀,激情過後各自紛飛。豎立莾叢的燃燒巨蛋可能是發酵自沼澤、點火即燃的沼氣,也可能是遍布莾叢的礦物渣屑反射的色澤,也有人說是一艘外星人駕馭的橢圓形太空船。

戰後五○年代小鎮流傳過一則繪聲繪影、匪夷所思的傳說。

故事發生在鄰近海濱一所小學,學生大部分是卡達央族(Kedayan)。卡達央族是加里曼丹獵頭族伊班族分支之一,大部分居住在婆羅洲東北部,擅種藥用植物和炮製藥材,操作一種叫作波龍(polong)的黑巫術馳名北婆羅洲。波龍是巫師餵養的女鬼,指甲像鷹爪,醜惡凶殘。黯夜中,一顆火球拖著狹長的火焰翱翔天穹,波龍像女巫騎掃帚坐在火球上。六○和七○年代,目睹火球和波龍的鎮人不計其數。火球落在受害者鋅鐵皮屋頂後即熄滅。屋主著魔後,由另一位驅魔師或巫師自己殺死或收伏波龍,吐出生鏽的鐵釘、刀片和獸骨,保住小命。

故事主角是在那所小學執教的一位年輕的馬來教師,姑隱其名,叫他M吧。某日,M在學生面前搧了一位調皮搗蛋的卡達央學生一巴掌,受辱學生父親是一位擅使黑巫術的職業巫師。巫師父親驅使波龍騎乘火球直撲M住處。M遍體鱗傷,病骨支離,醫生束手無策。M想起巴掌事件,親訪巫師父親,慎重道歉。巫師父親囑咐M第二天將全校師生聚集運動場上,受辱學生在全校師生面前搧了M三巴掌。M痊癒後,調到一百公里外一所小學執教。網路世代,鎮人仍可以叫出M、受辱學生和巫師父親的真實姓名、M執教的兩所小學名稱,甚至透過臉書打聽已經退休的M下落。

(繪圖/Novia)
(繪圖/Novia)

波龍是馬來民間傳說的鬼靈。巫師從被殺害的人類身上汲取鮮血,儲存窄頸玻璃瓶中,施咒十四天,波龍成形後,巫師割破手指以鮮血餵養波龍。巫師呼叫波龍時,在瓶子血海中現身的波龍載浮載沉,小而美麗;出了瓶子外則御風飛行,小而凶醜。不論瓶中瓶外,波龍渾身裹血,小如手指頭第一關節。攻擊受害者前,巫師將一顆雞蛋放在香波羅(tarap)葉子上,灑石灰,唸咒,雞蛋著火後,騰空飛起,波龍坐在火球上,在巫師操控的蚱蜢幽靈引導下,直奔受害者住處,蚱蜢鑽入受害者肚子,鳴叫如蟋蟀,波龍循聲鑽入肚子。

波龍傳說有很多種,這是其中一種,也是廣泛流行的一種。波龍最早是善良浪漫的精靈,幫助人類撲熄野火、驅逐毒蛇猛獸、守護人類家園、攻擊其他鬼靈。凡正必有邪,凡滿必溢,在人類和巫師慣縱下,波龍成為滿足人類私慾的禍害。小學和中學時代,同學輾轉扇揚波龍傳說,栩栩如生、歷歷在目。最常描述的情境是:一顆火球拖著類似彗星尾巴的烈焰,落在莾叢環繞的鋅鐵皮屋頂上;一顆像水泥攪拌車攪拌筒的燃燒巨蛋聳立莾叢上,冉冉升空,緩緩下降;一條像蟒蛇的光囊飄浮橡膠樹上,爆裂出數千顆光點後消失。最精采的是:兩個被巫師操縱的火球和波龍在空中交鋒,為了保護自家火球和波龍,巫師相互施放燃燒的兵器,由「王者之劍」克力士(kris)帶領「蝦兵蟹將」彎刀、斧頭、長矛叫陣,星空下追逐纏鬥,非常好看。馬來朋友告誡我們:不要得罪卡達央族,他們操縱的波龍火球塞滿被劇毒浸淫過的鏽鐵、毛髮、指甲、刀片和竹鞘。

(繪圖/Novia)
(繪圖/Novia)

在小鎮生活二十年,從來沒有見過波龍和火球。拖著彗星尾巴的火球,可能是華人農曆新年的沖天炮,經過改造後,沖天炮可以從甲鎮飛到乙鎮,更可能是墜落莾叢的彗星。像蟒蛇的光囊可能是螢火蟲博大壯觀的集體交配秀,激情過後各自紛飛。豎立莾叢的燃燒巨蛋可能是發酵自沼澤、點火即燃的沼氣,也可能是遍布莾叢的礦物渣屑反射的色澤,也有人說是一艘外星人駕馭的橢圓形太空船。黯夜纏鬥的克力士、彎刀、斧頭、長矛,受害者吐出的鏽鐵、指甲、毛髮和刀片,沒有科學根據,要問法力無邊的巫師和當事者了。

波龍傳說繪聲繪影的七○年代,發生一起更匪夷所思的傳說。

一九七二年,登基二十年後的英格蘭女王首次訪砂。砂拉越作家蔡羽描述:「大英帝國曾經被形容為日不落國,意思是帝國領土橫跨地球二十四個時區,任何時候太陽都會照在其領土上。日不落神話二戰後宣告終結,全球民族主義運動興起,英國國力日漸衰微,殖民地紛紛獨立。在這個歷史背景下,為了保護南洋群島上的利益及影響力,英國無視砂拉越和北婆羅洲人民的強烈反對,強勢主導馬來西亞的成立。當時,在位的英王正是一九五二年六月二日登基的伊莉莎白二世,也是現任英女王(編註:已於二○二二年辭世)。一九七二年——馬來西亞成立後第九年,五一三事件後第三年,英女王走訪前殖民地馬來西亞(略)。女王這趟行程純屬旅遊。雖然馬來西亞已經獨立,許多人對英女王依然尊崇,這趟歷史性行程倍受矚目。三月二日上午九時,女王一行人乘坐不列顛尼亞號抵達古晉。古晉各校放假一天,數以千計的學生和市民列隊迎迓,揮舞馬來西亞國旗和英國米字旗,街頭巷尾一片熱鬧(略)。迎賓禮在十一時十分完成,女王乘車參觀鄰近的馬來甘榜和博物館,隨後由州長設宴款待(略)。女王在二十艘護衛船陪侍下返回不列顛尼亞號。隔天清晨不列顛尼亞號啟航,結束女王的短暫訪問(略)。」

一九六三年到一九七四年是砂拉越左翼分子爭取「砂獨」和「反殖反英反帝」的武裝鬥爭輝煌年代,女王御駕風平浪靜,實際暗潮洶湧。左翼分子收買卡達央巫師,準備用波龍攻擊夜宿不列顛尼亞號的女王。「波龍夜襲不列顛尼亞號」版本很多:護英派巫師以克力士獵殺波龍刺客;波龍不慎落入砂拉越河溺斃;火球屢次被驟雨澆熄;引導火球的蚱蜢被戰死鬥雞場上的鬥雞遊魂啄食;長途跋涉讓波龍失血過多而亡……。女王安然無恙。天佑女王。

遙望星光灼燙的星空,始終相信火球是一顆彗星,穿鑿附會成波龍的坐騎。燃燒的巨蛋是著火的沼氣或礦物渣屑反射的色澤,說是幽浮也不離奇。滿者伯夷時代克力士大部分以天外飛來的隕石鑄造,來自外太空的石頭蘊藏著難以估計的力量、啟示和造物主的神祕面貌。波龍沒有被寫進小說,卻是讓小說磨擦出小火花的燧石和火鐮,也讓小說多了外太空的物質和能量。

穿插小說的歷史事件虛虛實實。加冕典禮中瑪格麗特公主拈走心上人外套上的是一綹棉絮,不是頭髮。中共建國大典沒有不明飛行物。砂拉越第二任國王的愛妻沒有被鱷魚嚼食。砂拉越曾經出現過一顆七十二克拉巨鑽,據說被砂拉越王妃獻給了英國皇室,不像小說描述的那麼坎坷。砂拉越出土的七塊三萬年前少女頭蓋骨聚藏博物館,沒有被製作成煙斗。一隻叫作白背(White Back)的巨鱷一度稱霸砂拉越大小河域,威名不如非洲的古斯塔夫(Gustave),但一樣「惡名昭彰」,被獵殺後,沒有像小說中的白背被克力士切割得支離破碎,頭骨儲放鱷魚園展覽廳。倫敦塔的帝國王冠和聖愛德華王冠沒有遭竊……

英格蘭女王今年(二○二二)駕崩後,英國王冠著名的一○五點六克拉巨鑽「光之石」再度引發紛爭,曾經擁有「光之石」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朗等國要求「完璧歸趙」。殖民者對殖民地的侵略、暴力、壓榨、殺戮,偷竊雕像、文物、黃金、鑽石,已經是上個世紀的恥辱戳印,千禧年後,強權政治弱肉強食,殖民銬鐐像巫師的黯夜波龍盤繞星空下。

如果蒼穹繁星千年僅得一見,試問世間凡人又當如何讚歎和膜拜,且將這神祕天國的記憶千秋萬世流傳。

一個人如果在日不落國領土像中國古代射日的后羿追隨太陽,他永遠看不到暮垂,也永遠不能體會星夜之美和宇宙的浩瀚。

小說無意控訴殖民主義。西方國家富裕強大後殖民,不是殖民後富裕強大。

休.艾弗雷特三世(Hugh Everett III)的多重宇宙構想像女巫熬湯施咒的一道口訣,讓小說多了一些可能和不可能。人生旅程滿布羅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Frost)〈未行之路〉(The Road Not Taken),那被放棄的岔路充滿想像和祕境。小說裡違反真實歷史的事件,也許在某一個時空出現過吧。

胚胎中的愛情最美妙,誕生前的嬰兒最聖潔,燃燒前的煙絲最香醇,從歐特雲和古柏帶天體進入太陽系前的彗星最神祕和美麗。醞釀成熟的故事最完美無瑕,白紙黑字寫出來千瘡百孔,因為沒有辦法寫得十全十美,大概只能寫出理想中的七、八十分,那寫不出來的二、三十分是澆不熄的餘燼,也是下一部小說的燎原之火。(轉載自《鱷眼晨曦》)

《鱷眼晨曦》書封。(提供/時報出版)
《鱷眼晨曦》書封。(提供/時報出版)

作者:張貴興

出版: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01/03

作者簡介

張貴興,祖籍廣東龍川,1956年生於婆羅洲砂拉越,1976年赴臺升學,1980年畢業於師大英語系,1983年入籍臺灣,1991年任中學英語教師。其作品多以故鄉婆羅洲熱帶雨林為場景,書寫南洋華人社群的生存困境、愛欲情仇和斑斑血淚,文字風格強烈,以濃豔華麗的詩性修辭,刻鏤雨林的凶猛、暴烈與精采,是當代華文文學中一大奇景。代表作有《伏虎》、《賽蓮之歌》、《頑皮家族》、《群象》、《猴杯》、《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沙龍祖母》、《野豬渡河》等。

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小說優等獎、中篇小說獎、中央日報出版與閱讀好書獎、時報文學推薦獎、開卷好書獎、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決選讀者票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博客來年度選書、OPENBOOK年度好書、亞洲週刊十大小說、花踪文學獎馬華文學大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金鼎獎、臺灣文學金典獎年度大獎、聯合報文學大獎、紅樓夢獎首獎、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