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
據1998年的「新制麥政策大綱」,國產小麥從2000年產開始,廢止政府買入制度,改為民間流通,主要政策如下:(1)原則上政府買入制廢止,改為民間流通,(2)價格依前一年度的價格與業者們的出價為準,由契約雙方協議,(3)政府提供「麥作經營安定資金」,保障農家的收入。安定資金與政府收購金相同,部分仍然來自進口小麥的買賣差益。同時政府也再度制訂水稻的生產調節政策,為了增加水田的利用率(日本稻米一年僅有一作),提升麥、大豆、飼料作物的自給率,政府再度提供優惠的轉作獎勵金,小麥面積因而增加,從99年的16萬多公頃,來到了04年的21萬公頃。
到了2007年以降,麥作經營安定資金廢止,改為「品目橫斷的經營安定對策」,針對麥、大豆、澱粉用馬鈴薯、甜菜,且栽培面積達4公頃以上(北海道10公頃以上)的農家和20公頃以上的集落營農組織提供補助。
但日本多為小規模栽培,小麥平均栽培面積僅2.17公頃,面積條件備受批評,於隔年取消,只要是認定農業者與集落營農即可申請補助。
Tips:認定農業者:需向所在的市町村提出「農業經營改善計劃」,詳述五年後的目標與具體經營內容。集落營農:制定組織規約,並設有組織帳戶、以組織名義進行販賣、利益由成員共同分配。
2010年當時的執政黨民主黨所提出的「農業者戶別所得補償制度」,針對生產費用高於販賣價格的米、麥、大豆等作物進行補助,並且對象為所有農家(但不包括自給自足農業),門檻降得更低。
然而政權交替,向來以鼓勵大農、大規模生產為施策方針的自民黨再度上台,於2013年改為「經營所得安定對策」,獎勵作物雖然不變,但從2015年度開始,對象將改為認定農業者、認定新規就農者、集落營農,但或許是07年的前車之鑑,未設規模限制。米的影響最大,今年的補助金僅剩一半,到了2018年將會完全廢止。
根據去年農林水產省統計,日本農家平均66.5歲,65歲以上人口占了63%,五年十年後,這些人將會慢慢隱退,日本因為耕地狹小,農業生產成本高,可看出政府期待意願強烈的「農業經營者」的出現,改造日本農業。
目前小麥的補助金基本上採品質獎勵,依小麥品質來決定金額,一等A每60公斤可領6,410日元,二等D僅4,540日元,如果是用於麵包和中華麵類的硬質小麥,每六十公斤還可以加領2,550日元。
品質越好、產量越多,就領得越多,也因此激發農家的栽培動力,過去五年一等小麥大約維持在73.1%左右,A級麥則在去年提升到87%,比過去五年平均高出13%。
一等、二等:針對外觀所做的分級,包含粒形的完整、是否有混入異物、得病之麥粒等等。A~D級:針對品質所做的分級,評薦標準有四項:蛋白質、灰分、容積重、澱粉黏度。
隨著糧價回穩,此差距雖然縮小,但符合市場需求的品種業者仍願意出高價購買,小麥栽培從以量致勝,來到質量均重、注重市場需求與品種特色的時代。
進口小麥也有了很大的變化。07年國際糧價飆漲,政府為因應國際糧價的變動,從年間固定價格改成一年調價兩次。每年二月和八月,依前六到八個月的平均國際小麥價格為基準,來決定購入價格與交付價格。對一直以來相對安定的製粉業者來說,是非常大的變革。07年的政府購入價為每公斤48日元,賣給業者的價格為每公斤51日元,但08年就分別飆漲至63日元與73日元,意外的讓當年每公斤僅41日元的國產小麥有「物美價廉」之感。
然而不管是政府收購時期的政府購買價格,或民間流通時期的補助金,即使名稱不同,小麥收入中的六成多左右都是來自於政府,換言之,現在的13%小麥自給率,是在政府的保護與扶植之下所得來的成果。
小麥自給率的增加,細究近年所增加的小麥,也有了極大的轉變。麵粉依用途不同,可分為「麵包用」、「中華麵用」、「日本麵(烏龍麵)用」、「點心用」等等,依蛋白質含量高低,前兩者屬於高筋麵粉,原料為硬質小麥,後兩者則為中低筋麵粉,原料為軟質小麥。自古以來日本以栽培軟質小麥為主,根據2009年的資料,日本麵用的小麥自給率高達60%,但中華麵用小麥自給率僅有5%、麵包用小麥只有3%,為了增加硬質小麥的栽培,政府也祭出相關補助,2011年,在國產小麥中的佔有率上昇至10.2%。
不曉得有沒有低過敏(低麩質?)之類的特別用途內麥市場?(比如Triticum spelta?)