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自給率達34.1%創11年來新高 本土穀類、出口水產大幅成長

農委會9月底發佈最新一期的糧食供需年報,去年糧食自給率一舉躍升1.2個百分點,來到34.1%,創下11年新高,原因是去年水產出口成長14.9%,大多是高熱量的秋刀魚、鯖魚、虱目魚及冷凍魷魚等,拉抬本土糧食自給率;穀類自給率雖也創十多年新高,但仍不足3成,國人喜歡西式餐飲的風氣仍盛,吃麵粉的量持續上升。

台灣糧食自給率最高的項目是水產類,高達172.4%,不過台灣水產發展受到漁業枯竭影響,目前外銷主力是養殖魚和頭足類、較底層的魚,如秋刀魚、鯖魚、虱目魚及冷凍魷魚,農委會指出,水產類受漁源保護及捕撈規範限制,遠洋高價魚種及沿近海漁撈捕獲量減少。

此外,去年許多小豬受到豬隻流行性下痢(PED)疫情影響,產量縮減4.6%,農委會改以進口豬、雞肉填補缺口,加上生鮮雞蛋及液態乳進口量增,畜禽產品自給率近10年首度跌破8成。

去年每人多吃了十碗飯

不過相對於穀物,畜禽自給率還算高,雖然台灣是米食國家,米食自給率超過100%,但因俗稱「黃小玉」的黃豆、小麥、玉米大量進口,整體的穀物自給率僅29.9%。

前年台灣每人每年食米量創下20年新低,僅45公斤,去年大家可能多吃了一口飯,食米量微幅稱加了700克,大約是10碗飯的量,不過麵粉食用量也跟著提升,從去年的36.4公斤微幅提升到36.5公斤。

農委會統計室主任李秋嬿說,糧食自給率不只有人吃的東西,還包括動物,許多進口雜糧如玉米,都是當成飼料,因為國外生產成本比較低,動物吃的比較不用這麼好,但這並不代表糧食自給率不夠。

休耕地活化,本土小麥翻倍成長

受到休耕地活化轉作獎勵,以及食安事件影響,去年本土雜糧產量持續增加,玉米因保價收購制度穩定,大幅增加近3萬噸,產量達11萬4千公噸。

進口黃豆基因改造的爭議,讓本土黃豆成為搶手貨,去年產量增加300公噸,總產量1200公噸,農政單位預期面積會越來越大。

另一個國人最常吃的糧食小麥,自從2006年民間開始復耕,產量大致維持在3、400噸,去年卻直接成長一倍,翻到800噸;不過進口麥的量仍高達136萬8600噸,自給率不到0.1%。

李秋嬿說,農委會的大方向是發展高經濟價值的作物,不過農作規劃也有政策考量,例如種植大豆,即使生產天氣可能不如國外適合,但保留種植技術、種子,之後要種才有辦法。

延伸閱讀:非法捕魚衝高台灣糧食自給率 歐盟發黃牌警告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