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上下游

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創辦於2011年,是一個關心農業以及友善土地議題的社會企業,我們主要推動下面二項工作:


新聞 News

專注於農業、食物、環境等公共議題的獨立媒體,提供每日新聞及深度調查,將農業的精彩、面臨處境、從農業到食物的歷程,帶到大家眼前,累積台灣的農業公共資料庫。


市集 Market

主動進行農產品開發,提供消費者健康在地食物,也讓農村經濟更活潑。同時也是小農產品的供應平台,讓大家認識更多本土好產品,市集收益用以支持新聞獨立運作。

關於《上下游新聞》

農業是人與自然的交界,農人照顧作物,從自然中獲取養分,長出文明,是一種循環式的、生生不息式的、與自然共存的經濟模式。

尊敬農業除了讓我們得到糧食之外,也讓我們領略到:我們真的只是自然界系當中的一個部分,提醒我們對世界溫柔與謙卑。

然而農業在台灣長期不受重視,農人過往淪為沒有聲音的一群人。過去很長的時間裡,媒體對農業著力不多,也導致消費者對食物的來源與照顧者陌生疏離,農業的精彩故事被埋沒在田間,小朋友在學校也不會學到農業的價值,在政策上,農民更經常是被犧牲的一群人。

因此,我們創辦了上下游,希望有一個媒體能專心地報導農業,以及由農業衍生出的食物與環境議題。我們期待透過每日新聞與專題報導,把農業的精彩、農業面臨的處境、從農業到食物的各種歷程帶到大家的眼前,透過一次一次的閱讀,讓讀者更理解食物背後的歷程,更珍惜吃到的東西,對農業有所關注,並拉近與農業之間的距離。

我們發現台灣農業有太多的議題沒有被觸碰過,從政策外部環境到農業產業結構,從農夫、漁夫、畜牧者以及糧食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被挖掘,有好多為農業努力的研究者累積的知識,需要被紀錄。記者們就像挖礦一樣,一直一直不停挖掘著。

在每日挖掘的過程中,記者與編輯也不斷在累積農業的知識與探索挖掘新聞的能力,在獨立自主不受干預的環境下,我們成為台灣民間最專業的農業媒體團隊,挑戰越來越難的結構性議題,揭露不為人知的農業、環境與食物的秘密。一路走來,我們的報導榮獲許多重要的新聞獎項,皆是對上下游新聞團隊的肯定。

除了對農業議題的深挖,我們也重視農業知識的傳承與轉譯。台灣有非常多農業相關的研究員,進行辛苦的研究累積豐沛的知識,這些都是台灣農業的寶庫,因此記者也特別著力在知識傳遞的報導,將這些智慧以新聞傳遞與累積。同時,我們也為消費者製作各種「作物秘密」的報導,從芒果、鳳梨、蕃茄、柑橘、白菜等,一一發掘不同作物的品種與有趣的故事,扮演作物與消費者的翻譯橋樑。

我們是這樣的一群人:覺得農業有價值,覺得在農業裡的人值得被認識、有重要的事值得被大家知道。我們累積了一定的經驗,讓我們越來越有能力做這件事情,然後也覺得應該繼續做下去。而這些都成為台灣很重要的農業公共資料庫。

我們努力做這些事情,就是為了把農業傳遞出去,互相分享。13年來,我們總共發表了一萬多篇新聞,製作了數十個深入調查與或專題,平均每個月100萬個瀏覽頁次,這意味著,每個月讓農業被看到100萬次。透過我們的新聞,讓農業一次次地進入大家的心裡,發光100萬次。

這是我們之所以想繼續往前走的原因,因為我們想要讓農業再繼續被看見,被更多人看見。

上下游新聞不申請政府補助,不接受廣告主付費購買指定報導的內容,不承攬任何政府委託標案,也不接受任何團體委託指名報導,讓新聞保有它該有的基本獨立精神,我們也善盡公正採訪與查證的職責,提供對社會有正向意義、有品質的新聞,驅動社會改革與前進。

《上下游》挖掘許多被政府長期漠視、或直指政策缺失的重大新聞議題,以公共利益為優先,不畏時局壓力,對政策提出針砭,犀利詳實的報導屢屢促使主政單位必須提出改革之道。

例如「揭開全台農藥最大漏洞|檳榔共業30年」系列報導以詳盡田野調查和科學檢驗,戳破政府怠惰多年真相,促使監委調查、主管機關將檳榔納管,終結30多年來的三不管政策。

再以「光電侵農大調查:直擊數百案場,揭發四大亂象」報導為例,記者地毯式踏查,以照片鐵證和完整論述呈現農電亂象,引發輿論關注並促使政策為農地種電止血。

以新聞促進社會前進,是上下游始終堅持的信念。

關於《上下游市集》

《上下游》成立之初,覺得農業被發揮的潛力還太少,十分可惜,當時食品界傾向使用進口原料或取代原料的添加物,對本土農業作物使用得比較少。因此我們除了新聞部門之外,也成立市集部門,是想要在我們手上,也去嘗試發展農產品的各種可能性,從水果到天然果乾,從花生到全台第一個有機花生醬,我們開發了多項產品,都是過往業界沒有或較少嘗試的作法。

市集一直在思考,台灣農業的產品還有多少可能性。比如說我們要支持台灣的雜糧,消費者要支持它的方式就是吃掉它。以黑豆為例,你一直叫他喝黑豆茶,他會喝膩,好,換成黑豆蛋糕,也可能會吃膩,那接下來我們就把它整個做成一坨麵,叫黑豆麵,讓大家可以把它當作主食吃下去。透過持續深入探索與翻新求變,啊,原來可以這樣啊,原來可以那樣,好像開發潛能一樣,把本土農產品的整個潛能開發出來。

上下游市集,以一種「開發的公共財」來思考我們的存在。每當我們開發出一個東西之後,等於讓別人看到:你看可以這樣。因此,我們嘗試把本土農產帶入各項產品,例如大家都用進口小麥做麵條,我們就嘗試用本土小麥,並且嘗試開發出價格合宜的產品,希望讓大家知道支持本土食物並沒有想像中的艱難與昂貴。

我們始終都在思考,上下游市集如何刺激更多的本土食材創意,並且創造合宜的經濟結構,讓消費者與生產者都得利。

市集除了開發台灣農業潛能外,還肩負著經濟上支援新聞的任務,以完全支持不干預的方式,一直一直在付出。我們定義上下游為一個社會企業,除了因為這個企業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而存在,也因為這些錢不是累積在私人口袋。大家在市集購買累積的每一份能量,都將回流到對農業的有正向發展上的方向。

榮獲卓越新聞獎社會公器獎

《上下游》開創了特別、重要且日復日復的社會企業體系,專業深耕、採編不受收益影響,相當不容易。挖掘重要議題且多次推動重要政策的革新,火力從來不減,贏得社會信任。敬慎其事的新聞媒體值得尊重,而上下游新聞市集正是這樣的社會公器。

YouTube video
影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得獎肯定

SOPA亞洲出版業協會—卓越調查報導獎 吳舜文新聞獎深度報導獎 入圍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
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 融媒體類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
銀響力新聞獎優選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熱心報導獎
入圍卓越新聞獎平面及網路類/突發新聞獎
入圍卓越新聞獎Podcast新聞節目獎
卓越新聞獎—社會公器獎
吳舜文新聞獎—調查報導獎 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平面類優選 入圍曾虛白先生新聞報導獎-公共服務報導獎
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融媒體類首獎
銀響力新聞獎—平面及網路(文字)類首獎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即時報導獎優選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即時報導獎佳作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即時報導獎佳作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熱心報導獎
入圍卓越新聞獎Podcast新聞節目獎
入圍曾虛白先生新聞報導獎-公共服務報導獎
入圍信義房屋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報導獎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專題報導獎特優 入圍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
入圍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專題報導獎佳作 入圍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
入圍卓越新聞獎Podcast新聞節目獎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即時報導獎佳作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平面及網路類—即時報導獎佳作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熱心報導獎
入圍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
入圍卓越新聞獎─突發新聞獎
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文字類)
入圍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公共服務報導獎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 專題報導獎佳作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熱心報導獎
  • 林怡均 / 農業、食安與境相關報導
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
入圍卓越新聞獎─即時新聞獎
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公共服務報導獎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專題報導獎特優
費者權益報導獎─平日報導獎優勝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平日報導獎特優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熱心報導獎
  • 林怡均 / 農業、食安與環境相關報導50篇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評審團特別獎】
入圍卓越新聞即時新聞獎
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評比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平日報導獎佳作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平日報導獎優勝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平日報導獎佳作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專題報導獎佳作
入圍華文永續報導獎
卓越新聞獎即時新聞獎
入圍卓越新聞調查報導獎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優勝
榮獲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優勝
入圍台達能源及氣候特別獎
入圍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
入圍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
入圍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
入圍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評審團大獎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優勝獎
入圍卓越新聞獎深度報導獎
入圍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
入圍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
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佳作
第八屆星雲真善美傳播獎網路原生媒體獎
  • 上下游新聞榮獲第八屆星雲真善美傳播獎網路原生媒體獎
入圍2015年卓越新聞獎平面類調查報導獎
入圍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
卓越新聞獎特殊貢獻獎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佳作
入圍卓越新聞獎平面類國際新聞獎
卓越新聞獎平面類調查報導獎
台達能源氣候與氣候特別獎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優勝 入圍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

新聞團隊

市集管理團隊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